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驾地理
首创自驾旅行的社会行为与地理学科结合的文旅综合服务平台。用地理语言和手绘的方式制作成涵盖线路图、旅行攻略、历史文化的综合路书,并以此为核心产品建立圈层生态,实现闭环经济。我们提倡:每一次旅行,都是深度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1 周前  
吉安发布  ·  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代表向大会报到 ·  1 周前  
新华网  ·  国家保密局公告 ·  1 周前  
新华社  ·  15.10℃!多项指标破纪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自驾地理

传说中的天涯神帖!80幅原创地图,一次性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的地缘局势!

自驾地理  · 公众号  ·  · 2021-10-17 20:30

正文



你是否常常对纷纷扰扰的国际关系感到不解?也会关注点评和时评,却难以探寻到事物背后的规律?那么是否有一些读物,能够以一个相对宏大的视角去讲述,带我们轻松读懂世界地缘关系


擅长分析国际局势的天涯神帖作者温骏轩大神(笔名:鄙视抢沙发的)来了,2009年7月他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板块开设的《地缘看世界》一帖,连载8年,点击量超过2300万,回复超过11万条。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的解说风格与众不同,有理论、有资料,深入浅出,每段分析还会配上原创地图,让读者“看图说话”。笔下对地理、气候、历史、政治、文化的融会贯通,抽丝剥茧,更让人拍案叫绝!


现在,这些内容已经由《中国国家地理》整理成书。


继2017年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面世后,就在不久前,又推出同系列的第二册《地缘看世界》,前者解读中国的海权问题,后者解读陆权问题,共同为读者搭建起一副立体的中国周边地缘历史框架





地图为工具,地缘为视角


大多数人听到“地缘”二字,一定会想到“地缘政治”这一约定俗成的用法,但作者认为,“地缘”视角所能诠释的绝不只有政治,而是一个可以扩大到 “人与环境”关系的广角


他之所以选择“地缘”这个切入点,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出现了各种对历史、时政的全新解读,颠覆了自己原来对很多事物的理解。


为避免人云亦云,就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以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而“地缘”就是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切入点。


《谁在世界中心》大量的原创地缘地图



大量的原创地缘地图是两本书最大的特点,《谁在世界中心》有近60幅,《地缘看世界》有80幅,不夸张地说,几乎很难在书店里找到这样的书。


古人云“文以载道”,其实地图又何尝不能做到“图以载道”?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张能够承载丰富信息的地图胜过千言万语。


《谁在世界中心》

世界主要海上通道定稿局部


而两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围绕“新世界岛论”展开的。


这是他在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马汉“海权论”、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的基础上,对步入多级化时代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建模,推导出来的。


麦金德世界岛示意图


新世界岛地缘结构示意图


这个模型推导出了五个“一类地缘政治板块”,所谓一类地缘政治板块,通俗点讲就是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极,并且会在各个方面追求独立自主,不受控于人的国家和地区。


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以及俄罗斯。后四个板块都位于“旧大陆”性质的欧亚大陆。

其中俄罗斯地缘性质为“欧亚大陆中心(心脏)地区”;中国的基本属性为“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欧盟为“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印度则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关于“新世界岛论”的展开,大家可以购书领略,文末Po出的作者文章中,也可见一二。)


上下两册,看透中国周边地缘局势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与《谁在世界中心》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谁在世界中心》观察中国的海缘环境,解读中国所面临的海权问题:


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走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谁在世界中心》目录页1


《谁在世界中心》部分内容页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则着眼于陆权结构,一次性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地缘局势:


将亚欧腹地解构成一个个大小板块,做一个详细的梳理。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东欧平原这些大板块的基本面,克什米尔、河湟谷地、七河地区等等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枢纽价值的小板块,都将全景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地缘看世界》目录


《地缘看世界》部分内容页


《地缘看世界》

还附赠中国历代疆域地图拉页

动态呈现中国地缘故事



从策划到出版,三年又三年


必须要说,《地缘看世界》以及《谁在世界中心》的内容都成于十一年之前,并没有时效性,而两本书从策划到成功出版,则花了三年又三年。


但作者写的时候是立足于大历史层面,文字更具基础性和前瞻性,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简单明确的逻辑,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相对客观地解读(或者说验证)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等现象,甚至预测一些事件。”


所以,它们并不是言之无物,又容易过时的快餐书。作为一个凡人,如果想拨开重重迷雾,看清这个世界,不妨在两本书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读一读。


也可以说,两本书
分别是在解读“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
和“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面奉上一篇

作者曾在个人公众号上

发布的文章

以便大家了解他的行文风格


写在世界被重塑之前(上)



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的8个“关键先生”

从1995年开始,每到年末日本都会评选一个能够反映日本世态民情的年度汉字。2020年的日本年度汉字是“密”。这个“密”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受疫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疏密程度,成为了左右疫情规模的重要指标;二是日本政界和娱乐圈曝光了很多秘密。
 


汉字言简意赅,一个字又可以有多重含义的特点,使得用一个字来概括纷繁世界成为可能。如今汉字圈的国家、地区,多有类似的非官方遴选,于弘扬中华文化来说,却是一件益事。

虽说热衷评选年度汉字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人,不过大家的视野倒也不必局限于此,大可每年给这个世界也评选一个年度汉字。至于西人看不看得懂,又有什么要紧,只当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点评世界的平台。倘若真有组织者来做这项活动,对于2020年的年度汉字,我倒是有一个候选者,那就是“乱”。
 


2020年的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身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政、外交危机。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这些危机又无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全球的稳定;二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面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采取前所未有的自我封锁行动。

混乱会产生很多不确定性,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面临这样的局面并不能说是一件幸事。然而混乱往往是新秩序的开端,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地缘研究者的确很难不会为自己能经历这样的时代,而感到幸运。毕竟“地缘”研究的是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那些量变要累积很久,才有可能形成质变。以人的寿命来说,你有可能这辈子都看不到大变时代。

我在十一年前曾在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马汉“海权论”、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的基础上,对步入多级化时代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建模,推出了“新世界岛论”,并且作为《谁在世界中心》一书的开篇。这个模型推导出了五个“一类地缘政治板块”。所谓一类地缘政治板块,通俗点讲就是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极,并且会在各个方面追求独立自主,不受控于人的国家和地区。
 

▲新世界岛地缘结构示意图


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以及俄罗斯。后四个板块都位于“旧大陆”性质的欧亚大陆。其中俄罗斯地缘性质为“欧亚大陆中心(心脏)地区”;中国的基本属性为“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欧盟为“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印度则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

麦金德认为地理上连为一体的欧亚非大陆是“世界岛”,这个命名可以理解为世界就在这个海洋环绕的大“岛”上。只是当美国凭借海洋优势崛起之后,世界中心显然在在这几十年,已经转移到了新大陆。毫无疑问,在海洋上的绝对优势是美国崛起的关键。而美国想要压倒旧大陆上的竞争者,成为新世界的中心,又必须依托跟它一样有明显海洋(岛屿)属性的几个外围地区,分别从三个方向钳制欧亚大陆。
 

▲麦金德世界岛示意图


将旧大陆仍然视为一整片大陆,旧大陆以外的所有陆地则可被视为一个群岛,这个群岛就是 “新世界岛”,更准确说应该是“新世界群岛”。美国是这个新世界岛的“世界岛中心国家”,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包括新西兰),是三个“世界岛外围地区”。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格局无论怎么变化,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这五大一类板块,以及三个处在新大陆和旧大陆连接点位置上的“世界岛外围地区”。经历过纷杂的2020,上述8个关键先生势必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以求在新秩序中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谁在世界中心?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了这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仁不让的世界权力中心。无论在军事、金融、高科技、文化,包括意识形态上都掌控着话语权。这种一超独大的局面,至少持续了三十多年。就现在这个阶段来说,相信稍有思考力的人都会认可,五大一类地缘板块中,能够与美国竞争权力中心地位的只有中国。

GDP是统计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不够全面),关于美国GDP到底是什么时间点登顶世界第一的,基于不同算法有不同的说法,但一战后美国即已确定世界第一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然而GDP第一并不代表美国在一战后就是全球秩序的主导者,这当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历史上长期奉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

从建国伊始,美国就奉行的是孤立主义。这与美国的建国历程有关,当年横渡大西洋到这片全新土地开拓的英国人,主体是那些对欧洲旧秩序失望的新教徒。这个原教旨意识导致美国在立国以后,就不太愿意和欧洲列强有太深的瓜葛。

1823年,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公开发表演说,认为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美洲国家之间的事务。同时美国对欧洲列强之间的争端也保持中立态度。这项国策因此被命名为“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表面看是对孤立主义的延续,实则是在升级。任何一个国家想成为地缘政治舞台的主角,都必须在周边划定自己的地缘利益区。主导者未必要将地缘利益区作为自己的附庸,但最起码需要努力让地缘利益区,不成为竞争者损害自己的跳板。

美国东、西两侧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保护,南、北只有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两个实力远不如自己的邻居。如果单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缘安全,将这两个国家定位为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即可,或想更进一步,就必须将整个美洲划成自己的后院。门罗主义的出台,以及美国通过不断壮大的实力让欧洲列强认可这点,让美国从自保型孤立国家,晋升为有自己地缘利益区的地区大国行列。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宣告了门罗主义的半失效,即美国不干涉欧洲部分的失效,而不是自己的地缘利益区被侵蚀。然而这并不代表美国的孤立主义就此彻底转向。一般情况下,岛屿型国家可以更侧重于海洋,拓展海军实力和海洋经济。打造海军很贵,但强大的海军不仅可以将你的防线推进至对手的海岸线,更能通过控制海上商路获益。短板是本土资源上会有所欠缺。

陆地大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领土和资源上虽然有更多想象和扩张空间,却也会在维护陆地安全上,消耗更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美国则是一片兼具大陆和海洋双重优势的土地。从农业到电力到石油,美国的资源足以让所有国家眼热。两个孱弱的邻居加上漫长的海岸线,又让其天然享受海洋的保护。

很长一段时间,即使美国已经在GDP登顶世界第一,民众却基于惯性对参与国际事务提不起兴趣。以至于后来罗斯福必须借珍珠港事件来刺激美国社会,让美国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在全球事务中拥有与其经济占比相适应的话语权。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孤立主义思维,经济上同样领先过世界其它地区的中央之国并不陌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以后中国的GDP登顶,基于自身保守的文明本质,也不会去谋求海洋大国那样的全球霸权,而是会为自己划定清晰的利益边界。

这点,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诸国,还是现后来的美国却是很难做到。海洋属性使得他们必须以海洋为舞台进行全球布局,从国际贸易中获取足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这导致美国最终主动出击,改变孤立策略成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大国。

谁能挑战世界中心


二战后在争夺世界主导权的征程中,美国前后遇到过两次挑战,一次是能与其当面叫板的苏联;一次是二战后委身西方阵营,客观上充当着美国助手的日本。这两个国家巅峰时期的GDP都达到过美国的2/3左右,当下中国GDP之于美国的占比,大概也正处在这个比例。事实上,苏联和日本在达到这个比例之前就已经被视为挑战。可想而知,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激烈反应是一种必然。

中国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要是按这句老话来说,美国独掌核心权力的好日子的确有很大概率到头了。不过事情不用搞得那么玄学,美国此番面临的挑战的确与过往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苏联与美国的竞争类似于帮派竞争,青帮讲究的是上下有序,结构严谨,进门就要拜个老头子;洪帮的基本原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表面以兄弟相称。

美苏之间表面意识形态差异巨大,但本质都是基于西方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比如说苏联的国家结构,是地方权力颇大的联邦制,而这也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日本在脱亚入欧问题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二战后更是积极融入美国所主导的西方世界。这一切都使得美国在应对这两个对手时,颇有知己知彼的感觉。

至于中国,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特朗普政府曾经有一位非洲血统的高官凯润·斯金纳女士,发表了一番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认定这是美国第一次面对“非白人与白人的竞争”,中美关系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 中国政府并不认可斗争的描述,但客观上中国之于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从里到外完全不同的国度。
 

▲凯润·斯金纳女士


随着三体的大热,“降维打击”成为了热词,并产生了偏离作者原意的释读。以普遍认知的含义而言,100多年前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强行打开,可以用“降维打击”来形容,中美当下的竞争不能用谁降维打击谁来形容。更正确的说法是跨维度的竞争。

有一句源自西方的评语——“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的最初来源有待考证。不过西方使用者说这句话时,大都却并非出于善意,而是认为这个国家和文明有其固有的劣根性,不足以作为竞争对手。抛开主观恶意性不说,这句话并没有问题。就好像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首先是基于对这个文明的认可与骄傲。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中国已经花了180年的时间来了解这个,曾经把自己降维打击到尘土的西方文明。西方包括美国对这个古老文明却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不要指望那些热衷于帮美国制定政策的皈依者,会真实客观的向新效忠对象,剖析中国的独到之处,出于“皈依者狂热”,这类人往往会更热衷于将母国和她的文明说得一文不值,以显示自己对新国家的忠诚。

不管美国对这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有多少了解,冰冷的数字却是在提醒美国的精英阶层,挑战者的实力在日渐增长。甚至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一个观点,在可以预见的某一天,中国的GDP将超越美国重回世界第一。

即便美国的政治家,还没有去认真考虑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竞争对手,在打压中国问题上也会有很大的技术问题。美苏竞争,两国是两条平行线,被铁幕分隔的两个世界。这种竞争杀敌一千,就是自得一千。你的加速度比对方高,最后即可获胜;美日竞争,日本本身就在美国所主导的体系里,再尾大不掉也是尾,构不成真正的威胁。

反观中国,则是一个用了40年时间在经济上与美国高度镶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在两国中间拉开一道铁幕,必然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比如每年那么多中国留学生去美国求学,固然有不少学成回国为中国服务的,但还有很多留在美国,为保持美国的科技、经济领先作出直接贡献(越是顶级人才比例越高);中国的体量和自我发展路径又在这,不可能把中国定位成为二战后的日本。
 
脱钩甚至重新拉起铁幕不是不可行。可以说美国前总统在任四年,一直把这话挂在嘴边,并且作出了很多让双方都难受的举动。如今政府更迭,很多人会关心接下来的中美关系走向。需要正视的是,在将中国崛起视为挑战的问题上,美国两党是有共识的,差异主要在于应对手段。

四年前有读者请我总结美国新政府与前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差异,我的回答是:奥巴马政府压制中国的策略是“孤立中国”。与排除中国以外的环太平洋国家打造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是推进这一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特朗普政府则是另一种措施——“自我孤立”。所谓的“美国优先”原则,就是凡事都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放弃全球化策略,即便是盟友也必须斤斤计较。
 

▲2018年G7加拿大峰会,分裂的七国,孤立的美国


单从字面上看,一个“自我孤立”的美国政府,会比一个“孤立中国”的美国政府,更容易让中国舒服点,毕竟一个是联手盟友一起打压中国,一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不惜在国内制造裂痕,以维护自己简单多数民意。不过遇上一个打七伤拳的人,中国在短期内所受的阵痛是显而易见的。

文明的竞争


两个人对打,谁能撑到最后,取决于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好在中国基于自己的文明属性及之前恶劣的国际环境,一直在注意补齐自己的短板,立足于自力更生。面对美国前政府狂风暴雨,甚至无厘头式的政策攻击并没有倒下去。同时2020年的乱,更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暴露了自己文明本质上的不足之处。

这个不足是西方一直不愿意正视的。中国文化讲求中庸之道,中正平和不要走极端。任何文明、体制都有它的短板和不足。人类社会只能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不存在“历史终结”。从人类文明的产生的初动力而言,本质就是个体愿意交出一部分权利给集体,集中群体力量和智慧为整体谋利益。以此来说,片面强调个体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视集体主义为洪水猛兽,实际是一种反文明行为,而不是所谓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

让西方将极端自由化所带来的弊端彻底暴露的,是新冠疫情的传播。发明“历史终结论”的美籍日裔学者法兰西斯·福山,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东亚(包括东南亚)在疫情中表现优异,是技术官员可以较少受政治影响。其实他的内心并非一定不清楚,亚洲东部的整体表现优异,真正本质的愿意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作用。这个集体主义并不是说,一定要用什么形式组织起来,但最起码个体要在视给他人添麻烦为耻的意识。
 

▲法兰西斯·福山


世界会越来越意识到,与其说这是一场国家的竞争,不如说是一场“文明的竞争”,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技术进步数百年后,迎来了一个古老文明的涅磐重生。人类更为期盼的,参与竞争的国家能够摆脱用战争作为终极手段,解决争端的思维,用一种“文明的竞争”的方式重塑全球政治格局(两个“文明的竞争”中的“文明”,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形容词。

放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这似乎很难做到。不过核武器的存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就像直到苏联解体,美苏都因为核威胁的存在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因此我更愿意将核威胁称为“核保姆”)。如果博弈一定要用一种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现在的新冠疫情看下来倒是个历史机遇。每个国家和文明,用自己的方法和人类共同的敌人做斗争,最终凭借在这场斗争中的进退,重新找到并接受自己的新定位。

值得玩味的是在同一次采访中,福山谈到西方和中国的文明耐久战时提到“西方不一定是最后的输家”,比之当日言之凿凿的历史终结论,这种态度的转变虽不代表认识到中国和东方文明的独特优势,却也表面他对客观事实的被迫接受,那就是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已经能够和西方有平等的竞争力了。

2020年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最大的影响,一是用比烂的方式进一步缩小了中国与世界中心的差距。二是美国总统竞选中的种种史无前例的闹剧,进一步暴露了美国的内部矛盾。可以这样说,经历过2020年,两强并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必须思考与竞争对像的新模式,以及如何争取其它6位关键先生。


以维护头部优势的要求来说,特朗普主义的“自我孤立”策略显然是行不通的,除了迎合民粹捞取选票,对美国自身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知道美国争顶头部的过程,就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从二战后帮助欧洲恢复经济的“马歇尔计划”开启,美国凭借自己的开放和输出,最终成就了一超独大的地位。这点民主党政府是非常清楚的,只是在接下来的四年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让美国回到正轨。

唯有开放才能谋发展,是中国政府这几十年前一直所坚持的,在这个历史切换的节点上,这一战略更是被强化。具体到地缘政治层面,其它3个“一类地缘自治板块”;3个“世界岛外围地区”,各自“地缘利益区”(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取向问题,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好在经历过混乱的2020,这些板块的现实取舍问题,同样初见端倪。(由于原文篇幅过长,先暂停到这里,下篇关于各板块的具体分析,详情请点这里


BOOK


从天涯第一神贴
到地图会说话系列图书
《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
都是深入浅出的地缘科普读物
睁眼看世界、获取全球视野
从现在开始


套装限时优惠
长按识别二维码,马上抢购



微信读者留言


更多读者好评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原创文章

首发!国庆刚勘回来的小众穿越线,发现岭南周边被遗忘的美!

自驾活动丨2021最酷穿越线,15天深入极致荒野!

854公里的百年工程奇迹,为什么在这里?

我们挑出了23条线路,做成了最具自驾风格的创意好物...

推荐自驾路书:

藏东秘境进藏第七线进藏第八线进藏第九线

玉树攻略甘南川藏青甘香格里拉川西赏秋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