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了没
社会有学问,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用时间成就更好的自己 ·  4 天前  
闽南日报  ·  太离谱!漳州一对夫妻,双双被拘! ·  5 天前  
扬子晚报  ·  视频揪心!一女童从滑雪场缆车上坠落 ·  6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突发!青海玛多县发生5.5级地震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了没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爸妈谣言乱转发!

社会学了没  · 公众号  · 社会  · 2020-02-05 21:55

正文




作者 | 花下

编辑 | 平子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比病毒更凶猛的是家庭微信群的谣言;

各地肺炎疫情顽固难解,但比肺炎更顽固的是家里不听劝的爸妈。

你家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


甚至还劳烦了警察蜀黍出手,把不听劝的爹妈带回家。


身边的父母面对疫情,最典型的两个反应就是:

  • 关注相对滞后,早期缺少防护意识;
  • 容易相信谣言,并在信谣-传谣-被辟谣-辟谣的循环中迷茫挣扎。

“学医的无法说服父母戴口罩,学新闻的无法阻止父母造谣传谣”

这可真是现代成年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高度概括,这届爹妈可不好带啊!

“为什么我说的你都不信,老去信别人的话呢?”

父母与子女平日里经常在生活习惯、购物、经济问题等方面多有矛盾冲突,而这些问题在疫情面前全都暴露无遗:不戴口罩、老出门串门、对微信上的传言和偏方深信不疑……


为什么曾经天天追赶小朋友学知识学文化的父母,年纪大了也会“拎不清”呢?

这是因为父母和年轻人获得信息的来源是不同的。

信息来源的不同决定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

许多父母的信息来源大多是朋友圈、微信群、短视频媒体或其他造谣成本极低的社交媒体,其所关注的信息多数来源于社会新闻、生活资讯更多的资讯平台,而非专业及时的深度新闻媒体。

而大多数子女会关注实时更新的新闻媒体,以及专业化的垂直媒体,如微博、直播、丁香园、澎湃新闻等。

这样,年轻人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社交网络利用能力、专业知识、信息速度和质量等,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家庭中疫情信息的“控制权”

2019年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报告抽取了全国58个城市956个家庭的样本,调查结果中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

  • 超过半数的中年人,及半数的老年人(49.6%)已经拥有了微信;

  • 老中青三代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 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仅次于社交外最重要的功能;

  • 在识别谣言的能力中,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的能力是在逐步下降的。

  • 子女一般只会教老人使用语音视频聊天、微信转账的功能,而长辈们自学最多的却是阅读公众号、转发文章的功能。


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并用其作为重要的浏览新闻的渠道,但无法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往往让他们成为了谣言、诈骗的主要攻击对象。

此外,中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词专门来评估一个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这个词就是社会屈从性(social compliance)。

社会屈从性高的人非常容易模仿和跟随身边人的举动和意见,而社会屈从性低的人更能保持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Netflix曾经联合心理学家Derren Brown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选择了4位社会屈从性较低的普通人,并且尝试在一个晚上之内,通过一系列的骗局,说服这个普通人在社会压力下把另一个大活人从楼顶推下去。经历实验的4个人,最后有3位都没能经受住考验,选择“谋杀”另一个人。


许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一个普通人怎么可能在72分钟内就被说服去“杀人”呢?

这就是社会屈从性强大影响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社会屈从性与我们的性格、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年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当我们年龄增长越来越多,我们所形成的社交圈会越来越稳固,尤其是当子女不在身边时,邻居、朋友、亲戚的话分量就开始变得越来越重。

在小事面前,父母习惯了听 “周围人”的建议,在大事面前也习惯将这些建议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进行参考。于是那些不着边际的谣言便像瘟疫一般,被无数的中老年人不经思考地随处传播。

而更让我们感到无力的是,父母往往容易轻信他人,却对自己亲儿子亲闺女的话一点儿都不上心,这正是令众多年轻人觉得棘手的问题。

对父母来说,儿女也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子女不在家的时候,最难管住的就是父母为了贪点小便宜出门凑热闹、买低价的打折商品,或者是上当受骗够买保健品和理财产品。

类似这样的对话真实发生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

子女:“我跟你说过多少次,那家卖的东西是骗人的。”
父母:“他们说了是教授推荐的,都上了电视了,怎么会是骗人的?”
子女:“他说他是教授你就信啊,这都是广告,给钱都能上电视!”
父母:“王叔他们家也买了,都说挺好的,他们还能骗我吗?”
子女:“你为什么就相信教授、相信王叔、相信七大姑八大姨,就是不相信你儿子?我还能害你吗?”


在现代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尤其是异地的、一年只回一两次家的家庭里,子女在父母的生活里,不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似乎还变成了一个“闯入者”。

儿女的归来打破了中老年人原来的生活习惯,突如其来的指责,更使得子女的语言没有说服力,在父母的顽固面前起不到任何作用。

特殊时期,也是与父母沟通的契机

一年到头算下来,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真的没有多少时间能回家陪陪父母。面对疫情,大家都必须严格遵照专家建议,减少外出,待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突然间加长了,这也给了家庭成员更多的新沟通机会。


这些一动不动的日子,大家都在和父母做些什么呢?不妨来参考一下。

许多朋友开始把家里的象棋、拼图、麻将、扑克牌拿出来,在家里陪妈妈包包饺子、陪爸爸看看新闻,我们终于可以把尘封的家庭玩具拿出来,真实而充分地陪伴父母,在家里不慌不忙地直面亲情。


虽说在疫情面前,父母有许多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但是也正好借助这个机会,可以让我们看到父母平时的生活习惯、获取信息的来源,更让我们有机会把靠谱的资讯渠道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提醒他们关注权威、保持理性。

更有许多年轻人利用自己熟悉社交网络的优势,针对此次疫情展示了他们多年的专业所学,无论是新闻角度、医学角度、工程建设角度、还是市场调配的角度,这些内容都可以与父母交流,展示自己的专业性,让父母自豪欣慰的同时,在父母面前建立更好的感情连接和信任,才能更好地说服父母。

是疫情,也是考验。

当现在的我们变老了,也许也会被子女进行“再教育”。



你可能会喜欢:

躺在家里更要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