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蕊雪与导师施一公教授
本文转载自“清华研读间”。
不妨静静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有一件喜欢做的事,喜欢到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喜欢到不care做出成绩以后带来的骄傲感?
万蕊雪不止一次说道:「只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难得了,我觉得我也只是做到了这点而已。」
1从天马行空到脚踏实地
「剪接体的三维结构及分子机理研究」——这是万蕊雪目前所在实验室做的工作,乍一看也许有些高深难懂,但这正是探索生命奥秘、解码人体疾病秘密的关键之一,学术界对此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通俗来说,真核生物细胞生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剪接体要经过复杂的化学组分及结构构象的变化来保证其正确组装和激活,从而通过剪接反应让基因中不存储蛋白质序列信息的部分在RNA层面上删除掉,以保证基因信息正确转化为执行生命的蛋白质。研究表明,大约35%的遗传紊乱与剪接异常相关。
万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实际上研究剪接体的工作机理有助于理解细胞内生命现象的本质,甚至深入到理解疾病的成因。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也对未来临床医学中拟定某些顽疾的根本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初中时刚刚接触生物的万蕊雪,大概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远。但她正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尽管理解仍停留在介绍人体奥秘、神奇的细胞反应、显微镜和环境生态这样粗浅的层面上。
有一次,家里亲人患病,万蕊雪听说「基因工程」可能会是未来解决这些疾病的方法,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生物学的决心,希望能够做一个「有用的人」。
带着对生物学「天马行空的幻想」,万蕊雪进入中山大学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热爱的动力支持着她,四年来脚踏实地,最终取得专业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
实验中的万蕊雪
2从仰望大牛到一起奔跑
与大多数普通同学一样,万蕊雪在毕业前也曾迷茫过,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这个方向。大三暑假她参加过好几个保研夏令营,考虑过养小白鼠、养果蝇,也考虑过研究干细胞。最终,万蕊雪还是决定遵从内心,尝试申请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生物学博士,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正是领域内顶尖的实验室。
「仰望」——这是万蕊雪对施老师实验室的描述,一开始,她觉得自己的条件可能与这个实验室并不那么契合,但梦想的声音告诉她:至少要尝试去触碰一下。
于是,她给施一公老师发了一封邮件。「我就想写邮件说说自己的情况,然后把唯一拿得出手的一条——我是我们系专业第一名,把它写在最上面」,回想起那封邮件,万蕊雪掩饰不住笑意。
发送之前,她给自己追求梦想的期限是一个星期,时间一天天过去,邮件却如同石沉大海。第五天,不甘心的她再次发送了邮件,「没想他第二天就回了我的邮件,还打个电话给我,说:『你好!我是施一公』,当时我就愣住了,根本没想到老师能打电话给我。」
此后,大四的万蕊雪来到了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进入实验室之前,她所仰望的是实验室论文的高产;进入以后,她才发现这并不神奇——因为每个人都继承了实验室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效的时间安排。
「第一天感觉每个人走路都是一阵风,一路小跑着做不同的实验;几天后,我才发现并不是大家有多着急,而是已经成为了习惯,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事情。」现在,万蕊雪每天的实验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每一段实验的等待时间里她也开始奔跑着进行另一个实验。
实验中的万蕊雪
3从与对手赛跑到与自己赛跑
三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六篇第一作者文章,这是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可能在别人眼里我发了很多文章,有人觉得这个工作做出来了,心血没有白费;也有人认为你是因为老师好,才发了那么多文章。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这不是我所收获的财富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做这件事情,然后把它做成了!」
带着这份从未褪去的热爱,万蕊雪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着。与她一同奔跑的,除了齐心协力的实验室同学,还有来自国内外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同行。
目前在剪接体结构生物学这个研究领域内最顶尖的3个实验室,分别是清华大学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英国MRC-LMB的Kiyoshi Nagai教授研究组以及德国马普研究所的Reinhard Luhrmann教授研究组。
从2015年8月施一公实验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结构开始,竞争就愈发白热化。2016年1月,施一公实验室再次发布了一个剪接体中预组装复合物的电镜结构,一个月后英国MRC实验室也发表了同样的结构。2016年7月,两个状态的剪接体结构再次被清华大学率先报道,MRC实验室和马普研究所不甘示弱,在一个月后两个同样的结构又被分别发表。2016年12月底,万蕊雪和同门在Science上发表了又一个新的工作状态的剪接体结构,2017年1月,英国和德国的两个实验室在同一期的Nature上发表了与他们非常类似的结果。
这种学术上的竞争一直保持着你追我赶的趋势,纵使获得了不少荣誉,万蕊雪也丝毫不敢放松。她坦言,顶尖实验室间的竞争压力确实非常大,但正如她所坚持的,科研本身就是她喜欢做的事情——因此即使有时遇到挫折,却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枯燥崩溃。至于文章的发表,她认为时间先后固然重要,但并不应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这个上面,研究结果所能说明的问题、所能揭示的奥秘,才是最有意思的。
「当你看到这个结构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研究角度,这只是用它来解释生物学问题、工作机理和功能的开始。这与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长什么样的时候猜测生物结构功能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在万蕊雪眼里,这种对科学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研究项目的不断深入,也许未来某一天能够成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因此,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她知道,在这场超长的马拉松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万蕊雪生活照
4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实验室外的小女生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收集电镜数据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和收集效率,课题组几个同学决定24小时轮班,万蕊雪主动承担了半夜的工作,每3小时仅有5分钟的电镜相机校正时间可以上洗手间。
故事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他时候,万蕊雪每天还是会在实验室待到晚上,从未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负担。
「我的坚持是因为不想辜负自己与实验室同学辛苦的结晶,更不想辜负导师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她不希望外人把科研看做是一种艰辛的高强度工作,她觉得这就跟其他人将空闲时间用于看书、娱乐一样,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科研就是她追求快乐、追求梦想的方式。
实验室外,万蕊雪不仅有着充实的生活,也有着和许多女生一样的烦恼。从埋头科研到科研生活两不误,这需要一个过程,实习期间带她的周丽君师姐对她的影响特别大。
「我以她为榜样,因为我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能让别人感到温暖,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除了传承实验室的「高产」能力,这位师姐曾是院系学生会主席,也是篮球队后卫,而她还帮助实验室一众学弟学妹适应实验室生活——这些正是万蕊雪所向往的。
「目前,除了把课题做好以外,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减肥!」娇小的万蕊雪认真地说完,然后自己忍不住笑了。
就像科研一样,万蕊雪的减肥大计也经过了各个阶段。「我没事就翻翻微博、微信朋友圈,看网上的减肥攻略。虽然也曾对代餐粉、节食减肥动过心,但后来发现还是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比较靠谱。」
现在她每周隔天都尽量安排游泳或跑步,甚至平时与朋友聚会,她通常选择出去聚餐而不是逛街,「因为逛街之后很容易会继续吃」。
现在的万蕊雪早已褪去刚进实验室的青涩和紧张,在学术上步入正轨的她也更加关注自己人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抓紧时间出成果,许多研究生认为每周七天都在实验室能够避免一分一秒的浪费,但是万蕊雪却计划着安排好时间,每周或每两周至少固定给自己放一天假,平衡花在课题上和其他日常生活事情上的时间,「劳逸结合会两边效率都变高,让工作的时间更有效率,也好计划自己的生活」。
说起未来,万蕊雪收起了之前的嬉笑,「还是希望能以科研为己业吧!做科研最好的就是时间自由,而且做的是喜欢的事情。」
其实,快节奏的科研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她的眼神告诉你「这没关系」,因为每当讲起手头的科研工作,她就变得神采奕奕,甚至语速也加快了起来。
结语
实验室里,万蕊雪用一个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生活中,她也不希望离开大自然,失去烟火气息。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但这些并没有化成负担压在她身上。
奔跑在科研的路上,她不忘初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和梦想。
新媒体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