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会无缘无故地变成一个暴怒的怨妇,声音可以瞬间变得尖刻、刺耳,眼神尖锐到骇人;舞台上的她频频崩溃,忘词、唱错、攻击同台演员。但当她安静下来时,又楚楚可怜的像一个受伤的小孩。”
费雯·丽给予我们的印象可能是《乱世佳人》中那个活泼耀眼的斯嘉丽,但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已不再是秘密。饱受双相障碍折磨的她,以健康为代价,换取了短暂而耀眼夺目的一生。
今天我们想聊聊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称为躁郁症,是一种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的严重类精神疾病。
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性特征。主要的表现有:
挪威剧《skam》中的男主角Even就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他在躁狂发作时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晚上从不睡觉,大半夜裸奔出去买吃的,突发奇想就闯入别人家游泳,说话时滔滔不绝且天马行空。
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大特征。双相障碍中的抑郁发作期的症状往往与单相抑郁症的相似,经常临床上难以区分。他们在抑郁发作时,也会表现出心境低落、丧失兴趣和活动性减弱等抑郁表现。而只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求助的念头,而正是因为大部分患者都是在抑郁期就医,双相障碍很容易被误诊断为抑郁症。因此,当你察觉到身边的朋友或亲人有抑郁的症状时,也要留意Ta是否出现过(轻)躁狂的症状。
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最痛苦的是,他们的抑郁和躁狂是交替发作的,可能你会看到他们在某段时间特别high,high到觉得自己是人间的主宰。有时他们又特别抑郁,难过到不想再继续活下去。
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对我们说:“有些人光是为了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了,那就是我。”
一些对于双相的幻想
经历过痛苦的人,往往才会更理解别人的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常常对心理疾病有一些误解和迷思。尤其像「双相情感障碍」这种在字面上就给人的想象力以巨大发挥空间的词,对于它的误读往往是两极化的。
1.双相只是心情的正常起伏?
很多人会轻视双相情感障碍,认为它可能就是“一阵儿高兴一阵儿难过”的状态,甚至人们会胡乱地把「双相」的标签随意贴在别人和自己身上。
这对于那些真正饱受双相障碍痛苦的人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以前我们轻视抑郁一样,认为抑郁患者只需要“积极点儿”就可以了。
双相障碍的患者总是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之间,这种飙升和跌入感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个挣扎的日夜。作为正常的人,我们会主动去玩跳楼机寻求刺激,但如果让你想象这一辈子都在跳楼机上过呢?这可能就是双相患者们的痛境。
2.双相偏爱天才(我也想得)?
有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天才病”,是人类为了换取智慧和创造力所付出的代价。许多轶事和传记记录也一直呈现着这样一种趋势,好像患有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人似乎都是天才,都有独特的世界观(比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美国精神病研究者Kay Redfield Jamison在《躁郁症与艺术家气质》一书中,列出了一系列可能患有双相障碍的名人名单,其中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占绝大多数,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他们疾病黑暗中留存的一丝光明(silver lining)。
双相障碍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所带来的痛苦足以将人击倒,这些媒体宣传的“天才躁郁患者”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南派三叔自爆患有躁郁症,也加深了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印象。虽然能够创作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听起来极具吸引力,但是双相绝不值得追寻。
3.是否存在一个切换情绪的开关?
很多人认为双相障碍患者在躁狂和抑郁之间的切换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有些躁郁症患者也隐约能察觉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开关”,可以自己选择随时开启躁狂的状态。
确切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切换开关”,只是当患者在进行某些活动时,脑内激素的分泌水平影响了神经活动,从而触发了躁狂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转换的过程(switching process)。
正常情况下,患者并不能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是怎样的。情绪的波动也不是他们所能够完全“控制”的。
患了双相障碍之后的路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完全疗愈的精神疾病,经药物治疗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一年内复发率也较高。
除了生理上服药来减缓痛苦之外,心理治疗在康复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患者在用药维持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同时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那么复发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正念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等都被证明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措施。
双相患者会一直处于躁狂与抑郁交替进行的状态,对于家人、伴侣和朋友来说,这是一件令人心碎又头疼的事情,他们起伏的状态、“不可理喻”,会消耗掉周围人的关心和耐心。
但对于病人来说,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宽容是缓解病情的重要因素。来自亲人的社会支持以及包容、陪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后环境,是预测患者之后情绪稳定性的有效指标。用《skam》洒一把优质狗粮~愿每个受伤的灵魂都可相互依偎,不再孤独。
一切的改变都从了解开始
一切的改变都是从了解开始。作为心理科普的阵地之一,我们参与了CandleX(始然公益)发起的情绪实验室-双相情感障碍公众倡导公益项目(MoodLaB-Bipolar Awareness Raising Project)。希望能增进人们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减少对它的社会污名。
做有关于心理的公益项目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人们对心理的轻视、不理解等等都会成为项目的阻碍,我们很振奋于有像CandleX这样的组织,愿意与简单心理一起努力去减少人们对双相障碍的社会污名,我们知道这些污名的存在,想努力去改变它。
项目与著名摄影师Pere Ibañez一起正在拍摄并巡展一系列摄影作品,每张照片上都只有一个人,他们通过表情、肢体表现着他们所感受到的双相情绪。
photo by Pere Ibañez
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照片的含义,但对于那些同样深受双相困扰的人而言,一定会有所触动。
我们想借这些照片告诉他们,他们并不孤单,有人正在关心他们,也已经准备好提供帮助。
除了摄影展外,简单心理还会在3月2日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马燕桃医生来主讲一堂关于双相障碍的微课堂。
同时,3月19日CandleX还会在北京当代MOMA举办情绪工作坊,简单心理准备了5个工作坊的免费名额,将会在本周日的推送中进行招募。
希望我们和CandleX能与你一起,增进人们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减少对它的社会污名。
「无知者无畏,知者不惧,
唯有一知半解才让人心生畏惧。」
参考资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SM-5.
Andreasen, N. C. (1987). Creativity and mental i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4(10), 1288-1292.
Ball, J. R., Mitchell, P. B., Corry, J. C., Skillecorn, A., Smith, M., & Malhi, G. S. (2006).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focus on long-term chang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7(2), 277-286.
Gale, C. R., Batty, G. D., McIntosh, A. M., Porteous, D. J., Deary, I. J., & Rasmussen, F. (2013). Is bipolar disorder more common in highly intelligent people? A cohort study of a million men. Molecular psychiatry, 18(2), 190-194.
Salvadore, G., Quiroz, J. A., Machado-Vieira, R., Henter, I. D., Manji, H. K., & Zarate Jr, C. A. (2010). The neurobiology of the switch process in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1(11), 1488-1501.
Zammit, S., Allebeck, P., David, A. S., Dalman, C., Hemmingsson, T., Lundberg, I., & Lewis, G. (2004).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morbid IQ scor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schizophrenia, bipolar disorder, severe depression, and other nonaffective psychose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1(4), 354-360.
查看项目更多信息请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