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凌想亲子心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关注儿童心理的原创文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凌想亲子心理

学了这么多育儿方法,却忽略了一个终极问题和三个宇宙秘密

凌想亲子心理  · 公众号  ·  · 2018-12-17 19: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每周五的晚上,是橙子例行放松的时间,他会看会儿动画片。

上周五,晚上快十点了,橙子还在看。

橙子爸爸关上卧室的门,悄悄对我说:“咱们别去提醒他,看他什么时候自己关掉电脑去睡觉。”

我说好。

过了一会儿,就听见橙子关掉电脑,进屋去睡觉了。一看表,十点多点——嗯,还不错,还算自觉。

这是一件特别小的事,但我却越琢磨越觉得不太对。

第二天一早,我就和橙子爸爸聊起这件事。

咱们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想考验一下橙子,看他到底能不能控制自己,自己主动关掉电脑去睡觉。

这说明我们内心里是不太相信橙子是有自控力的,所以,我们才会考验他。

考验,就说明了我们内心的不相信、不确定。

而考验的结果,无非两种。

一种情况是,橙子经受住了考验。

那么,我们就认为他是好的,是有自控力的吗?

不一定。因为我们内心始终有个不确定,所以即使这次结果令我们满意,我们还是会忍不住进行下一次考验。

另一种情况是,橙子没有经受住考验,看动画片看到很晚。我们难道就由此认定他是不好的,是缺少自控力的吗?

也不一定。

只能说明,孩子在这一次、在这件事上,没有控制住自己。我们不能由此就给他扣上一个“缺乏自控力”的大帽子。

所以,无论结果怎样,考验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说明我们内心对孩子的不信任。



我给橙子爸爸举例子。

比如说,我有好几次刷抖音刷到凌晨一两点,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没有自控力的人。

我很容易就可以举出相反的例证——我能坚持两年写公众号文章,没有自控力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你也是啊。你这几天有空就刷抖音,我能由此下结论说:你没有自控力吗?显然你也不服气。

我们对自己是这样宽容与客观,为什么要轻易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呢?”

橙子爸爸点点头,表示同意。

“那应该怎样想呢?”他问。

“平常心。橙子能主动关掉电脑去睡觉,这很好。如果不能,也只能说明他昨晚很想看动画片,睡得晚了些。就事论事,仅此而已。”

2

总想着不动声色地考验孩子,冷眼旁观地暗中评判,归根到底,是我们内心不信任孩子,甚至,不自觉地以恶意去揣度孩子。

我们不相信他会是一个好孩子。

所谓 “好” ,就是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向上向好的心,内心蕴藏着好的品格的种子。

如果不相信,我们会怎样做呢?

1. 我们会各种有意无意的考验。

孩子经受了考验,我们心里会踏实一会儿。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升起不确定,又想通过考验来证明什么。

2. 各种控制,各种管。

因为内心对孩子的不信任,我们压根就认为,孩子是不值得信任的,一有机会就堕落、就失控。

所以,我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管孩子,让孩子严丝合缝地行走在我们设定的轨道上。

然而,这个世界的规律之一就是: 过多的控制一定会导致失控。

3. 表面开明,学习各种技巧方法来对付孩子。

然而,内心不改变,只生搬硬套各种办法,往往没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然后你就会想:你看,我按书上说的方法去做了,结果都没用,我家这孩子,没法跟别人家孩子比,就是不学好!

你更加坚定了你的不相信。

3

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规律: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前段时间坐高铁,后座一位女士用手机的外放听歌,声音很大。

周围的人对此都默不作声。

我本打算忍一忍就过去了,没想到她一直在不停地切歌听歌,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想了想,转过身对她说:“麻烦把声音调小一些好吗?谢谢。”

她看了看我,随即把声音关掉了。



这件事,让我有微微的感慨。

同样一件事,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我会想:这人真不自觉,在公众场合这么大声地放音乐,太没公德了。

当我内心把她认定为一个不自觉、没公德的人时,可能说出口的话就不自觉地带了指责的语气:你能把声音调小一点吗?

对方感受到攻击,自然会反击,很可能会发展出一场争执。

第二种,我也可以想:她就是和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她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打扰到了别人,需要别人提醒一下。

这么一想,语气措辞就变得平和很多。

而结果也是如此,她意识到了,很快关掉了声音。

这两种不同的应对,根源就在于我的内心是如何看待这位女士的,我是否相信她是“好的”,我是否用恶意去揣测她。

我们以为是对方的“好”与“不好”决定了结果,却没有看到自己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相信,结果往往会验证我的相信——人心都是向善向好的。

如果我不信,结果也会验证我的质疑——这人果然没公德、素质低。

4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涉及到今天要讲的第三个秘密: 系统的思维模式。

我们不妨学会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事情。

这个世界是由大大小小无数个系统组成的。

当我和你有所互动,我们彼此就构成了一个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因子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包括你,包括我。

在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系统论也同样适用。

我的读者群里有位妈妈说:我家孩子不管不行啊,你不管他,他根本就不去主动学习。

在她的眼中,是孩子的“不好”导致了她必须去管。

有没有可能,是父母的不信任、错误的应对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父母的严加管教,又加重了孩子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问这位妈妈:先不说孩子的问题,请先思考一个问题:你想管到什么时候?你能管到什么时候?

因为我看到了太多案例,小学时,父母尚且能管住孩子,到了初中,根本管不了了。孩子不去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整天的不出门,不和父母交流。

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干着急束手无策,和孩子说句话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措辞不当激惹了孩子,连简单的沟通都没有了。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意料之中,这位妈妈又问:不管他,我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位妈妈还是在向外求,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她不相信孩子是好的,是可以自我管理的,即使学习了再多方法,都没有用。

最终,她还是会认为:这个孩子必须得管,不管不行。

所以,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位妈妈能不能相信孩子。

5

当你不信任孩子,甚至用恶意去揣度他时,你以为你掩藏得很好?

你的一言一行、你的眼神语气态度早就泄露了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防范、你的不信任,他更容易做出让你不信任的事情来。

觉得难以理解?

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你喜欢领导认可你、信任你,还是对你严加防范、动辄批评?你在哪种情况下更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感受到对方的不信任,甚至恶意揣度,我们更容易做出自暴自弃的举动——反正在你眼里我就这样了,爱咋地咋地!

我们用自毁来表达内心的受伤。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

不是孩子值不值得我的信任,而是,我有没有能力去信任我的孩子。

相信,是一种能力。

它不需要对方来证明,不需要你的考验,而就是发自内心地相信。

相信,也是一种能量。

它会传递给对方,验证你所相信的事情。

相信相信的力量,这是一种智慧。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吗?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

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