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童书妈妈三川玲
分享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宝  ·  注意!这些股拟遭减持 ·  17 小时前  
揭幕者  ·  洗一洗! ·  昨天  
节点财经  ·  「2025崔十条」: 企业增长的新思路 ·  2 天前  
北京交通广播  ·  判了!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 ·  2 天前  
北京交通广播  ·  判了!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童书妈妈三川玲

小学生玩手机停不下来,除了没收,还有什么解决办法?

童书妈妈三川玲  · 公众号  ·  · 2019-08-30 09:25

正文



暑期余量仅剩两天,孩子们身上的“小夹板”又要开始夹紧了。

可他 们对手机、iPad、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番剧的热情和惯性,怎么可能因为9月的到来,自动刹车呢?

说到孩子和手机,再佛系的家长也会关切紧张。手机更是很多爸妈的眼中钉、肉中刺,除了坚决不给买、开学就没收,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手机解决方案呢?

请看卓立校长新书的《 小升初家长手册》中的 手机解决方案。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
给孩子买个手机

到了小学高年级,手机成为孩子们心向往之的必需品,尤其看着小伙伴们一个个都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同时,手机也依然是父母们心目的 “孩子的危险品”。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对同一件东西的认识,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相信每一位读到这里的爸爸妈妈都心中了然。父母们下意识抗拒的,当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在手机里边,汹涌而来浩瀚莫测的互联网内容,这的确是这一代父母新有的烦恼。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考虑给孩子买手机?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点,因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异。

孩子们可能常提及的理由是:我需要查学习资料;我的同学们都有手机了;我需要和你们保持联系,定位手表太落伍了,小屁孩儿才用呢……

即便您觉得这些所谓的理由都完全不是理由,您也需要坐下来,和您的孩子好好聊一次。

最适合给孩子买手机的时机是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有认识、有规划的时候,而不是一刀切的几岁或者几年级。



做一份手机使用规划

以下几点大家可以参考,帮助孩子愿意就手机的使用,做出一份规划。

  • 手机密码让父母知悉,通讯簿内容让父母知悉。
  • 手机不能带到学校。
  • 手机不带上床,每晚9点将手机放到客厅。
  • 用手机浏览和发送的内容,都是可以和父母家人共享的内容。
  • 手机的损伤和损坏由自己负责,用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支付相关费用。
  • 在听讲座或观看演出等场合,保持手机静音。
  • 自行对手机的使用空间进行有效规划管理。
  • 不能利用手机留言 “先斩后奏”。比如,要去朋友家玩耍或外出看电影时,需要电话征求父母同意,或在微信短信中获得父母明确同意的回复。
  • 外出时,第一时间接听通讯簿上的来电。如有漏接,察觉后的第一时间要回拨。
  • 注意网络安全。不随便添加陌生人;不加入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不随意扫描二维码;不和陌生人分享个人名片;被拉入陌生群后,及时退出。

以下情况,暂停使用手机:

  • 在完成当天的功课前,使用娱乐功能;
  • 只使用娱乐功能;
  • 连续1个小时以上持续使用手机。

以下情况,停止使用,父母收回手机:

  • 向父母隐瞒社交内容;
  • 下载父母明确不允许下载使用的程序;
  • 浏览或传播暴力色情内容;
  • 连续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



父母可以坐下来,和孩子就以上内容逐条展开讨论,并请孩子主导整场讨论。如果你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且这个共识是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导,那么,现在就是尝试让孩子使用手机的合适时机了。

这说明孩子为了获得使用手机的权利,有了接受规则的意识。所以,不妨开始放手尝试。

此后,因为孩子还比较小,自律的能力有些时候会达不到他的主观意愿,也是非常正常的。接受他的违规和犯错,以帮助他达成自律、良性使用电子产品为目标; 而不是苛求挑错,以惩罚孩子为目标。一路同行,就会一步一步达到目标。




孩子有了手机
“爱玩手机”如何破

智能手机,现在就像家庭猫鼠大战的导火索一样,引发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无穷无尽的侦探与反侦探、控制与反控制。

妈妈们在接孩子的路上一交流,往往就能发现关于网络的“猫鼠大战”家家户户都在发生。

有的家庭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孩子跟姥姥求助,姥姥就马上把自己的新手机赞助给外孙。有的家庭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孩子就离家出走,害得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一晚上打着手电筒到处找人。

有的家庭,孩子玩手机没有数,成绩下降,迎头遭遇妈妈的语言暴力,妈妈气得像泼妇一样咒骂孩子,仿佛孩子是她的死对头,她的一切不幸都是孩子造成的......

这个妈妈可能不知道,她正在用她的语言暴力造就一个自卑的孩子, 而所有沉迷网络不可自拔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家人、老师、同伴给他的打击太多了。

而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小孩,即使他表现不好,他也希望获得赞许、肯定与自尊,那到什么地方去获取呢? 只能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获取,到游戏中去获取,这就是网瘾难断的原因。

而反过来看, 所有可以抵御网络诱惑的孩子,抵制游戏诱惑的孩子,都是对自我肯定的孩子,即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孩子;是为了长远的目标,肯放弃一部分眼前享乐的孩子;是对自己的成长有明确规划、有执行力的孩子。

那么,回到抵御网络诱惑的问题上来,我们怎样培养一个自我肯定的孩子,怎样才能变堵为疏,让网络诱惑不再无休止地侵占孩子的学习时间,侵占他全面发展的时间?
至少以下几件事,是我们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做到的:

一、先成为力争上游的爸爸妈妈,再培育力争上游的孩子。

“你还叫我别玩手机,你上厕所都能玩一个小时!” “你天天训令我力争上游,你自己远离游戏力争上游了吗?”听听,孩子对大人的反驳是不是很叫人哑口无言?

一个没有什么精神追求,没有什么高雅爱好的爸爸妈妈,想教育孩子一心向学,是多么空洞无力的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榜样。

一个玩手机玩到碗不刷、衣不洗、书不看的爸爸妈妈,如何教育孩子远离低俗无聊的网络直播、八卦新闻和让人两眼发直的各种游戏? 因此,我们建议爸爸妈妈先从自我管理做起,再教育孩子,孩子才 能听得进去呀。

二、设立一个可以挂在墙上的手机暂存袋, 启发孩子在做功课时远离手机诱惑。

这个暂存袋不仅是约束孩子的,也约束大人,爸妈有重要工作要完成、要备考、要打扫卫生时,为了避免三心二意,也要把手机放进去。手机暂存袋可以有三个挂放地点,一个在孩子的卧室兼书房,一个在客厅,一个在爸妈的卧室或书房。

为什么要设立三个挂放点?

就是为了让孩子测算他的自控力究竟到了哪一步———自控力差,可以挂在爸妈的眼皮底下;自控力中等,可以挂在双方都看不到的客厅;自控力稍强,可以挂在自己的房间。至于孩子选择挂在哪里,可以由他自己选择。孩子可以一步步地培养自己的自控力,也可以允许自己有反复。

比如,面临考试,最近他又迷恋某一款游戏,就可以把本来挂在客厅或自己房间的手 机暂存袋,挪到爸妈房间。


三、爸爸妈妈先把孩子爱玩的游戏打一遍,找到孩子沉湎的原因。

有的爸妈从来没有打过游戏,非常不明白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究竟在哪儿,因此劝说孩子远离游戏的说辞非常苍白无力。

对于这类爸爸妈妈,建议他们不妨 “下水”打几局。因为只有你摸准了游戏设计者在什么地方挠到了孩子的痒处,满足了他们的英雄梦、自豪感,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或冒险欲,你深入了解为何“王者荣耀”能变成 “王者农药”,你才能找到帮孩子断瘾的路径。

眼下流行的 “抖音”,被很多父母口诛笔伐。有一个公众号的创始人,在亲自刷了三天了 “抖音”以后,她发现 “抖音就是刷抖音的人的投射,你喜欢什么、赞同什么、在什么内容上停留时间最长,这些就会变成你的抖音画像,系统会更加殷勤体贴地推送更多合你心意、符合你标签的内容。”(编辑注:这个人就是三川老师啊,详见 刷了三天抖音之后,我告诉你一个大秘密

我们做大人的,如果想对孩子迷恋的东西表达一个态度,我们不妨先去了解一下这个东西。毕竟知道它是什么了,就算要反对它,也会比较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吧。



四、在家中设立 “无手机周末”。

有意识地培养全家 “没有手机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意识,让孩子由衷地感到,网络虽然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理由侵占我们的所有生活。


在周末的某一天,全家把手机锁到抽屉里,一起加入 “无手机周末”的活动,全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登山、采摘,或者一起去看望长辈、去图书馆读书,或者一同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

一开始,全家远离手机的时间可以设置得短一点,比如,只有周六的上午设置五六个小时,下午就发还手机;等大家都习惯,包括找父母联络的人都习惯 “不在人家的无手机日打扰别人”后,这一时间可以延长到12小时、24小时,让全家人逐渐感受朝着 一个目标共同前进的快乐。

也许有的爸爸妈妈看到这里就会跳起来:“这不可能! 万一有人有要事找我咋办?”哦,就算有这么一个电话或微信存在,隔几个小时回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更大的可能是,为了等那个也许永远也不存在的电话,我们刷了一天的手机,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换来了一个重度网瘾的孩子。

现在,身为爸爸妈妈,你还不幡然醒悟?


备注:
本文摘自 卓立校长的新书 《欢迎来到五年级》和《欢迎来到六年级》。
经化学工业出版社授权发布。



大家还记得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老师吗? 两年前,我们介绍过卓校长的畅销书《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我们也转载了其中部分内容,相信一定给幼升小的家长们带来了很多帮助。

三川老师还专程去到卓校长现在工作的 北京润丰学校,对他进行了采访,详情请见 《三川玲对谈中国最著名小学校长卓立:我们对“名校”的误解太多了!》

今年8月,卓立校长又出新书啦!这是《欢迎来到五年级》和《欢迎来到六年级》两本组合而成的“小升初家长手册”。


卓校长在一线小学老师工作了50年,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超级雄厚。书中包含大量真实事例,给家长的各种建议细致周全,叙述亲切,娓娓道来。


小升初准备其实是每个孩子
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的

读完这两本《小升初家长手册》,我们突然意识到: 小升初,并不仅仅 应试升学的手段 ,不是我们之前以为的 确定理想学校,为孩子拼命打造积攒“一份让人青眼有加的简历”;而是为五六年级小学生准备小升初,是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并着手开始做的事情。

卓校长在这两本书谈到了: 面对孩子小升初,要在五个方面做的准备,还有大量可能会发生的“棘手”问题。

▲《小升初家长手册》核心内容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


1. 政策:小升初政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近年,各地小升初政策都在不断调整,引发了家长们无穷的焦虑:怎么应对?提前两年规划好的升学策略,到时候又失效了怎么办?政策的大趋势是什么?家长该如何理解和应对?还有更具体的:在升学咨询会,家长怎样才能问出有效的问题?怎样获得更多中学的信息?…… 卓校长都一一认真作答。


2. 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

中学生的生活节奏和思维能力,跟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处于小升初阶段的孩子,提前了解这些变化和要求,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到校园关系同学关系……孩子如何为初中做好实力上的准备?卓校长也有非常具体的实操建议。


3. 青春前期: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收获优质亲子关系

小升初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前期,家长如何与他们共同面对升学压力、成长困惑?始终做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时,这期间的亲子关系可能奠定我们和孩子一生关系的基调;在 青春前期出现的种种 问题,家长如何面对?


4. 对学习力的审查力:从被动学习到融会贯通

孩子进入“中学生”状态,学习的方式也会从小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做好充分准备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到亲子关系、校园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从“小学生”状态进入“中学生”状态 ...


5. 小学高年级各科的框架和重点是什么

五六年级的语数外三科,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学科学习,我们要帮助孩子掌握的知识框架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 ...


以上五点,就是卓校长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小升初需要做好的五方面准备。


《小升初家长手册》
既是解忧散又是强心针

卓校长的书里没有多少大道理,有的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能看到的大量真实“案例”——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真实故事,亲切好读、让人信服。

这套《小升初家长手册》可以说既是解忧散,又是强心针,参考书中的建议,我们可以有条理地安排孩子小学最后一两年的学习成长,顺利度过小升初这个关键阶段。

同时卓校长也告诉我们“比起中考、高考和孩子们之后的人生选择,小升初的那个结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准备和面对问题,而不是为了那个结果,牺牲孩子的成长过程。“

家长从战术上要重视小升初,但战略上也不要太过紧张,这样会减少很多焦虑和亲子之间的矛盾。


正如卓校长在自序中所说:
我相信能够认真来阅读这本书的父母,都是对孩子的未来有期许、有要求、负责任的父母。

我也知道大家在拿到这两本“小升初家长手册”的时候,直观的第一个念头都会想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升学秘籍呀,可以学习的成功案例呀,特别的升学途径呀……但是,请相信我,这两本书中说的都是“小升初”非常重要的几件事。


即便你现在看向我的眼光可能还有疑惑,相信两年之后,当你偶尔从书架上翻起这本书,你会由衷地说一句:是的。

你更会庆幸: 自己真的尝试去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