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信  ·  国产AI生态新突破!“息壤”+DeepSee ... ·  19 小时前  
河南新闻广播  ·  “你就是开个集装箱回去,也会被塞满!” ·  2 天前  
中国能建  ·  家乡的腔调,安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班同学探索浙商精神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7-09-28 14:39

正文


9月24日,鲁班同学满怀期待走进浙商博物馆。早到的同学,迫不及待在一楼参观起来,长廊两侧挂满了浙商大佬漫画像。鲁冠球、任正非、宗庆后、马云……这些如雷贯耳的商业巨子,让我们惊叹浙商人才辈出、独领风骚。

“浙商怎么这么厉害?”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浙商名人堂。课前,鲁老师隆重介绍了杨轶清教授,他担任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对浙商长期跟踪研究,非常资深的浙商研究专家,鲁老师感谢杨教授特别安排这次参访学习。

杨教授非常欢迎鲁班同学的到来,说许多场合碰到过鲁班学员,对鲁班的影响力早有耳闻。但自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今天同学的到来,终于弥补了遗憾。

杨教授以互动形式开场授课,选择几张人物照,让外地同学来猜。第一位,很多同学没答上来。杨老师笑着说,他的公司一定都知道——传化集团。对,他就是传化集团的董事长——徐冠巨,萧山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是一位在商界、政界都非常厉害的人物。但知道他的并人不多,为什么?这些企业的品牌远超过企业家个人的名声,我们看到浙商的一个特质——低调务实。

接着杨教授介绍了几位知名浙商。鲁冠球,一个地道的萧山农民,缔造出一家国际化大公司,在美国开公司,雇佣几千人。最关键的是,他1969年就创业,历经40年,跨越几个时代,企业越办越好,被誉为民企老总中的“不倒翁”、商界常青树,在浙商中声望极高。

杨老师透露一个细节: 鲁主席每天雷打不动要学习2-3个小时。除了工作,极少应酬、请客吃饭,重要客人也就公司食堂。多出时间都用于阅读、研究、思考和交流。

第一代浙商,虽是“草根”,学历都低,但富有学习精神,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的学习不是学历式,而在社会实践中,且终生持续不断地在学习。

接着杨教授抛出几个问题,跟大家边讨论边分享。

“企业如何做到低负债、甚至无负债经营?”杨教授以娃哈哈为例,一个拥有十几家工厂、大量机器设备的重资产企业,不用银行贷款,一路发展至今。宗庆后很早就应用了经销预付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卖饮料一度卖成中国首富。管理几万员工,不设一个副总裁。不做房地产,很多地方的土地送上门宗老板都没要,专做一瓶水。出门坐火车二等座,飞机经济舱,一辆轿车开了十几年。“诚信、专注、务实”的宗老板,以他独有的方式创造了娃哈哈的辉煌。企业经营管理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干成功了才是硬道理。

“阿里巴巴和富士康哪个更难管理?”有同学说阿里,有同学说富士康。杨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问大家富士康是家什么样的企业、有没有品牌?

富士康是制造代工第一品牌,全球各大消费电子设备都找他们代工。富士康几十万员工,

但主要是没读多少书的农民工、失学青年。它用“军事化管理”,实现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大幅度的效率优势。

而阿里巴巴不一样,公司没有什么资产,主要是电脑+人脑。面对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专业才能。这样的企业,超过30人就不好管了。现在阿里有36000人,马云凭什么做到了?传统企业一般靠两招“胡萝卜+大棒”,用好就可以管得不错。但阿里还有第三个——“磁铁”(价值观管理)。

阿里的文化管理,不是停在空中的,能让员工实实在在感受到。马云是浙商里少有的能说会道的,但“马云说得漂亮,干得更漂亮”。阿里提供公平的机会,让年轻人有机会致富实现梦想。马云把大量股份分给员工,自己持有不到10%。阿里上市,诞生几千个千万身价的员工。阿里和富士康是两个极端类型企业的代表,大多数企业处于他们之间,对比起来可以引发更多思考。

“心肠软对做老板来说是优点还是缺点?”这个大家也是各持己见。杨教授以成功浙商的总结来说, 厉害的老板都是心软、手不软。有菩萨心肠、但要有金刚手段 。对人要有足够的关怀,但做事要勇敢果决、雷厉风行。宗庆后,见谁都是一样的不苟言笑,但这个硬汉三次公开场合掉眼泪。每年公司年会,都要跟每一桌、每一个员工碰杯,给每个人亲手发红包。铁血柔肠,收获的是感动追随!

时间飞快,转眼一上午就快过去。最后,杨教授简单说了“家族企业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目前好的浙商家族企业,都是 “老子打基础,儿子上台阶” 。万向、方太、万事利等这些企业的二代,都在创一代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同时他强调,尽管创一代基本都没读书,但二代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要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看待。

下午13:00,浙商博物馆的林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从一楼第一展厅开始,在“千年商脉”我们看到浙商远祖,有“文财神”之称的范蠡,有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东汉王充,率先提出“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浙东学派”。原来浙商既有思想源流,又有商业传统。

在“筚路褴褛”模块,宗庆后当年送货的三轮车,锈迹斑斑,就在眼前。曾经的首富就靠这个起家。义乌货担郎的标准行头摆在那里,毫不起眼。傍边的“四千精神”浓墨重彩。

“钱塘春早”,我们看到传化创业之初制肥皂的大土缸,徐冠巨在亲自兑方试验,万事利的手工织布机及奥运“青花瓷”颁奖礼服,还有非典时期带着口罩给员工讲话的马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无宁不成商”的宁波商帮,到明清显赫一时的“南浔四象”,再到近代的“温州一家人”,浙江工商业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到第二层展厅,我们领略浙商“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的性格特征。第一家挂户经营的公司、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第一家民营银行……诸多商业第一从这里开始。一批批的弄潮儿,浙商群星闪耀。

"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一个特殊版块“英雄背影”,老师着重介绍。在这里我们看到改革先行者、海盐衬衫厂长步鑫生,“陈金义现象”缔造者、如今不知所踪的陈金义,以及温州第一能人、电动车的最早追梦者“叶文贵”。这些曾经开创潮流的英雄都随风飘散,令人感慨深思。

参观结束,大家回到名人堂交流。朱同学率先提问“为什么浙商这么多,第一代都那么厉害,如何传承?”

杨教授让大家思考农民与商人的区别?他说最重要的是敢冒风险。 浙江“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地理特征,特别沿海地区,渔民出海捕鱼生存,使得他们习惯冒风险、能承受不确定性。另外,地少要养活自己,必然要动脑筋和勤劳。 且浙江历史上就有做生意跟做官一样的传统。浙江农民内涵跟商人内涵其实一致,浙商涌现自然情理之中。

浙商第一代基本都穷苦出身。因为做生意不需要门槛,也不讲什么条件。浙商的“四千精神”,核心就一条——吃苦。这对二代,尤其80、90后的新生代是一个挑战。他们出身的环境完全不一样。老的精神没有继承,新的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出问题。

鲁老师补充道,当年陪普度大学教授到萧山考察。教授很好奇,萧山农民怎么这么富裕。鲁老师答“穷则思变”,特别萧山围垦一带,因为太穷,为了吃饱,不得不想方设法。

家族传承上,要重新去思考“财富”的内涵,子女教育的重点到底在哪里?并强调当老板要有创业精神,核心是不安耽。想安稳就不要去做老板。并警示,许多家族都将面临传承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当年南浔现象又会重演。

福建的康同学说到,杨教授讲得非常有道理。泉州跟浙江很像,海边的渔民文化,敢于冒风险,培育了一大批泉州商人。不过现在许多企业也面临挑战,不少企业倒闭。浙江发展史,跟闽南比较像。在传承上,对孩子教育,要让孩子多吃苦,让老人多享福。

同样福建的李同学补充道,晋江也类似。500万晋江人,400万在海外,因为穷得没办法,只有出去谋生路。最后跑到国外,都做得非常不错。但相比起来,浙商的抱团意识更强,对商机的捕捉更敏锐,善于投资做生意,非常佩服浙江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