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 顶楼Top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顶楼TopView
4 月 1 日,根据国内媒体爆料,人工智能公 司出门问问已经完成了 D 轮数亿美元的融 资,并与某国际汽车巨头厂商达成战略合 作。
在此之前,出门问问已经获得了三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 7160 万美元,估值超过 3 亿美元。出门问问公司尚未对此消息做出回应。如果此次传闻的消息属实,新一轮数亿美金的融资金额将会直接把出门问问送进了独角兽俱乐部,而这次融资或许也会成为国内 AI 创业公司史上最高额的融资。
为什么是汽车?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出门问问的产品路径,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和汽车场景的交集在过去一年显著增多:2016 年 11 月,出门问问曾经发布了首款车载智能后视镜产品 Ticmirror,除了显示天气、导航、行车记录等功能之外,还支持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包括语音、手势、按键等。配合额外的 ADAS 配件还可以支持辅助驾驶功能。
2016 年 11 月,出门问问曾经发布的首款车载智能后视镜产品 Ticmirror
也就是说,以语音识别技术作为底层、在 AI 领域更加擅长「软硬结合」路线的出门问问于去年就已经在汽车场景中提前「占了个位置」。
不过单单凭借这款推出不到半年的产品去打动「国际巨头汽车厂商」,看上去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在智能汽车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人类交流最自然的方式,语音交互在汽车这个空间里显然比文字和图像更加具有天然的优势,自然是互联网公司激烈争夺的入口。
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根据统计,到 2020 年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达到 7000 亿美元。在国外,凭借 Echo 完成第一批消费者教育的亚马逊已经开始行动,贝索斯曾直接对外表示亚马逊的语音助手 Alexa 将成为公司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到今年三月,福特、大众、现代和沃尔沃都已经宣布在汽车中整合 Alexa 语音助手和服务。
但是目前从中文语音搜索和语音交互市场中选择,这些国际汽车厂商显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如果仔细探究中文语音交互市场,包括百度、阿里、腾讯、360 等公司此前都极大的投入,也做了不少布局,但是对于这些巨头来说,他们提供的技术链条仍然不够完善,更关键的是产品和服务始终没有很好的落地;反观科大讯飞、搜狗这些已经将技术应用到自家产品中去的公司,与第三方汽车厂商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此一来,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门问问会被国际知名汽车厂商「挑中」。出门问问创始人兼 CEO 李志飞曾经将出门问问创办五年的经历形容为「打怪升级」。从出门问问的创业过程来看,这家公司在认定语音是 AI 领域最容易落地的应用之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出口」输出自己的服务。一方面尽可能的将团队擅长的语音技术应用在面向大众的消费类产品,比如智能手表、车载智能后视镜等等;另一方面,这家公司在 2B 方面的服务也并非没有经验。
对于不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巨头型」汽车厂商来说,投资并和这样一家相对灵活的创业公司合作,大概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汽车厂商+ AI 公司=?
最近一个月来,关于科技公司与汽车产业的「联姻」消息频发:3 月 14 日,Intel 宣布将以 153 亿美元收购 Mobileye,并成立新的自动驾驶部门——这是迄今为止,无人驾驶领域最大的一起并购案,而这家公司在此之前就已经与 Intel 和宝马展开深入的合作;3 月 16 日,博世宣布将和英伟达以及美国卡车制造商帕卡联合研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3 月 28 日,腾讯宣布入股特斯拉,成为后者的第五大股东,最终剑指的还是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领域……
一个非常明晰的信号是,汽车行业又一次步入了变革时期。科技公司已经意识到,汽车将成为承载服务的下一个重要场景,也将成为他们的必争之地。因为场景,就是入口的保障。
但是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传统汽车厂商如果只专注汽车生产,实际上就会被排挤进入了附加值和利润最低的一环。如果不积极向中上游拓展,则很有可能在未来沦为「代工厂」。
实际上,大多数体量巨大的汽车厂商非常敏感,并且已经感受到了很强的压迫感,所以近两年来,在汽车行业兴起一波收购潮和投资潮,他们已经开始对越来越多的技术公司展现出很强的合作和投资意愿。对于那些虽然拥有强技术链条,但面对 C 端难以攫取大量机会的 AI 创业公司来说,来自汽车厂商的投资无疑能够帮他们补足 C 端的不足。
李志飞为出门问问概括的技术路径
虽然出门问问公司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我们大概有理由推断,这家汽车厂商对出门问问的投资将不止于纯财务方面,二者很有可能还会进行更加深度的战略合作。
另一方面,这无疑也是传统汽车公司以最低的成本为自己注入更强技术基因的好方法。如果回到此次的融资传闻中,出门问问能够成为该汽车厂商选中的合作对象,大概也是源于这家创业公司的极强的技术基因能够为自身带来的可能性——出门问问是前 Google 员工李志飞博士 2012 年 10 月从谷歌回国创立的,在 2015 年,这家公司又获得了来自 Google 的 C 轮融资,这也是 Google 离开中国五年之后回归时投资的第一家中国创业公司。
李志飞曾经不止一次的表示希望能够把 AI 技术通过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尽快落地,他此前曾经对媒体表示:「无论你现在融资多么成功,媒体多么吹捧,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有多少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这才是商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