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长江在嘉鱼县的特殊江湾地形,以及嘉鱼县在防汛抗洪、蔬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长江进入武汉的门户,境内水域广阔,水网密布,面临着洪水威胁。但是,嘉鱼人民通过筑堤防洪、整治河道、发展蔬菜产业等措施,实现了防洪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嘉鱼县地理位置及挑战
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长江进入武汉的门户,水域广阔,水网密布,面临着洪水威胁。长江在嘉鱼县形成特殊的江湾地形,增加了防汛抗洪的难度。
关键观点2: 嘉鱼县的防汛措施
嘉鱼县通过筑堤防洪、整治河道、加强水库建设等措施,提高了防洪能力。其中,四邑公堤是嘉鱼段长江干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全面整治,防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簰洲湾的堤垸守护更是守卫武汉的重要屏障。
关键观点3: 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挑战
嘉鱼县立足气候、土壤、灌溉条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系统、实施错峰种植等措施,降低了洪水对农业的影响。如今,蔬菜产业已成为嘉鱼的支柱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会。
关键观点4: 三峡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体系中的关键部分,通过调蓄洪水、削减洪峰,减轻了嘉鱼县的防汛压力。这使得嘉鱼人民在迎战洪水时更有底气,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文
长江自西向东奔腾不息,但在江汉平原的东端,却向西回绕十多公里,用四个连续大折角,勾勒出一个“几”字形状的江湾。几字湾前,是水网密布的防汛险要嘉鱼县;几字湾后,是九省通衢的“中部立交”大武汉;几字湾内,则是当代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洪水记忆点——簰洲湾。
▲ 嘉鱼县防洪形势图(资料图片)
在嘉鱼百姓心目中,防汛是天大的事。
嘉鱼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长江进入武汉的门户,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境内水域广阔,水网密布,长江、陆水河、西凉湖、斧头湖紧紧将其环抱,蜿蜒的长江在嘉鱼境内迂行109公里,绘就出壮丽的岸线,也带来了洪水肆虐的威胁与挑战。特别是下游簰洲湾曲折的江段阻碍洪水奔泻,更增加了嘉鱼的防汛挑战。▲ 水域广阔的嘉鱼县城区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肩负着1米的防汛重任。”嘉鱼县水利与湖泊局副局长胡立坤介绍道,嘉鱼的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0%,其360公里的江河湖泊岸线,守护着全县36万人(2023年户籍人口数量)的生命财产安全。换算下来,人均分摊1米的堤防。在这里,守住360公里的堤防安全,才能守住36万人的安全。“没什么条件可讲,大堤就是生命线。”胡立坤说。在360公里的堤防中,四邑公堤是长江干堤嘉鱼段的最重要部分,始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全长约56公里。这道堤坝保护着嘉鱼、武昌(今武汉市江夏区)、咸宁(今咸宁市咸安区)、蒲圻(今赤壁市)四县面积1110.4平方公里、60万人口免受洪灾之苦,因此被称为“四邑公堤”。▲ 四邑公堤嘉鱼段
四邑公堤中的肖潘险段,位于嘉鱼县潘家湾镇境内、簰洲湾江段的进弯折角,堤岸迎流顶冲,水流十分湍急。历史上肖潘险段多次溃口,堤内四县损失惨重。张云退休前是肖潘险段潘家湾堤防段段长。每年他都要在大堤上驻守整个汛期。“98年洪水,江面与堤顶几乎齐平,一个浪打过来,江水就会漫过大堤。”张云回忆,那一年,大堤上到处都写着“人在堤在”的“生死牌”。大堤之上,每隔1米就有一个警戒放哨的人,盯着大堤和江面不敢懈怠;大堤内侧,妇女老人生火做饭,为守堤人做好后勤。大堤笼罩在“男人打仗,女人送饭”的紧张战斗氛围之中,“1人1米堤防”的说法也在此具象化。1998年以后,四邑公堤得到全面整治,包括加高培厚、堤基防渗、护坡护岸、植树种草等,使得四邑公堤防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后来有了三峡工程调蓄洪水,削减洪峰,大大减轻了堤防的压力,几万村民日夜守堤的日子也成为历史。”张云说,现在来了洪水,上游有三峡工程等那么多大水库在调度控制,不再仅仅靠着守堤群众与洪水单打独斗。想到这里,汛情再严峻,大家心里都还是有底的。簰洲湾,行政上属于湖北咸宁市管辖的嘉鱼县,而在防汛上,则是守卫大武汉的“桥头堡”。
簰洲湾三面环水,因巨大的弯道阻滞了江流,导致江水流速变缓,这对于下游75公里处的武汉市防洪,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大弯所形成的“簰洲湾曲流”,相当于一个“缓冲装置”,经过“簰洲湾曲流”的阻滞、调节,汹涌的洪峰会相对平缓地流经武汉。通过多年汛期观测,经过曲流阻滞,簰洲湾下游武汉江段的洪水水位较之上游嘉鱼江段要低1米左右。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簰洲西流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簰洲百姓护堤守岸,既是保护自己,更是守卫重镇武汉。▲ 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堡村
“簰洲湾的堤垸都是村民一担土一担土挑起来的。”胡立坤出生在簰洲湾,在他童年记忆里,每年洪水来临前,乡亲们都要捡芦苇、树枝,甚至拆掉自家门板拿到堤垸外防浪。到了冬天,母亲就跟随大流去“挑堤”——洪水过后,老百姓会在必要的河段新修或加固堤垸,以抵抗来年的洪水,由于早年没有大型机械,且工程量巨大,每家每户都得出一名劳力,肩挑背扛参加一年一度的水利“岁修”。一处嘉鱼情关两地。守住肖潘险段堤防,就守住了长江南岸冲积平原;守住簰洲湾民垸,就守住了武汉的安宁。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今天的它,是连接中国东西南北陆水交通的“立交桥”,一旦防汛失守,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嘉鱼,大堤之内、簰洲湾里都设置了蓄滞洪区,洪水达到一定标准,严重威胁武汉的时候,嘉鱼就要开闸分洪。这便是水利人常说的长江防洪体系的“三张牌”:堤防作为第一道防线,是“头牌”;水库群是调节洪峰的关键手段,是“王牌”;蓄滞洪区是最后一道防线,是“底牌”。迎战洪水,则需要这几张“牌”的组合出击。三峡水库作为“王牌”中的“王牌”,和长江干流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葛洲坝五座梯级电站一道,以376亿立方米的巨量防洪库容,为长江堤防和中下游重点城市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王牌’足够强了,我们便不用动辄亮‘底牌’。”老水利人胡立坤见证着水利工程建设对民生安全的保障不断增强。▲ 中堡村的抗洪广场
事实也是如此,三峡工程防洪运用以来,洪水一次次来袭,却又一次次俯首东去。堤外江水奔流拍岸,堤内百姓祥和安宁,未出现大的险情。洪水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从科学角度来讲,远古而来的无数次洪水,造就了一个个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为人类提供了大规模发展农业的最佳场所。在过去,嘉鱼人对于同是冲积平原的故乡,情感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洪水滔天,家破人亡;而另一方面土地肥沃,却又难以割舍。嘉鱼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在兴水利和除水害中负重前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嘉鱼县立足气候、土壤、灌溉条件,决定发展蔬菜产业。多年来,县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恶劣气候的预防预警,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嘉鱼县潘家湾镇的“蔬菜长廊”
为优化灌溉系统,嘉鱼县实施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三湖连江水库”项目,该项目将白湖、梅懈湖与金虾湖三大内湖打通,并与长江相接。在丰水季,将长江水引入水库进行蓄积;到了枯水期,将水源用于农田灌溉,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的问题。而面对可能到来的洪水,嘉鱼民间也展现出独特的“智慧”——村民选择“错峰”种植,通过避灾农业把洪水影响降到最低。“我们村一年种两季蔬菜。”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支部副书记杨登左介绍道,“上半年主要种冬瓜、南瓜、玉米,6月底就收完了;下半年9月份开始种白菜、甘蓝。这样就把主汛期的7月和8月给空了出来。”作物种植空出主汛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旦洪水肆虐,汛期的作物会遭受严重损失;二是汛期堤防吃紧,大量劳动力要上堤抢险,地里作物就会疏于管理,影响产量质量。这都是嘉鱼人在和洪水千百年的斗争中总结出的经验。“三峡水库蓄水后,我们的堤防压力小了很多。”杨登左介绍,根据规定,如果江水超警戒水位,每公里大堤需要30人盯守,如果超保证水位,每公里守堤人数得150-200人。“由于上游水库的拦洪削峰,我们近些年已经没有出现超保证水位了,不用安排大规模人员去守堤,解放了劳动力,村民可以专心种地。”▲ 村民正在菜地里洒水
曾经屡遭肖潘险段洪水灭顶之灾的潘家湾镇,今天已经将蔬菜产业发展为全镇支柱产业,镇里建起了长约10公里,面积2.7万亩的“蔬菜长廊”,年产绿色蔬菜21万吨,辐射带动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今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就来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总书记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蔬菜长廊”里的甘蓝迎来丰收
如今,整个嘉鱼县已建成以冬瓜、南瓜、白菜、甘蓝为核心品种的四大蔬菜板块基地,形成以“两瓜两菜”为主导的规模种植产业,“潘湾蔬菜”的品牌逐步叫响。全县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29万亩,与22个省级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大基地”。初冬的暖阳轻抚大地,平静的江水绕流嘉鱼,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翠,广袤无垠的沃野里,尽是丰收的喜悦。本文配图除资料图片外均由杨津拍摄
编辑:杨思恒
美编:肖霄 魏小默 王于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