如今打开手机,看看桌面的app,基本上就能了解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喜欢读什么——除了购物,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文艺生活。我们打开手机,挑出一款app推荐给你。不一定常用,但都有点故事。
1、潮汐
文 | 张莹莹
散漫惯了,一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番茄时钟这东西。去年一月跑广州采访,采访对象正在创业,坐在15层楼的角落里背对难看的市景,转动一个塑料番茄,机械的滴答声响起来,每个“滴答”间都有个急促的停顿,像是催你快走快走快走。
当时广州小雨,我只想去雨里走走,慢慢走。
不过日子久了,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散漫太过,想找个温柔的途径,学习一下“效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忘了是哪儿看到的推荐还是APP STORE里搜到的,潮汐,一个白噪音番茄时钟,可以设定自己习惯的时间长度,白噪音有鸟鸣,有海水拍打堤岸的声音,有频率固定的轻柔音乐。
目前我最喜欢潮水声,以45分钟为一段。有时候读着书,就把那潮水声音忘了,有时候读不进去,就强迫自己听几分钟水声。它的页面就不用看了,那些句子就像充满诱惑又假装克制的女人的轻柔耳语——这个形容也是非常恶心。
回想了一下,今天我又度过了没有效率的一天。
2、形色
文 | 大头
养花养草,说是进入中老年的标志。老生常谈似乎都有点道理。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走到阳台,看我的十几盆花。这种生活的起点,确实是我的反人类病症进入晚期的时候(但我又可悲地参加了好多活动,因此越来越病入膏肓)——我就想安静地和我的植物一起待会儿。
我还下了两个app,对路上、小区的植物拍拍点点,想知道它们的名字。这里还有一个实际的原因。我不想在写作的时候,再出现这种表述:一片紫色的花,一只黑色的小鸟……能够准确地命名,即使看似微小的细节,都能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经过比较,在两个app中“形色”准确率更高,也没有一些无聊的“花语”。昨天,我用它认识了“金钟花”,一种黄色的小花。
3、网易云音乐
文 | 李纯
我的手机除了接电话,就是一个音乐播放器。走路的时候,跑步的时候,睡觉之前,起床之后,以及,写稿的时候听。音乐和主题搭配,比如《混在街头》是一边听《友情岁月》一边写的。在此,有必要感谢养育这片音乐的土地,感谢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和其他音乐app调性真有点不一样,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音乐底下的评论,这是其他所有同类产品都没有的,估计是网易跟帖的基因延续。评论把一首歌的共情集体化了。当我在用虾米听歌,我只听到了一首歌而已,即便我被这首歌感动得涕泗横流,与周围的事物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共情之感,这种共情是个人的,单独的,带来寂寞的情绪。有了评论,情绪就被打破了。当我感受这首歌,同时看到他人对这首歌的感受,有的是调侃和厌恶,有的是感动和喜爱。有点像弹幕,它变成了一项集体行为。
网易云音乐的曲库量有限,希望丁磊在养猪之余,也能花点钱,多买点正版音乐。尤其是有品位的正版。保持不用花钱开通会员就能收听高品质音乐的优良传统,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精神,相信丁磊一定深谙此道。
4、《纽约时报》(中文网)
文 | 罗洁琪
2014年,我开始厌烦微信朋友圈。心里有多爱,才会有兴趣持续了解那个人每日的吃喝拉撒和各种小情绪?这样的人,我的微信上没有。另外,还害怕微信上的转载,我认为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有能力转载优质内容的朋友,没几个。后来,每加一个新的好友,就屏蔽对方的朋友圈,除非他是我近期的采访对象。采访完,写出稿,马上屏蔽掉。我躲之不及,又难抗诱惑——用一个手指头点击,眼睛就能注视时刻在更新的内容,大脑处于半停顿的漂浮状态。我规定了每天花在朋友圈的时间,从2014年的“少于20分钟”,到2017年的“少于五分钟”
为了戒掉心魔,我曾经下载了很多新闻的APP。既然资讯躲不过,就选择专业渠道,好歹能过滤掉垃圾。这些APP有英文的《纽约客》,《华尔街日报》 《纽约时报》,中文的 《财新》《南方周末》《FT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经过几年,我手机桌面只保留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其他的都成了“僵尸”。
2014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下载了这个APP。时报被解雇的原主编Jill Abramson在哈佛大学演讲,我问她是否后悔,当初出了点事儿,导致时报中文网陷于困境?她说没有,而且相信,这样反而赢得了读者。我是其中的一个。
另外的原因,是我喜欢新闻。“纽时”是老牌报社,通过读其中的文章,能学习别人观察和记录事物的视角。至少,那是一扇窗,能让我看到,这个历史时刻,地球的其他地方正发生什么事情,其他民族是如何活着。
读《纽约时报》,常让我想起一个人,我的美国同学Jason,他是芝加哥的一名调查记者。他介绍自己时,曾说,”我的工作就是送别人入牢的”。我问他,“美国能持枪,你不怕别人报复吗?”他笑了笑。他一直说要离开那个城市,换一份工作。我知道,直到现在,他还是老模样。
5、Sleep Cycle
文 | 淡豹
把握你每晚的睡眠,编制曲线,判断你辗转反侧与进入深浅睡眠阶段的节点。
在面对包括制作食物、保养身体、健康、家务、卫生、打扮在内的我厌恶的domestic chores时,我只受结果驱动,虽然与这个特点相互平衡的是我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的缺乏计划与肆意享受。我这样游泳:决定游18圈,最终游20圈,在第19圈时决定下一次游到22圈,下一次多半会游24圈,不能再超过自己时我觉得游泳没意思,得停一阵子让自己变差,为了再变好。快乐与水无关,我一下下默数,快乐在每个展臂积累的数字增长里和对总数的最终克服中,生活是种关于数字的军事行动,而灵魂是蛋饼。
Sleep Cycle每晚产出数字、图表、曲线,潜行在它身边是我残疾的睡眠。它最有吸引力的功能之一是能让闹钟响起在人浅睡眠时,避免被猛然抻出沉睡后的困倦,但我总醒在闹钟之前。它让我知道自己的平均睡眠时间是5小时22分钟,曲线显得惆怅,很少会陡然落入深睡,有时它在清晨四五点时在经过长久的微微波动后沉入幸运的深谷底停留片刻,很快,天就亮了。
它用人翻身、起伏等动作判断睡眠状态。因此更适合独居者。五年来我曾推荐它给几位友人,她们在男友的呼噜不前来侵扰时偶尔使用。我每天都用,一点可知的小数字交付给我对抗焦虑的耐力和对自己所不能亲眼看到的那些规律的惊奇以及对必将到来的黎明的信心。你必须臣服于客观和万物,它们活跃于黑暗之中,活跃于你闭眼之后,和时间一起活着,和时间一样无法对抗,小数字必须臣服于更高更永恒的数字,我但愿我们自以为是领袖或元首的领导人也知道这一点。在那湿漉漉的山洞之中的洼地上闭起眼睛团住双臂紧紧拥抱自身并说蝙蝠不存在的小男孩多么幼稚,而蝙蝠可以多么多,多么活跃,多么灵敏,多么隐秘,多么低声,多么难以降噪,多么敏感而温柔地侧过翅膀低飞为彼此让路,从一些生灵变成一种气氛和一种历史。
可以如此写个词条,【高科技】:唯我论者的敌人。
年轻时我也写下这样的词条,【性】:吃耳环的贼。【性】:形而上学前的准备。
现在我的情意用来等待睡眠,婴儿般的睡眠,like a virgin, like a baby。我相信神的手指在某些夜晚将亲吻我的额头,赐予我,在我所爱的那许多一切中不太需要借助他人阴晴的恩典与纠缠的比较容易的小部分。
6、即刻
文 | 谢丁
我认识的好几个人都认识“即刻”的团队,但我从来没跟他们打过交道。“即刻”刚上线时,邀请正午开设了频道——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姑且叫频道。我去下载了APP,随便给这个频道取了个名字:“每日高逼格故事”。他们每天会自动抓取界面正午的网页。那时的“即刻”看起来很简陋,给我第一印象是手机版的Google关键词订阅。然后我再也没打开过这个APP,有一天就从我手机里消失了。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也许两年。
今年初,我进一步缩小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在报纸杂志新闻网站萎缩之后(这是我的看法),我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信息来源。我一口气下载了十几个新闻APP,当他们问我是否同意弹窗时,当然,我不想错过重大事件。结果是我的手机炸了,大量重复毫无意义的信息,比朋友圈还可怕。最后,我又想起了“即刻”。
新版APP更方便操作,我惊讶发现有14万人(也可能是虚假的?)关注了正午,但我们的名字像个傻X一样,仍然叫“每日高逼格故事”,难以想象这14万人每日是如何嘲笑我们的逼格的。
我就不具体阐述“即刻”有多好用了。我规定自己每天打开五次。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发现:1、首页“猜我喜欢”栏目,我会像强迫症一样不停点击“换一换”。这个词有种魔力,你就是想什么都换一换。2、“编辑精选”栏目,从来都不是我想看的。我的兴趣点是不是太古怪了些?3、有些紧跟热点的频道,迅速火起来,迅速跟着热点一起消退,真是一种“即刻”。
这些都让我有点焦虑。比如我最近发现,有时我一天打开了六次、七次(有天打开了二十几次)。如果这个APP改名叫“永恒”,会不会好点儿?
7、请在评论里留下你们的app!
— — 完 — —
相关阅读:
我们全都皮皮虾黑人问号脸了 | 正午·玩物
对《正午3:到海底去》纸质书系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 “阅读原文”,获得签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