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锤锤
ME锤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发布  ·  238.12万人次!这个春节假期,西藏火了!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238.12万人次!这个春节假期,西藏火了! ·  2 天前  
网信西藏  ·  扎巴益西等人请保持电话畅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E锤锤

如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位交大大一同学这么看…

ME锤锤  · 公众号  · 西藏  · 2018-06-12 13:01

正文


“我心目中的交大”征文


教育思想大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校团委面向我校全体在读学生开展了“我心中的交大”主题征文活动, 鼓励大家从畅想理想中的交大模样,从不同角度思考交大人应有的作为 。征文活动进行到现在,收到了一部分高质量稿件,透过一页页文字,我们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和与校同行的热情所感动。


现与大家分享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邓济泙的来稿。 邓济泙是F17的同学,作为一名大一学子,他对交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呢?在教育大讨论的氛围中,他又想说些什么呢?


近日,学校展开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的各个层面,讨论都很热烈,对于其中很多内容,我也深有感触。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目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2035年对于上海交大也有特别意义,因为我们立志在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面向未来,我不禁发问: 世界一流大学的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成为第一等人才,现阶段的教育模式能否契合学校的目标和国家的需要? 当然,这些问题都很宏观,回答起来很困难。所以,我想从自己的感同身受,谈一谈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让教授给学生上课这么难?

为什么本科生学生学得多而学到的少?

为什么选择学术道路的学生少?

关于教授给学生上课

第一个问题直击大学教师研究质量高但授课质量偏低的现象。


我在知乎上面看到了网友们对“如何评价上海交大学生偏好长三角,追求小确幸,再现淮北枳”的现象,第三个案例中有交大某专业学子进行国际交流项目后,申请博士的比例升高的数据。 有一位网友是这样评论的:“在出国读书后才发现,原来好的课程设计是由浅入深,步步引领的;原来好的老师不是上来就拽专业名词,而是用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复杂的系统的;原来好的project是会吸引自己去花很多时间探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交大的教学质量和顶尖大学没有可比性。”


我觉得,交大在很多方面已经算是国内领先,那其他一些院校的问题是不是很类似是不是更严重呢。


在我看来, “让教授给学生上课”不一定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质量 。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比如教授的话语体系未必和同学们共频,很多时候他们讲的很认真但未必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教授相对来说肩负更加重的学术研究工作,这部分相对于上课来说,自然会耗费他们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有限,课程质量自然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但我认为,不论本科生课程质量高低好坏, 在大学阶段,学生花费更多时间自学是一种常态 。以我们现在的学术考核标准来看,学术研究肯定占据优先级,教授授课的质量在此标准的限制下不容易提升。 因此就要思考多管齐下,从学生培养方式层面,而不单单是教授层面去解决现实问题


比如给每位学生一份课程进度表,说明几月几号之前要学到哪里,需要使用哪些资源;再比如把课堂上学生听不懂的无效时间转化自学的有效时间;或者课堂上组织定期的讨论。



把时间还给学生 ,就意味着把时间给了教授们,让他们权衡各项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被动工作。我认为,学校可大力支持慕课形式,同学们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在网上观看。只有自己消化了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单向输送, 我们 才能够真正的“学到”而不仅仅是“学了”。总而言之,我认为 教师要少讲精讲,要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两节课的时间大部分要留给学生。这样也可以从侧面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学的”和“学到”多少

之所以没有学到,是因为 我们的教学目标,总是追求涉及面广、内容要全 ,但正是如此,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体会这门学科、理解其中的精华和精义。经常能看到的是,同学们把课程学习当做任务,把作业完成当做一项必须按时完成却无法激发兴趣和热情的事。例如一些程序设计课,我们做的不够好,不是因为练习量远远不够,而是在于我们没有主动掌握和应用它的热情。我们想的只是快快提交作业了事,所以最后大部分掌握的编程技能,都只是期末考前刷题刷出来的速成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没有 自由探索的空间 ,终日为完成作业而写作业,为挣一个好看的GPA而读书,为保研出国等实利而忙忙碌碌,最终反而在学术本身和本质上,不了了之罢了。

选择学术道路的制约


在讨论中,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1977年之后交大培养出的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等拔尖人才和青年领军人物落后于很多同一层次的大学。为什么交大的学子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这个原因值得探索:是被上海居高不下的房价吓退了,还是被一部分博士硕士的困境失意吓跑了,抑或是其他不可名状的问题。


诚然,科研本身不是一条好走的路,科研的选择需要天分、兴趣、热情等多种因素。在我看来, 选择科研或许就是一瞬间对于所学学科的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这种高度共鸣让人能够为它奋斗终生。只有当对真理的渴求、对创造的热情战胜了世俗的桎梏,科研才会成为我们终生选择的路。我认为学校应该在激发学术热情和家国情怀以及创造热情的空间维度上,给予我们灵感和引导,帮助提升我们对科研的认可度。



问题之外关于课程、学风的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