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BITA-2研究证明在没有心绞痛药物干扰的情况下,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然而,还是有很多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却没有缓解。那么,到底什么因素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治疗有效的重要预测因子呢?近期,在法国巴黎召开的EuroPCI 2024年会和JACC杂志上同步发表了ORBITA-2研究的最新分析结果,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作为ORBITA-2研究的预设分析,旨在探讨患者心绞痛症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解剖学、无创性和侵入性缺血)之间的关系,以及用症状预测PCI治疗效果的能力。在随机前,使用ORBITA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包括Rose心绞痛问卷在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了症状的严重性和性质。疾病严重程度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负荷超声心动图、血流分数(FFR)和瞬时无波比值(iFR)进行评估。研究中使用了贝叶斯序数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随机前,心绞痛发作的中位数次数为0.8次/天(0.4-1.6次),64%的患者有Rose典型心绞痛,QCA直径狭窄度为61%(49%-74%),负荷超声心动图评分为1.0(0.0-2.7),FFR为0.63(0.49-0.75),iFR为0.78(0.55-0.87)。症状严重程度和性质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心绞痛症状评分与QCA序数相关系数为0.06(95% CrI 0.00至0.08);负荷超声心动图为0.09(95% CrI 0.02至0.10);FFR为0.04(95% CrI -0.03至0.07);iFR为0.04(95% CrI -0.01至0.07)。然而,Rose心绞痛和基于指南的典型心绞痛是PCI治疗效果的强预测因子(心绞痛症状评分:OR 1.9,95% CrI 1.6至2.1,Pr(Interaction)=99.9%;OR 1.8,95% CrI 1.6至2.1,Pr(Interaction)=99.9%)。
本研究通过对ORBITA-2研究的预设亚组分析,发现心绞痛的程度与性质与冠脉血管病变的程度(解剖学和功能性指标)均没有显著关联,或者说心绞痛症状还是因人而异的,这与我们临床上的观察结果相近。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能否从PCI治疗中获益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居然是这个患者是否符合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这样的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判断是基于Rose心绞痛评估问卷,它是1962年被提出的。至此,我们知道,如果要预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是否能从PCI手术中获得更好的疗效(症状缓解、运动耐力提升、生活质量提升),我们需要一开始就准确评估他是否符合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返璞归真,这世上很多道理与研究真的很有趣。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4.04.016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