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21.53%。净利润喜人,2017全年公司净利润为2.33亿元,同比增长111.1%。
在公司总营收中,学费收入为3.8亿元,同比增长22.5%;住宿费收入为3369.4万元,同比增长11.1%。公司持续经营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学费及寄宿费,学校数量增加及学生规模扩大,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另外,来自东北学校之管理服务费收入上升124%至3030万元,华中学校首次获得管理服务费收入达1360万元。
2014-2016年,公司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领先同业,毛利率也稳定在48%以上。公司的整个成本结构非常固定,工资及福利占7成(师生比1:25,工资年薪在10-12万),折旧开销占2成,日常开销占1成。营销费用较低,只有1%。
事实上,就业率历来是衡量民办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指标,目前,新高教在云南和贵州平均就业率为98%,那么,公司如何能保持如此高的就业率?
新高教集团投资者关系董事总经理柯霆钧
对i-EDU表示,首先,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用人需求,设计并调整学校的课程和培训计划;提供该等考试的培训,将考试内容列入日常教学活动,或与独立第三方合作提供短期集中培训。
另外,还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在云南学校及贵州学校或该等企业实体的场所开展外包。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学校还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寒暑假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 综合以上措施,我们取得了全行业领先的毕业生就业率。
高等教育的增长逻辑一是内生,另外就是外延。由于大多数学校比较稳定,因此,外延就会变成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柯霆钧
表示,之所以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扩张,主要是这些地区较中国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巨大的增长潜力,不仅高等教育需求高,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大,出生率/生源普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后续,公司还将瞄准合适机会收购,或投资提供本科课程及高质量专科课程,并符合集团在校生人数水平内部标准的民办大学。
同时,他强调,新高教集团在判断优质标的时,主要考虑2大因素:一是标的提升潜力;二是投后管理能力能否显著体现。只有符合以上2点,集团才可以凸显出本身的集团化办学,人才队伍统一建设的优势,迅速整合新学校,同时吸收新学校优势,实现外部增长和内生增长。
比如,此前,新高教在湖北恩施新建的学校在第2年就实现盈利,集团希望能将这优异的管理执行力在收购目标标的后有所显示。
当谈到今年公司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时,柯霆钧表示,除了内生+外延策略,公司还密切关注产教融合,比如在校园里合作办养老院等,学校提供土地及免费实习生。
云南贵州校区有大量的护理专业学生,华中学生有临床医学学生,而且这三个省区的天气、空气和自然环境都特别适合养老,让老人家跟年轻人多互动并传授一些知识比较合适,公司会考虑参股,让专业的医疗机构来投资并运营,并提供战略资源。
未来,集团的校园数字化系统、线上教育课程,连同运营经验都可以考虑向给公办学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