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下班后】品牌大本营,有钱有才有斗志,星姐带你一起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nsight数据库  ·  Nectin-4 ADC ... ·  18 小时前  
药渡  ·  “First-in-class”小分子达3期 ... ·  2 天前  
药渡  ·  当投资人下场做BD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如何应对“内卷”这股歪风?这个顺义妈妈的回答赞爆了!!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 公众号  ·  · 2021-04-14 08:00

正文


1.


前几天我跟一个牛的不得了的顺义妈妈半夜聊天。我问她,像她这样的家庭,最看重孩子的哪方面?
她不假思索的回答: 自食其力!
嚯嚯嚯, 作为一个坐拥好几家公司,正在准备上市,还跨界到教育圈的女强人妈妈,这个答案凡尔赛了昂!

不仅如此,这位顺义妈妈的先生家出身名门,书香门第,孩子爷爷奶奶都是国内Top2大学教授,爸爸叔叔都是藤校毕业的。
你看看,你看看这是什么家庭啊?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要啥有啥吗?要钱有钱,要知识有知识,要文化有文化。这样的家庭,往后数三代人都应该衣食无忧了吧。自食其力???居然是最看重的目标?
正当我有点不解的时候,顺义妈妈对“自食其力”的解释,让我大半夜都精神了!
自食其力,并不是简单的自己能挣钱吃饭的意思,顺义妈妈对这个词更深层的解释是: 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不随波内卷,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坏的结果,海纳百川,拥有感知生活里幸福的能力。
感知幸福能力,老戳人了!我就是个对幸福视而不见的瞎眼家伙!
在一个充斥着鸡娃和内卷的环境里,“幸福”能力成为了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奢侈品。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生活在父母能力范围最好的环境里,锦衣玉食,期望老高老高的。但生活总是现实的。当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总会碰壁,父母的不接受,孩子的自信开始一点点瓦解。高处不胜寒的滑落,任谁都难接受。
向上看是一种期盼,而向下看是一种托底。 当内心了解并可以接受最坏的结果时,生活里只要比最坏稍微好一点点,内心就是幸福而满足的,感觉自己老好了!棒棒哒!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对生活的的满足感和幸福力去做任何事的时候,才能接纳生活里的千回百转,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人,而非站在玻璃塔尖上吓得不敢睁眼的诚惶诚恐。
不得不说,有文化就是不一样啊!这格局,杠杠的!


2.
现在内卷这个词很火,还有很多人都在讨伐鸡娃,但这两事儿真正的问题,你知道是啥吗?
昨天微博有个热搜,讲的是现在很多博士和硕士生出现了抑郁情绪,求学路上一定是痛苦的吗?
说实话,干啥不累啊?工作以后大部分人还觉得上学最舒服呢。关键是,为啥痛苦?
其实所谓的学习路上的这种痛苦,是因为没有内驱力,天天闷头学不知道为啥。眼前只有成绩单和毕业证,没有把学习的知识用在生活里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无法理解学习知识是多有趣的事情啊。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还没有经过社会的磨(du)练(da),不信你问问打工人们,99%都想回去上学!


这其实也是内卷和鸡娃真正的问题所在。而这种痛苦也并非硕士博士才有,只是此时会成为一个累积的高峰。

我们举个小孩子的例子就好理解了。学了百以内的加减法,还是不会算钱;学了电流知识,还是不会插电源;学会东南西北在地图的方向,出门依然找不到公交车路线。天天在教室里学这学那,出门刚走500米就喊累,这才是内卷,才是让人绝望的“无用”。
但这事儿怪知识吗?怪学校吗?当然不了!这就是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的体现。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的创造新世界,有的人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变了?有人学习为了改变世界,有人只是为了一纸毕业证!

短期内看似乎没啥大区别,都要学,但长期来看,就是终身学习与好奇心是否能存续的问题。

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是把生活与知识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对知识的渴求欲,主动探索和学习。生活里的万般都与知识有关,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里的难题,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做卷子上的题。
换句话来说,当孩子把1+1=2用在菜市场买菜算钱上,知识和学习,才会闪出让人兴奋和满足的光芒。不信你试试,孩子指定激动的上蹿下跳!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求,在菜市场里迸发的淋漓尽致,立刻就有了一种想把菜市场都买下来好好算算数的豪情!

3.
再来说说前几天一个让我震惊的聊天,这事儿有点悲,但是发人深省。
前几天跟一个精神科医生朋友聊天,无意中谈到了学生中的抑郁症问题。以前以为抑郁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但聊天中发现,真正的发病原因学习只是一个表象,而 不会正确表达或者宣泄情绪,才是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家长太忙,对孩子疏于关心,孩子见不到家长,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家长也不会如何表达,当孩子积压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很可能就抑郁了。
听到这个解释我特别震惊,但内心深处又好像可以理解这种痛苦的感觉,那是一种身边无处诉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无力。
这其实是内卷里更严重,也是家长最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 只看到了成绩单这个显性结果,而隐形的比如成长规律,心理支持,心智发展的不了解所造成的伤害,比学习不好的伤害大太多了。
特别是最近啊,不少家长问我,1岁孩子应该学什么,2岁孩子数学加减法还不会怎么办?也有很多家长跟我说自己家孩子一两岁都学会了哪些厉害的语数外知识。
嚯,听的我那个惭愧,5岁以前天天傻玩的我,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分享,仅有的学习也是交给机构就不管了。不过我又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思来想去,我感觉就是心智这块好像没被考虑进去。
幼年时期最重要的恰恰不是语数外,而是培养好性格,习惯,社交沟通能力,见更大的世界,不同的人,这些远比多学几个单词,早学几个汉字要重要得多。 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靠抢跑, 而是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还有啥学不会的啊!打游戏哪个爸妈教过?那不都是无师自通还能升级打怪呢!
我也是个学龄孩子的妈,还是个4岁孩子的妈,我也干过提前学的事儿。但是学了几次我就发现。心智不到的时候吧,表面上看是学会了,但是换个数字,换个内容,又不会了。脑子还没到转过那么长的弯儿的时候,就只能学会个表面。
换句话来说,5岁咋都整不明白的事儿吧,6岁两小时就学完了。提前三年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会的事儿,过两年大家都一起知道了,而且理解的更加深刻灵活,你说气不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