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运亮、麦麟玥
需求侧出现新的下行压力。
第一个压力是房地产市场销售、投资、房价等多维度仍然承压,
“517
新政
”
下,房地产市场阶段性有所企稳,政策后续效果仍需观察。第二个压力是社会集团消费持续构成整体消费的拖累,社会集团消费连续
2
个季度负增长。第三个压力是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呈现新的下行压力,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居民消费下行压力加大。
供给侧扩张速度边际放缓。
2024
年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经历了一波产能扩张,统计局并未公布工业总产能数据,但考虑到
“
工业总产能
≈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
+
库存期末期初差额)
/
产能利用率
”
,可以把产能推算出来。由于工业企业营收、库存等指标
6
月份最新值尚未公布,目前二季度工业总产能数据暂不可得。但
5
、
6
月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速放缓,或意味二季度工业总产能增长可能边际放缓。逻辑上,产能持续扩张需要需求回暖的支撑,若无需求支撑,产能难以持续扩张。
供需错配产生的种种结果。
在供需错配下,经济运行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
GDP
增速冲高后放缓;二是产能过剩延续,需求不足和供给扩张叠加,可能使产能过剩盘桓更长时间;三是价格持续低迷,需求不足和供给扩张叠加下,物价水平难免承压;四是企业利润改善偏缓,价格低迷下,企业利润难以改善;五是企业信贷需求低迷;六是就业压力仍在酝酿,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4-6
月失业率维持在
5%
的低位,但其中
16-24
岁青年人(不包含在校学生)失业率仍然较高。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地缘政治风险等。
一、需求侧出现新的下行压力
(一)房地产市场销售、投资、房价等多维度仍然承压
“
517
新政”下,房地产市场阶段性有所企稳。
销售端,截至
6
月,全国新房销售面积累计下降
19.0%
,降幅较上月小幅收窄
1.3
个百分点;新房销售额累计下降
25.0%
,降幅较上月收窄
2.7
个百分点。投资端,截至
6
月,房地产投资累计下降
10.1%
,降幅与上月持平。房价端,
6
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0.5%
,降幅比上月收窄
0.2
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0.7%
,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环比下降
0.6%
,降幅收窄
0.2
个百分点。此外,
6
月国房景气指数为
92.11
,也较上月小幅回升。这些情况表明“
517
”新政的效果正在显现。
政策后续效果仍需观察。
一是尽管销售、投资、房价等指标降幅有所收窄,但收窄程度并不明显,仍未摆脱负增长,距离转正仍远。二是商品房库存压力仍大,截至
6
月待售面积为
7.39
亿平米,同比增速仍高达
15.2%
。三是
7
月以来
30
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降幅再次扩大,
6
月底在“
517
新政”下降幅一度收窄至
10%
左右,
7
月前两周降幅再次扩大至
15%
左右。
(二)社会集团消费持续构成整体消费的拖累
社会集团消费连续
2
个季度负增长。
截至二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累计同比增长
3.7%
,增速较一季度放缓
1.0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居民消费约占六成,社会集团消费(即政府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村集体等各类机构消费)约占四成。我们测算,
2024
年一季度,在地方卖地收入下降、财政压力凸显、过紧日子基调等因素影响下,社会集团消费陷入负增长(
-1.2%
);上半年,社会集团消费累计下降
0.7%
,连续
2
个季度负增长,对整体消费持续构成较大拖累(图1)。
(三)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呈现新的下行压力
二季度,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放缓。
截至二季度,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累计增长
5.4%
,增速较一季度放缓
0.8
个百分点。过去一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
6%
以上,但今年二季度这一局面被打破。放缓原因,一方面,与居民收入的低基数效应消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股市楼市低迷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放缓有关。
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居民消费下行压力加大。
截至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增长
6.8%
,继续快于收入增速,但增速较一季度放缓
1.6
个百分点。我们测算,截至二季度,社零中居民消费累计增长
7.2%
,增速较一季度放缓
1.8
个百分点(降幅大于人均消费,源于总人口也在下降)。从居民消费的三因素分析框架“居民消费总量≈就业×人均收入×消费倾向”看
(图2、3
)
:
1
)人均收入增长放缓,抑制了居民消费增长;
2
)二季度当季,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
/
人均收入)为
68.5%
,低于疫情前基准情形
2.1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恢复偏慢,也不利于消费增长;
3
)二季度失业率稳定在
5%
,就业对消费影响较为平稳。
2024
年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经历了一波产能扩张。
统计局并未公布工业总产能数据,但考虑到“工业总产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
+
库存期末期初差额)
/
产能利用率”,可以把产能推算出来。测算结果显示,在制造业的
一揽子政策
支持下,
2023
年下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能不断扩张,截至
2024
年一季度达到近
180
万亿元。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领先于工业总产能约一年时间,截至
6
月,我国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为
9.5%
,显示工业总产能可能仍在扩张(图4)。
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工业总产能扩张可能边际放缓。
由于工业企业营收、库存等指标
6
月份最新值尚未公布,目前二季度工业总产能数据暂不可得。但工业增加值系工业总产能中已实现总产值的增加值部分,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能具有密切关系。今年
4
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为
6.7%
,
5
月和
6
月分别放缓至
5.6%
、
5.3%
,显示二季度工业总产能增长可能边际放缓。逻辑上,产能持续扩张需要需求回暖的支撑,若无需求支撑,产能难以持续扩张。
三、
供需错配产生的种种结果
综合前面两节可知,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局面不仅仅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不足和供给扩张叠加的供需错配。
在供需错配下,经济运行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
GDP
增速冲高后放缓。
产能扩张能够贡献
GDP
增速,也能贡献客运量、铁路货运量、用电量等实物量指标。一季度,在产能扩张推动下,
GDP
增速取得了
5.3%
的亮眼表现。二季度,供需错配下产能扩张边际放缓,
GDP
增速放缓至
4.7%
。
二是产能过剩延续。
需求不足和供给扩张叠加,可能使产能过剩盘桓更长时间。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4.9%
,比一季度上升
1.3
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偏低水平。
2015Q1-2017Q1
,产能利用率在
76%
以下持续了
9
个季度,而本轮
2022
年
Q1
以来,产能利用率已在
76%
以下持续了
10
个季度。
三是价格持续低迷。
需求不足和供给扩张叠加下,物价水平难免承压。
6
月份,
CPI
同比为
0.2%
,
PPI
同比为
-0.8%
,均仍在低位。二季度,
GDP
不变价增速为
4.7%
,现价增速为
4.0%
,平减指数为
-0.7%
,已连续
5
个季度处于负区间。
四是企业利润改善偏缓。
价格低迷下,企业利润难以改善。回顾近期工业企业利润的走势,在年初较低的基数下,
2024
年
1-5
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仅为
3.4%
,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速度偏缓。
五是企业信贷需求低迷。
6
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
9200
亿元,少增量较上月(
4100
亿元)扩大;结构上居民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
2443
亿元、
1428
亿元、
749
亿元、
6233
亿元。
M2
增速继续放缓至
6.2%
,
M1
延续负增长,降幅继续小幅扩大至
5%
。
六是就业压力仍在酝酿。
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4-6
月失业率维持在
5%
的低位。但其中
16-24
岁青年人(不包含在校学生)失业率仍然较高,
4-6
月分别为
14.7%
、
14.2%
、
13.2%
。
7
月是高校毕业生毕业季,青年人失业率往往上升,就业压力仍需警惕。
四、
下一步政策展望
第一,政策重点适当从供给侧向需求侧倾斜,实现供需两侧均衡发展。
我国对制造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有效推动了制造业投资的高增和工业总产能的扩张,效果昭彰。但需求侧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弱,造成需求侧无法很好地匹配供给扩张,对经济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未来需求侧政策力度可能
适度
加大
,推动供需两侧走向均衡。
第二,继续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今年财政已安排
1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但尚未扭转当前需求不足的局面。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应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更加有效,下半年或可考虑再次启动增发国债工作,募集资金宜用于拉动终端需求,而不再是中间需求。考虑到当前消费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募集资金可重点用于拉动消费。
第三,货币政策适当宽松配合财政发力。
二季度以来新增信贷、
M2
、
M1
等多项数据偏低,原因包括基本面因素、市场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多个方面。基本面因素即供需错配下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不足,企业利润改善速度偏缓,实际利率仍然偏高等。市场性因素主要体现为债市对存款起到了分流作用。技术性因素即金融“挤水分”、禁止手工补息对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阶段性扰动仍然存在。对于后两种因素,货币政策无需宽松应对,但基本面因素不容忽略,货币政策有必要适当宽松。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地缘政治风险等。
报告作者:解运亮S1500521040002,麦麟玥
解运亮,信达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中
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业界导师。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参与和见证若干重大货币政策制订和执行过程,参与完成
中财办
、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亦曾供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和民生证券,任高级经济学家和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得主。2022年Wind金牌分析师宏观研究第二名。2022年云极“十大讲师”。2023年东方财富Choice最佳宏观分析师。2023年
中国信达
集团“金牌宣讲人”。首届“21世纪最佳预警研究报告”获得者。
麦麟玥,信达证券宏观研究助理。
中山大学管科硕士,2022年7月加入信达证券研究所,侧重于研究美国经济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