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创刊,是我国第一张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是新华社重点报刊,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证券报

1000亿换来一片质疑!马云,你行吗?不懂技术却要建一个改变世界的研究院

上海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10-12 06: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权威资讯,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上证报记者  温婷


2017云栖大会开幕前一天,阿里巴巴市值突破4700亿美元,一度超越亚马逊。各路大神期待马云在云栖大会抛出什么“彩蛋”,撼动一下资本市场,结果却迎来了阿里成立研究院“达摩院”的计划。

达摩院备受质疑

最不懂技术的马云要建立改变世界的研究院,而且还要砸1000亿!有人叫好、有人看戏,而对于阿里来说,这恐怕是其未来5年实现迭代的最佳突破口。

少林寺达摩院本是达摩祖师修禅练武的地方,乃《易筋经》、《洗髓经》成就之处,除少林功夫外,更因禅武文化备受敬仰。而阿里“达摩院”备受质疑,是因为其对于技术的胃口有点儿大。

“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下一代人机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似乎每一样做成了都足以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质疑的声音来了——阿里像一只拉满的弓,尽管股价高涨,但后劲堪忧,如今在技术研发上也不设边界。有人说,已经在等达摩院如何收场了。更有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标题上就断言“阿里巴巴的达摩院,必是一场闹剧”。

这种绝对性的论断本身就不科学,却来评论一家刚刚成立的科研中心。是不是有点吊诡?

马云只是来搭台的

首先,达摩院不是成本中心,未来有KPI。“研而不发”不是达摩院要的,“阿里巴巴不指望靠它赚钱,但是它自己要去挣钱。当然挣钱是靠解决问题,我们有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马云对研究院定位的原话,说到底,教师出身的马云首先是位商人。

那么,达摩院众多黑科技的研发如何“挣钱”?请注意,达摩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阿里云将是重要的输出端口。 阿里在生态矩阵中布有蚂蚁、云、菜鸟多枚棋子。其中阿里云以技术担纲的定位撑起了集团多项前沿技术的研发职责,而今达摩院的定位更加清晰,是与阿里云在超前及中期技术上互为呼应。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对此的解释是:达摩院将关注基础层的未来技术,而阿里云是一家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商业化公司,更关注中期的技术突破。而双方除了技术层面的互动外,未来达摩院本身的商业模式也会跟阿里云密切合作,所有的产品未来对技术的商业化突破,都是通过阿里云这个平台统一出口,这是能够解决短期与长期、投入与商业之间平衡的一个很好的模式。


而新任达摩院院长、阿里CTO张建锋进一步补充说,前沿技术研发离不开产业支撑,而依托于阿里云平台所连接的阿里商业场景和客户可以为前沿技术研发提供很好的场景,乃至商业化的平台,这是现在达摩院最大的价值。

3年砸1000亿,

“达摩院”究竟图啥?

人才!换一个角度想想,少林寺厉不厉害?铜人也得凑18个,关键时刻还有扫地僧出马。马云在演讲中也在关键环节数次提到人才,包括云栖大会前一天与13位一线科学家座谈,并已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清华大学-蚂蚁金服数字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等。


说白了,达摩院就是为所有的一线科技人才建了个“群”,你问群主是谁?

马云说:“我希望这个实验室的领导,要有强大的Business sense(商业意识)。我们的CTO张建锋就有强大的Business Sense,他轮岗了很多部门,纯技术忽悠他没用,纯商业忽悠他也没用。一个科学家要有创业者的意识,一个企业家要有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未来。”


目前,“达摩院”已经开始在全球各地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初期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延伸阅读


阿里巴巴研发技术的出发点

是能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马云


在公司刚刚成立七八年的时候,我是坚决反对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实验室的。前面十年谁都不能跟我谈实验室,绝对不能跟我谈微软研发部门、IBM研发部门,我认为这些研发部门走不长。

因为当时我们是一个初创公司。尽管我们很强调技术,但是公司在还没有立足之前就考虑研发是大灾难。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发,就是Research 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 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那时候我去一家国外大公司,工程师跟我讲这个产品怎么赚钱,而不是告诉我将解决客户什么问题,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出大了。

此前我知道阿里巴巴还没有Ready,我只希望通过技术解决很多问题,而不是一下子提升到实验室。而且微软也好、贝尔也好、IBM也好,这些工业时代实验室为主的模式,在当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在前十年已经越来越萎缩了,它不是未来。什么是实验室的未来,在没想明白之前以及自己公司没有站稳脚跟之前,不得轻举妄动。

阿里巴巴那时候的利润很低,这点钱说不定搞一次就没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岁了,我们要有担当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个电商,其实电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东西,我们以电商出名,以电商作为切入口,但本质上我们不是一家电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为一家数据驱动的公司,九年间阿里巴巴成为当今少数几个能够处理丰富数据源的公司。

今天就规模效应来讲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商,其实亚马逊、eBay,以及后面五个的量全部加起来,没有阿里巴巴大。做到这个,背后是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就光一个双11,技术含量之高,也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我很感谢阿里巴巴有一批前赴后继努力的工程师。我是不懂技术的,但是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比谁都支持技术,我老是觉得不懂的东西要出事。相反BAT里面,腾讯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技术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断基于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会不会死人,如果这件事情我们不这么做下去,明天一定会倒霉,明天我们公司跨不过去,哪怕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正因为这样,阿里巴巴九年以前全面进入云计算。

我们是以解决问题来判断,而不是想当然去解决未来,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决未来。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阿里巴巴技术研发的担当

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未来

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家普通的商业公司,我们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担当有巨大的责任。十年以前我就在阿里巴巴讲:中国电商发展得好,跟阿里巴巴没有关系;但是中国电商发展得不好,跟阿里巴巴有关系。因为那时候90%的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在我们公司,我们做得不对,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做得不对。


思考到最后,我觉得阿里巴巴必须是一家创造未来的公司。

我们必须是一家创新的公司,我们要成为国家创新的发动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创新;我们必须是一家时代的公司,The company of the century;我们必须是全球化的公司,我们必须代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十年以来我从来没有改变这个观点。你只有这样思考,这家公司的立意才会第一天就跟其他公司不一样。

有人挑战说阿里巴巴还有什么不做的,你到处都在。但我觉得阿里巴巴本身就不应该只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而是国家和社会乃至于世界创新的发动机。就像电是没有边界的,你不能说工业可以用电,农业不能用电,我们各行各业都要用互联网的技术、思想去影响和改变。阿里巴巴必须担当起这个责任。

创立“达摩院”是为了支撑

第五大经济体、服务世界经济

正因为贯彻了这个思考,也因为我们对于技术的欣赏和敬畏,阿里巴巴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业和科技结合最好的公司。

到今天,赚钱对阿里巴巴来讲不难。十八年来,我考虑的、召集的会议,关于讨论赚钱的,没有超过三个小时。我认为前面的事情做对了,钱自然多;事情没做对,钱最终都会走。阿里巴巴现在有了钱,就要考虑未来的问题。阿里巴巴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创造未来的公司,就必须为未来思考问题。

我们这个实验室定位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该是Research for fun(为快乐研究),也不应该Research for profit(为利润研究),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为解决问题研究并带来利润和快乐)。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只有解决社会问题才能活下来,不解决问题是活不下来的。

For fun走得太远,for profit走得太近,都走不长。一个企业做得多大,在于企业解决多大的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责任就越大,利益也就来得更多。这是阿里巴巴思考的逻辑。

今天阿里巴巴的规模已经等于全世界第二十一大经济体,我们有五亿多的月活跃用户,有巨大的数据,无数的消费者,每天的麻烦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但是这些麻烦都是科学家们的机会。十年以前我就提出来,阿里巴巴缺的不是工程师,缺的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等。我们要孕育的是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Company。

阿里巴巴未来二十年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不是我们狂妄,而是世界需要这么一个经济体,也一定会有这么一个经济体。今天的阿里巴巴有钱,有资源,有人才,有影响力,还有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据宝库。这些资源、人才、数据不应该只为阿里所用,应该为世界所用,为未来所用,这是我们真心的想法。

我们建立这个经济体要完成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让世界经济更加Inclusive,第二让世界经济更加Sustainable,第三让世界经济更加Happy和Healthy。达到这三个目标将为世界解决一亿就业机会,服务跨国界的二十亿人,为一千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

这样的第五大经济体需要技术支撑,这中间有太多的技术问题要处理,所以这个实验室是为未来二十年的经济体打造的。经济体不是属于阿里巴巴的经济体,实验室也不是属于阿里巴巴的实验室。我不想把它变成阿里巴巴的实验室,阿里巴巴的工程师解决自己的问题难是难,但是问题还不是太大。

“达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长

我希望阿里巴巴有三样东西可以传承下去。我个人希望第一是阿里巴巴留下这个实验室,它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第二留下一所湖畔大学,培养企业家,把自己所有的得失告诉人家;再一个,阿里巴巴的公益基金会活得很长。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这三样就是我们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

但是要活得长,就未必活得好。蜡烛要烧得亮,那一定烧得很快;你要烧得时间长,一定是没有那么亮的。我直截了当跟王坚(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讲过,这个实验室绝对不能等资金,这个钱给你就是创业基金,这个实验室是要挣钱的。要有挣钱的意识,才能活下去,靠拨款的话,那公司有钱你就活,没钱你就死了,我要的是公司死了,实验室还活着。这是可以找出好模式出来的,我希望不仅仅靠论文活下来,90%以上研究的东西,不能只在实验室里面,必须在市场上。只有这样,这个实验室才能走得长。

在成立实验室方面,我考虑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才迟迟推出。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企业家是共性的。第一我们都是乐观主义者,我们是因为相信才看到的,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如果不相信这个事情会发生,不可能Re-search for fun;第二我们有担当精神,我们敢冒风险;第三必须有创新、创造、创意,必须走不同的路。在阿里巴巴做一件事情,我都会问:你有什么办法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做得一模一样,凭什么你做呢?

两个礼拜以前我接到童文红(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的电话,讨论实验室的名字。我说干嘛一定要研究院、实验室这样的说法,干嘛不能创造一个自己的名字,我觉得达摩院就很好。她说达摩什么意思,英文怎么翻译,我说就叫Damo,叫着叫着就顺了。Google一开始听着也很奇怪,慢慢就叫出来了;英特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叫着叫着就习惯了。就叫达摩院这个名字好了,叫着叫着,养着养着,爱着爱着,就会越来越喜欢。

十八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决定成立这个实验室,很多人说什么才是你们的未来,学微软的模式、还是贝尔实验室的模式,这个问题探讨了不少。上一个世纪的企业,抓住一次机会或者两次机会,就会成为一家了不起的企业。但在二十一世纪,要成为了不起的企业,必须解决了不起的问题,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必须解决伟大的问题。

所以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们会学习IBM,学习微软,学习贝尔实验室,学习在过去人类历史科技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经验和教训,但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我们中国很多的思考要填补世界什么空白,美国以前有,我们必须有一个;苏联以前有,我们必须有一个,干嘛这样?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己走一套出来?以今天中国的资源,中国的担当、人材、资本,我们完全可以在科技领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我们必须思考达摩院一定也必须要超越英特尔,必须超越微软,必须超越IBM,因为我们生于二十一世纪,我们是有机会后发优势的。

以前看社会经济发展好不好,看电力指数,未来我们是看计算指数;以前我们是否通电、是否通道路,今后我们是要看是否通数据,看互联网覆盖能力。我想未来的三十年,各行各业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将不属于互联网公司,未来将属于利用好互联网公司最好的公司。

现在对未来担心的人也越来越多,担心技术将会取代人类,技术将会消灭就业,技术将会拉大财富贫富差异。我相信这全是空担心,因为技术、科技一定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对技术的担心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确实对传统工业、对传统技术、对传统就业带来冲击,但是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带来了新的就业。

IT时代是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而DT技术是让别人越来越强大,让世界越来越共享。所以IT时代是28理论,DT时代是82理论。DT时代必须强调普惠、必须强调可持久发展,DT时代必须讲究个性化,因为只有个性化,才有可能有Happy & Healthy,才有真正的快乐,电子商务将会变成真正的E-Business,将来的中小企业都是跨国企业,将来没有中国制造、美国制造,只有Made IN Internet。达摩院要做的,就是真正要把技术进行普惠。如果不能把技术做得普惠,让更多人分享、享受技术的红利,我相信第一是一定走不久,第二走久了也会被推翻。

我希望这个实验室的领导,要有强大的Business sense。我们的CTO(张建锋)就有强大的Business Sense,他轮岗了很多部门,纯技术忽悠他没用,纯商业忽悠他也没用。一个科学家要有创业者的意识,一个企业家要有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未来。

五年内,我们对达摩院投入会超过1000亿。阿里巴巴不指望靠它赚钱,但是它自己要去挣钱。当然挣钱是靠解决问题,我们有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我对研究院定位的思考。

根据以上这些思考,我对我们的达摩院充满信心。不仅仅因为我们要投入1000亿,不仅仅因为我们有资源,更是因为我们有太多问题要解决、要跨过去。


(此文为马云与科学家座谈及云栖大会演讲)



制作:何永欣 ┃ 图编:比由


严正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感谢关注,上海证券报为你每日发送最权威最具深度的财经新闻,欢迎订阅!(微信号:上海证券报)。如你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你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入我们。浏览更多财经资讯可登陆:

http://www.cnstock.com/

获取文章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