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
2017年3月美国中将斯蒂芬·唐森公开表示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正在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所发生的最惨烈的城市战斗;战斗艰苦而残酷。一栋房子一栋房子、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战斗”。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描述一场巷战。
在总体战时代,巷战取胜的关键,仍然在守城一方能否利用巷战争取的时间在城外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保证城外与城内的联系,为巷战部队及时提供补充。在这方面,苏联红军能够称得上是二战期间唯一的巷战大师。
卫国战争爆发以后,体系臃肿的苏联红军面对攻势凌厉的德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战争初期便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这种条件下,苏联红军必须为重建部队,以及从远东地区调动部队争取时间。既然临时征召和重组的部队无法在野战中对抗德军,而德军的主要进攻都指向苏联西部的大中城市,苏联红军自然而然地将城市作为抵抗德军攻势的枢纽。
从莫斯科保卫战开始,苏联红军将大纵深防御体系与城市防御相结合,开始逐步研究一种独一无二的战术。在莫斯科保卫战初期,苏军在城市北、西、南三个方向上构筑了数道防线。由于兵员不足,60万莫斯科市民加入到防御战准备中来,妇女们也参与了75%以上的道路拓宽和堑壕构筑等任务,到1941年10月完成了700公里的反坦克壕,修筑了近4000座火力点。所有可以拿起枪的男人们都被编入了作战部队。事后统计,莫斯科共为红军输送了12万的兵员,还专门组成了169个巷战小组。这种高效动员,让人不由得想起商鞅及其后学在《商君书》中提到的城市“三军”:健壮男丁一军、健壮妇女单独一军还有老弱妇孺组成的一军,也体现了苏联动员体系的强大力量。
在将城市工人和市民,以及莫斯科周边的军队院校学员等全部编入作战部队后,苏联红军拥有了保卫莫斯科的基础——一支视死如归,对城市环境拥有了解的守城部队。从1941年11月中旬到12月初,德军的损失已经超过15万。更重要的是,苏联统帅部利用这段时间从远东调动后来被称为“西伯利亚人”的强大援军。以这些生力军为核心的苏联红军反攻部队,从1941年12月5日开始对德军发起全面反攻,并且最终横扫莫斯科周边的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认为是苏联红军以巷战为主要手段的防守反击战略战术的第一次巨大胜利。虽然这一战役后期,红军因为准备不足反而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但整个城市巷战阶段红军的表现相当出色。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预先对莫斯科工厂进行了疏散,加上兵员动员过于“彻底”,军需工厂没有能力在莫斯科城内为军队就近生产弹药。
1942年1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苏联士兵在一座建筑物中狙击,他们的目标通常是落单的德军官兵
一年之后在伏尔加河畔的名城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的巷战战术正是踏着保卢斯集团军30万德军的尸骨走上了神坛。从1942年7月开始,德军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击。这场攻击的前期几乎是莫斯科战役的翻版——德军凭借体系的优势,逐渐撕破苏联红军围绕城市构筑的防线,并一直冲进城内。到1942年11月,德军经过3个月突击,已经接近伏尔加河,苏军在西岸的阵地已经互不相连,其中一些纵深不到1000米。这时,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斯大林格勒的陷落,但苏联红军并没有放弃。相反,为了将德军拖耗在城市的瓦砾间,大批红军和红海军指战员以连排规模渗透过伏尔加河,占领各主要地点。德军称这种敌我犬牙交错,前进每一米都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战斗,为“老鼠战争”。
由于此时铁木辛哥元帅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已经无力为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补充足够的兵员,红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水兵旅和斯大林格勒市民组成的工人自卫队加入作战。为了在巷战中最大程度拖耗德军,红军在城市以坚固建筑物为支撑点时,一般会在底层布置重机枪和反坦克炮,在建筑上层设置狙击手射击阵地和炮兵观察哨,并会在建筑四周布置地雷,用床垫和家具作为障碍物,挡住底层出入口,在建筑沿街的窗口布置装备反坦克枪和RPG手雷的反坦克手,将地下室改造为营房和防炮掩体,甚至在顶层安排迫击炮射击阵地,这种情况下一栋建筑便会成为坚固的支撑点。
1942年,苏联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建筑物废墟间移动
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楼这样一座4层红砖混凝土建筑中,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乌兹别克人和犹太人组成的23人作战小队,在巴普洛夫中士指挥下,利用重机枪、50毫米迫击炮、反坦克枪、步枪和手榴弹坚守了58天之久。被炮火和航空炸弹摧毁的瓦砾堆中,苏联的工人赤卫队利用地下网络对德军后方发起袭扰,大批像瓦西里·扎伊采夫这样的狙击手活跃其中,对落单的德军官兵进行狙杀。
为了最大限度为守城提供武器装备和弹药,斯大林格勒北部的街垒工厂、捷尔仁斯基拖拉机厂和红十月工厂不但在9月之后成为苏军的抵抗枢纽,而且在战火中继续生产,单单整个9月,他们就为苏军提供了200辆坦克和152辆装甲车,有效地支援了守城部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终以“天王星”(苏军反击计划)闪耀结束——苏联红军利用斯大林格勒军民艰苦保卫城市争取的时间,调动了大批援兵,对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发起了钳形攻势。最终苏联红军以112万伤亡歼灭轴心国方面150万部队,取得了卫国战争大转折战役的胜利。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红军的112万伤亡中不包含斯大林格勒市民,虽然苏联政府在1945年第一批授予斯大林格勒“英雄城市”称号,却从未能查清到底有多少和平市民在战役中丧生。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苏联士兵,这次战役让苏联红军的巷战战术走上神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巷战战术逐渐受到了各国陆军,尤其是一些精锐轻型部队的重视。例如在阿纳姆战役中英国伞兵在德军步坦协同的打击下,利用城镇建筑与德军巷战,也给德军造成了一定损失。对纳粹德军而言,在东线的城市巷战教会了他们很多过去根本没有考虑过的战术战法。在意大利战场的卡西诺修道院争夺战中,德国精锐部队利用东线的经验,结合自身的装备和巷战战术,给拥有炮兵和航空兵优势的美英盟军“上了一课”。
苏联红军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头号巷战专家,同样也可以称之第一号的攻城专家。苏联红军对巷战攻坚战术的系统研究,是在红军发起大反攻后,在解放苏联被占领领土和欧洲城市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与德军的巷战攻坚战术相比,苏联红军的大炮兵主义和重型坦克传统,使得红军在巷战攻坚中可以调动例如IS-2坦克、Su-152重型自行火炮以及122毫米甚至203毫米重炮来支援由擅长近距离作战的小分队组成的突击部队。
1945年4月19日,红军突破了德国奥得河-尼斯河防线,4月24日苏联红军终于开始与困兽犹斗的纳粹德军进行二战欧洲战场最后的战役,同时也是二战最惨烈的城市巷战——柏林巷战。此时,纳粹德军已经不可能发动对柏林的解围作战,但在纳粹主义的欺骗以及对苏联红军报复的恐惧支撑下,大批德国老兵以及柏林市民投入到对苏联红军的巷战之中。不过由于纳粹政权行将就木,柏林市民对守军的支持远不如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市民。
发生于1945年4月的柏林巷战是二战中最惨烈的城市巷战,这场持续仅一周的巷战中,十余万外无援兵,内乏装备的德国正规军和民兵,却造成了近8万苏联红军官兵阵亡,图中苏联红军正在进入柏林,远处的尖塔状建筑物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此外,苏联红军上下弥漫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和对德最后一战的胜利欲望,使得官兵在作战中爆发出了可怕的精神力量。德军虽然仍然疯狂抵抗,但整个城防体系缺乏组织,官兵和市民也已经对未来丧失了信心,结果苏联红军一方面以坦克、自行火炮和重型攻城炮为依托,结合步兵、工兵和轻型火炮,组成战斗群,对德军坚守的支撑点进行扫荡甚至直接爆破,将原本互为犄角的德国防御体系打碎;另一方面派出突击队冒险进入柏林的地下管线,结果纳粹德军为了防止红军利用地铁线路,竟然不顾在地铁线路中避难的柏林市民,丧心病狂地放水淹没地铁。
德军一方在城市中基本采用了与苏联红军巷战防御战术类似的战法——利用苏联坦克的射击死角,从临街建筑屋顶上首先攻击苏军的装甲车辆,用狙击手射杀红军的军官。于是红军越来越多地利用重炮直瞄射击或者工兵爆破直接摧毁整栋建筑以及埋伏在其中的德军官兵。类似的战术虽然大大加快了苏军的推进速度,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批柏林市民的伤亡。直至5月1日晚22时50分,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穹顶,取得了欧洲战场最后一场巷战的胜利。
但是在这场持续仅一周的巷战中,十余万外无援兵,内乏装备的德国正规军和民兵,却造成了近8万苏联红军官兵阵亡。战后估计柏林的德军和市民死亡总人数接近30万,整个柏林已沦为一片瓦砾。即便是二战最擅长巷战的部队,面对一个拥有较为强烈防御意志的城市,都要遭受如此可怕的伤亡,巷战这柄双刃剑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坚守孤城4天半直至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这场保卫战,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为大明帝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禁军勇卫营四处灭火,仍难挽明朝灭亡结局
作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明军问题重重,明末崇祯皇帝最不能忍受的是将领的日渐跋扈。为打破内外交困之局,崇祯需要一支忠诚敢战的军队,大明帝国最后的禁军勇卫营应运而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Q&A | 为什么青岛啤酒那么有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