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领导说,紫色的PPT很有韵味 ·  4 天前  
旁门左道PPT  ·  用DeepSeek做PPT?看到结果,我郁闷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这本书我想再推荐一次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1-05-02 20:07

正文


有些书适合重读。


因为你的经历在累积,当新的故事与书里的内容再次结合时,便能产生新的体会。


重读《朋友圈的尖子生》便是如此体验。


这是小马宋写的一本书,讲述了 13 个名人的故事。作者将与他们的接触、访谈和观察记录下来,娓娓道来,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看完以后,真的能感受到和作者、和里面的人的差距。


没有什么说教,却能让人感触良多。


重读的第一个感受: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在呈现道理时,我们一般有两条路径可以走:理性和感性。



第一是理性,通过推理或归纳,得到最终的观点。


比如道理是「职场中,我们要多积累人脉」,理性的套路是:


1.先强调大的内容:人是社会动物,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纯粹依赖一个人完成。


2.再说明小的内容:在职场中也是如此,不跟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处理好关系,那后续的道路就不好走。


3.得出结论:在职场中我们要多积累人脉。


但是,纯粹的逻辑推理有两个劣势:


一方面,虽然看起来很有结构,但没有血肉,也就是很难调用起他人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缺乏互动。


为什么这么说?


在《朋友圈里的尖子生》里,里面提到了剽悍一只猫的故事:


他为了见到更多牛人,便找到了简书的 CEO 和主编,跟他们创造了一个新头衔:简书首席采访员。


这之后,有了一个身份,接触他人时便更加便捷。


阅读完这些内容,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但作为读者,便会自然而然地有了启发。


而启发,便是阅读愉悦感的重要来源:因为是自己想到的,而非说教带来的,便会更加珍惜。


这就如同:我们参加培训项目,经常会有素拓环节。


在活动结束后,教练引导我们进行复盘。


结论其实都是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要团队协作」「要加强沟通」,但是,因为是自己从体验中收获的,便会更有感触。


我想,这是故事最大的魅力——启发感。



重读的第二个感受是:性格没有优缺点,它只是特点。


在大多数场景,外向的、主动突击的人,总是更容易赢得资源。这也好理解,毕竟主动是种信号,行动是种姿态,他人会在有来有往中,透露信息,交换信息,最终实现信息对称,资源也得到流动。


但是,李叫兽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他并不擅长社交,这是他的劣势。要去发展这项能力,缺乏性格的支撑,会付出更多。


那怎么办?


他的选择是沉淀和另一种姿态。


沉淀是磨练内功,积累关于营销的知识体系;另一种姿态是通过自媒体,输出思想。


最后,他人通过看到了他对很多内容的理解,认同他的思考,主动联系,最终也达成了目标。


性格是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底层因子。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人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这样是不好的。


但是,人的奇妙之处,在于个体间的不同;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始终不只一条。



我们习惯于「木桶理论」说的, 短板会影响我们的发展。


但工作越久,越会发现,这句话的理解要分两个层面看:


第一,有些短板需要补充,但没必要达到极致。


第二,长处是需要尽量发挥的,因为它决定了你是你。


比如我会经常接触一些做 PPT 不太好看的朋友。在聊天中,他们总是希望达到发布会的水平。但要到这一步,需要的花费的精力非常大。而且,他们也并没有那么多场合要做 PPT 。


更实际的情况是:将 PPT 提升到不丑的 80 分水平,然后充分发挥对内容的理解、对逻辑的掌握,这样的情况,付出的精力更少,得到的效果更好。


多说一句:其实我一般会推荐他们下载 iSlide ,虽然会付费,但是里面的模版多、也可以自动导入逻辑图,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


重读的第三个感受是:你永远要清楚自己手上有哪些牌。


在商业模式分析中,有一个变量叫做「核心资源」,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个人更喜欢叫它「牌」。


毕竟,人和人的交往,本质上是某种交换。


比如为什么那些人会找到李叫兽,因为他们希望交换李叫兽在营销上的知识;为什么一些人想要结识剽悍一只猫,因为他有了「简书首席采访员」的身份,可以带来流量。


人手上的牌,就是能给他人带来某种价值的东西。


·  有些人的牌来自于公司(或岗位)。 比如置业顾问,他比大多数人知道更多的房地产信息。


·  有些人的牌来自于爱好。 比如羽毛球厉害的,可以在企业的比赛中大放异彩。


·  有些人的牌来自于底层思考。 比如一件事过来,他即使不懂得具体的知识,但也能梳理出一二三来。


·  有些人的牌来自于金钱。 他人需要花费时间来做的,他可以用钱来摆平。


·  有些人的牌来自于个人品牌。 比如他靠谱,那自然重要的事情就会找他。


当明确了自己的牌面后,才能跟他人进行良性互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应届毕业生。


对于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手上的牌真的不多,要人脉没有人脉,要经验没有经验,赢面比较大的牌就是时间和精力。


那在刚进入职场时,只能用更多的付出,去换取他人的指导。否则,对方凭什么帮你?


这很残酷,但这是现实。


我是小结


《朋友圈的尖子生》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里面没有什么鸡汤,只有故事,我想这是我喜欢它的首要原因。在 2 年后重读时,有三点感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