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拒绝“简化的历史”:《守夜人》中的创伤与疗愈 ·  3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原来世界上还有翻译这么好的工作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10分钟看完《人的七张面孔》,了解: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31 19:58

正文

【小王子荐读】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经典作品。


本书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参与人员超过3000人,是一份来自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的心理学报告。


通过真实的数据、卓有成效的练习工具,全面帮你改善身边的人际关系。


荐读者:小王子,不听乱世耳语,只看想要之景。




10分钟看完《人的七张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


本文已获授权,来源微信公众号:一本简书


有时候我们会被人际交往所困扰,其实人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能找到对应的动机,戈特曼的这本书,将带领我们对人的心理进行探秘,如何观察别人、分析自己,人际交往背后的奥秘不过如此。


看完本书,能让你认识到以往人际交往中的失误,提升我们未来的沟通能力。


《人的七张面孔》

  约翰·戈特曼 / 琼·德克莱尔 著 

  首版时间为2003年
  原书441页,简写后约14000字


简写 | 溱洧 编辑 | 十六 为为 AURORA


作者简介


约翰•戈特曼,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从事家庭关系方面研究长达40年。


1992年,戈特曼“爱情实验室”在一项涉及3000个美国家庭的纵向研究中,他可以在5分钟内判断一对夫妇未来一年的婚姻状况,准确率高达91%。


随后其爱情实验室被媒体竞相报道, 2007年美国权威性刊物《美国心理治疗网络》及《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评出,戈特曼为在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最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


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 建立关系,从沟通开始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3种沟通回应——测测你的沟通邀请能力

沟通中的6只黑手——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症结


第二部分 人际关系背后的七张面孔

7张情绪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隐秘的过去——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

不经意的线索——人际沟通细节的技巧


第三部分 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寻找共同意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

无处不在的沟通——学以致用的人际关系法则


后记


书的简写


第一部分 建立关系,从沟通开始


1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难沟通的上司、亲人之间因沟通问题造成的疏离、夫妻二人间冷漠的日常。通过语言或具体行动进行情感沟通,表达自己的关心与理解,对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可能遭受冷遇。


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许是其中一方缺少“沟通邀请”的能力。沟通邀请指任何希望同对方进行情感沟通的行为,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手势或是轻轻的身体接触。而回应沟通也至关重要,积极地回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哪怕处在争吵中,最后也可以修复受伤的感情,建立对彼此的正面认识。


反过来,一旦养成忽略或拒绝他人的沟通邀请的习惯,容易使对方陷入孤独和压抑中,对双方关系会不断恶化。但这种忽视或拒绝不都是蓄意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对方需要我们的关注。


对沟通邀请的积极回应通常能带来进一步的深入沟通,例如下面这段双方你来我往的对话: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我带了一个三明治。想和我一起到外面吃吗?”


“好啊,不过我想先去食品店买点东西。要带点什么吗?”


“好,给我带罐可乐吧。我把上次聚会的照片也带上。”


“好,正想看呢!还有,我们得商量一下为佩格办聚会的事了。”


“对对,是该商量这事了。”


……


而对沟通邀请的消极回应会终止沟通,下面是一个消极沟通的例子: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午餐?谁有时间吃午餐啊!”


“那以后再说吧。”


“嗯,以后再说。”


研究表明“以后再说”几乎不会“再说”,一旦首次沟通邀请被拒绝,人们几乎不会继续尝试。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接受所有的邀请,只是人们可以在拒绝别人的同时,仍然接受对方情感沟通的邀请,例如: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真希望我能有时间吃午餐,只是我必须完成这个报告。你呢,怎么吃?”


“我带了个三明治,想坐外面吃。我还要去食品店买罐可乐,需要给你带点什么吗?”


“太好了。能给我带个黑麦汉堡和一罐可乐吗?啊还有,你在外面时,别忘了也替我晒晒太阳。”


“没问题。”


看到了吗,没有简单地拒绝,也不是“以后再说”,就是当下双方彼此关注,互相回应邀请。


随着沟通双方关系的不断深入,沟通邀请的强度不断加强,频率也会增加,今天是邀请共进午餐,明天分享一个笑话,后天开始共同吐槽老板,再然后每天晚上都约着一起去健身房,就这样,而双方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每次沟通,你们的关系都会前进一步。双方不断提出沟通邀请,并积极地回应对方的每次沟通邀请,你们的关系便得以顺利发展。


这样看来,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似乎很简单,但生活中因提出或回应沟通邀请的方式不恰当而导致关系疏远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一次沟通失败后并非会一直失败,可以改进沟通邀请,让双方关系好转。


生活中会有一些沟通的小窍门:情感上我们要保持对对方的关注,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理解,例如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很难沟通,导火索基本都是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这总是难免的),但只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生活真的很关心,还很理解孩子,就可以做到好的情感沟通。


不过要注意,在与非家庭成员沟通时,这种关注是要符合当时的双方关系的,过度的关注可能会引起反效果;其次,我们在提出沟通邀请,询问对方问题时,要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但不能太泛泛而谈,而是有选择性地缩小范围,例如“准备放假了,要去外地玩儿吗”、“中午去公司食堂吃饭还是叫外卖呢”等等,让别人有机会接住你发来的球。


最后如果发生矛盾或争吵,理解争吵发生的根源,给予对方尊重,同时巧妙地运用幽默来化解。生活中的吵吵闹闹其实是调味剂,充满乐趣,善于沟通的人即使在争吵中,也不会为了维护自我而伤害对方,反而将爱、关心和尊重洒向眼前的争执。争吵过后,他们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加深了彼此的了解。



2

3种沟通回应——测测你的沟通邀请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三种沟通回应方式:回应、回避、拒绝,三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截然不同:


回应


这里指的是积极回应,释放的信息是——我听见(理解、支持)你说的话,并乐意帮助你(即使没有能力)。这些回馈满足了邀请的情感需求,使得他能拥有对方的好感,如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讲的笑话捧腹大笑。 


但积极回应不等于认同对方所言,就算是那些幸福的夫妻,双方也不一定总能针对话题达成一致意见。幸福的关键在于,双方几乎每刻都彼此关注,例如丈夫正在念一则新闻,妻子并不感兴趣,但仍然抬起头来微笑回应,以示关切。


拒绝


拒绝他人的沟通邀请往往伴随着讽刺和嘲弄,如一个人正幻想着能拥有刚刚疾驰而过的豪华跑车,他的朋友可能会说:“就你那点工资?做梦吧!”


如果一方总是习惯性拒绝另一方的沟通邀请,那么被拒绝的一方往往选择沉默并封闭自己。当沟通邀请被拒绝或被忽视,我们总以为得不到积极回应的人会坚持再次发出沟通邀请,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回避


总是回避他人沟通邀请的人要么直接忽视对方的邀请,要么用其他事情做挡箭牌。当一个人十分羡慕疾驰而过的豪华跑车并对其表达了赞美之词时,他的朋友可能连头都不抬,即使抬头,也可能会说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如“几点了”,这种回应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确立,因为这样的回应传递的讯息是:我不在意(想忽视、不关心)你说的。


长期被忽视的一方会情绪低落,容易对别人的沟通邀请作出“消极诠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于敏感”。因而,我们需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方式,积极回应别人的沟通邀请,良好人际关系能让你获得满足感,并且会让你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总会有人陪你共同面对。


但人们发出的沟通邀请错综复杂,有时清晰,有时却晦涩难懂,而且多数情况下会晦涩难懂,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感情受挫,有时直白的沟通会有让我们的感情和自尊心受伤害的风险,而模糊不清的沟通邀请则可能减少受伤的概率——万一对方没有作出任何回应,我们也不至于颜面尽失。


另外,晦涩难懂的邀请也是由于交际能力欠佳,用别人无法理解或接受的消极方式沟通,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这些都是沟通邀请模糊的原因。了解提出沟通邀请的不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人们的真正需求。


3

沟通中的6只黑手——

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症结


沟通黑手: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往往并不是蓄意而为,有时只是因为人们当时太专注其他事情,忽略了身边人的情感诉求,但会带来沟通失败,进一步触发争吵、互相指责和日益疏离。



如果你看重你们之间的感情,那么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到你。你可以尝试“收集情绪”,从关注他人的情感沟通邀请开始,如果你听到他的话、注意到他的情绪变化,请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沟通黑手:刀子嘴,豆腐心


你希望同对方沟通,但可能你选择开始对话的方式却充满了责备和批评,结果自然事与愿违。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如果“恶果”已经造成,可以事后再同对方沟通,你可以这样说:“很抱歉,昨天是我不好,我很想处理好我们之间的关系。”当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措辞。


事实上,如果父母敢于承认自己犯了错,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有利,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犯错而对自己感到失望。如果这样的失误发生在同事之间,则要注意分情况:若你与同事之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失误发生后及时地修补很必要。但如果你与同事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请小心,因为也许他会认为你“亡羊补牢”的做法并不恰当,需要采用其他更谨慎的方法处理。


沟通黑手:口无遮拦


这里指的是口无遮拦地批评和抱怨,在矛盾冲突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你的人际沟通能力。必要时可以抱怨(complain),但绝对不要批判(judge)。抱怨与批判的区别在于抱怨只针对具体的事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涉及评论个人的性格缺点,而批判通常会用到“你总是……”或“你从不……”这样的用语攻击他人的性格特点,从整体上否定他人。


沟通黑手:宣泄不当


双方激烈的争论可能让你处于崩溃边缘,这时的你根本听不进去任何话,也很容易说出一些我们本不愿说出口的很伤人的话,即使对方想道歉或安慰你也无济于事。处于崩溃状态的你,该怎么做呢?


建议暂时不要考虑眼前的矛盾,去做点能让你平静的事情,至少20分钟。研究表明,人体需要20分钟才能从激烈的情绪变化中平复。20分钟后,如果你觉得放松了,可以继续同对方解决问题,或者找其他时间再解决也可以。


沟通黑手:执拗暴躁


如果你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总能找到让你生气的事情,并且动不动就发脾气,那就是执拗暴躁了。这样的人往往只关注他人的错误,并试图改正他人。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每天都过“感恩节”。抛弃以往批判的眼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适时的赞美和表扬可以改变你的世界,包括家庭氛围和工作环境等各种环境。当然,如果你对彼此的关系有信心,也可以适当批评,毕竟我们信赖的是能和我们同甘也能共苦,能接受我们的优点也能接受缺点的人。


沟通黑手:避而不谈


很多时候我们该说却避而不说的话会影响双方关系,累积的不满和互相不理解终将爆发,最终导致双方彼此充满敌意。


你该可以审视下你们之间那些从没有被聊过的话题,也许对方一直在尝试同你讨论某件事,可是你却无意中选择了回避,总是得不到积极回应会导致双方产生敌意。


也许你们都在刻意回避一件事,因为你们知道谈论这件事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但是即使避而不谈,你们仍然受到这件事的困扰,将来也仍会受到它的影响。如果你们试着谈论它,也许能摧毁阻碍双方关系发展的障碍,你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同对方沟通,达成共识。即使你们无法完美地解决问题,至少你们在情感上变得更亲密了。


在人际沟通时,可以表达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不过要注意,你要做到只“说”不“做”,例如你可以说:“气死我了,我真想对你大吼大叫。”不过你不会真的大吼大叫,你只是让对方知道你现在很生气。


你不攻击也不回避,通过展示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获得对方的理解。如果对方理解你的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可以彼此扶持,你再也不会觉得孤单。


第二部分 人际关系背后的隐藏秘密


1

7张情绪面孔——

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塞普最早提出了“情绪指令系统”的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由这些指令系统的活跃程度不同决定的。了解这一理论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情绪指令系统同他人的差异。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用更形象的“司令”“探险者”“哨兵”“能源总管”“好色之徒”“开心果”和“筑巢鸟”来命名7种不同的情绪指令系统,它们各有分工,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活动和情绪状态。下面让我们简单认识每种指令系统:


  • “司令”情绪指令系统

——掌管一切与统治和权力相关的事务。我们的身体感受到威胁或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阻挠时,都会刺激“司令”指令系统。


  • “探险者”情绪指令系统

——掌管与学习、探求和满足好奇心相关的事务,促使我们完成提问、加工、计划、学习以及设定目标等各种活动。


  • “好色之徒”情绪指令系统

——掌管同性爱相关的方方面面,协调我们的性欲需求和繁衍生息。


  • “能源总管”情绪指令系统

——保护人的身体健康,确保人体获得足够的能量和休息。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后,“能源总管”指令系统向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提示我们需要休息,一般的信号包括疲劳和厌倦。


  • “开心果”情绪指令系统

——掌管很多广受欢迎却常被忽视的事务:玩耍、娱乐和消遣。 “开心果”指令系统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哨兵”情绪指令系统

——保证人类生存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哨兵”指令系统让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到提前预警,它促使我们选择任何能保护自己的方式。有时,为了保护自己,“哨兵”还会与“司令”一起协作。


  • “筑巢鸟”情绪指令系统

——掌管一切同教育、培养、人际交往相关的事务。它在父母子女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促使我们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求,让我们对彼此表达情感。


当这些指令系统过度活跃或过度低迷的时候,都会给我们造成身心上的不适甚至是严重的疾病。尽管我们分别描述了7种不同的情绪指令系统,但是这7种指令系统往往同时发挥功能,如母亲面对威胁自己孩子的坏蛋时,她的“司令”指令系统和“筑巢鸟”指令系统同时发挥作用。“筑巢鸟”指令系统确保她决定对孩子实施保护,“司令”指令系统则给她反击的力量。


影响一个人情绪指令系统的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父母的基因遗传和天生的性别,都会影响不同情绪系统的活跃程度。后天的个人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情绪指令系统的发展。更有甚者,人的某一经历可能会改变人的情绪指令系统,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一般是那些遭受创伤后精神失调折磨的人经历过生死攸关或极其恐怖的事情的人。


深入了解我们的情绪指令系统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后,我们能意识到眼前争端的根源是由于双方情绪指令系统的不同造成的,但关键是此后能学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在沟通过程中努力寻找平衡点,寻找共同之处,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因差异而带来的分歧,不但沟通可以顺利进行,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在彼此尊重中得到深化。


皮克斯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人头脑中五种情绪对人的控制:欢乐、忧伤、愤怒、害怕、厌恶。


2

隐秘的过去——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


情感历史


我们常常会问受访者:你的父母通过何种方式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这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探求“过去”的时候,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情感历史、家庭情绪观和持续伤害。重温情感历史的意义在于,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历史是如何影响他的情绪指令系统,从而影响他的情绪了解和表达。此外,还会通过影响我们提出沟通邀请的能力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过去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我们今天倾向于何种情绪感受,例如一个人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不善表达爱意,也不经常夸赞他,那么他的内心其实是极度自卑和不安的,作为他身边的人就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让他知道,我们很欣赏他。


但很多人看不到探究情感历史的重要性,并刻意回避过去。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请正视自己的过去;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与你关系亲密的人,请帮助他解开心结。只要你期待在“明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请从“今天”开始学会审视“昨天”吧。


情绪观


我们在情绪管理方面还受“情绪观”的影响。有些人会认为不应该表达悲伤,而有些人会直接痛苦表达悲伤,造成他们情感表达差异的是 “情绪观”不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文化和情绪观。


研究发现,家庭情绪观可大致分4种:情绪管理训练型、忽视型、放任型和压抑型。


  •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庭

可以坦然接受各种情绪表达,家庭成员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渡过各种情绪难关。但同时这种情绪表达是有限制的,例如,生气的时候可以跺脚,但不可以摔东西。这种家庭里的成员,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很擅长发现别人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帮助。


  • “忽视型”家庭成员

隐藏各自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绪。家庭成员间从不袒露情感问题,面对各种情感问题,他们从不互相依赖。大多“忽视型”家庭的产生,是由于家庭中占有强势地位的家庭成员,害怕消极情绪(如愤怒、恐惧和悲伤)会影响整个家庭,会动摇自己的地位。正因如此,当任何家庭成员表现出丝毫的消极情绪时,他们立刻毫不犹豫地选择逃避。逃避其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只会导致错过最佳的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时机。


  • “放任型”家庭

可以接受各种情绪表达,但是面对家庭成员的消极情绪,他们不会互相帮助,而是让它们放任自流。“放任型”父母并非刻意忽视孩子的不当行为,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恰当地释放自己的情绪,并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绪表达,这种放任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当行为。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如何处理复杂情绪的指导,所以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不高。他们的愤怒往往充满强烈的挑衅,悲伤往往最终演变为抑郁。


  • “压抑型”家庭成员

同样认为应该隐藏各自的情感,不过“压抑型”家庭比“忽视型”家庭更为强硬,他们批评甚至责骂表达消极情绪的家庭成员,这种家庭的成员对有悲伤、难过或恐惧情绪的人怀有敌意。这种情绪观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接受他人的情感表达和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并不说明我们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


当然,每种家庭情绪观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情绪观。还有些家庭,内部成员持有截然不同的情绪观。一般说来,如果孩子对父母双方中的某一方依赖较强,那么他的情绪观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强。


“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观最为更积极、有效,由于这一家庭的父母注重如何教育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互相接受、彼此尊重,因而往往取得更大的成就。


很多专家认为的所谓一个人的情绪智力(即情商)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的能力,但基于以上的研究,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只有全面体会各种情绪,并利用这些体会达到预定目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观察一群4岁儿童是否能忍住诱惑不吃眼前的第一颗糖,等待第二颗糖的出现),其实也是对情绪智力的一个误读。后续研究表明,一口将糖吞下的孩子到了高中后,羞涩、固执、意志力不坚定、对自我的认知也比较消极,他们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明显低于那些耐心等到第二颗糖的孩子。


那么促使孩子们耐心等待的原因是什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我认为,那些耐心等待的孩子有控制自己对第二颗糖的渴望,并把这种渴望作为促使自己耐心等待的动力的能力,这才是全部原因。


这些孩子并不是简单地扼杀自己的欲望,他们能预知自己最终得到第二颗糖时的快乐心情。对自己情绪的成功管理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消极情绪,而是接受所有情绪,包括梦想甚至幻想,然后将渴望梦想成真的力量转化成促使我们成功的动力,能接受自己各种情绪的人更成功也更具责任感。


戈尔曼的结论其实和我们所倡导的鼓励情绪独立、否定消极情绪的文化有关。风靡全球的耐克广告“想做就做”(Just do it)暗示我们不要顾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但反过来“想不做就不做”,这样的想法却极少被倡导。



人们总认为,“不做”是你内心的消极情绪在作祟,必须用积极情绪取代它,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自我压抑,我们应该做的是,认识负面情绪、接受它、找出背后的原因,再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的内心真的不想去做,也许你就不应该去做。


如果你认为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情绪高昂、笑脸迎人,你将很难和别人亲近,展现最真实的自我。生活中一方面充满了幸福,但同时也充斥着烦躁、泪水和不幸。我们的基因中写满了喜怒哀乐各种不同情感的密码,这些多姿多彩的密码让我们成为真正完整的人。逃避消极情绪的人只是在体验自己不完整的一半人生,并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修筑起了一条深不可越的鸿沟,这才是最大的隐患。不真正袒露自己的人永远也交不到贴心朋友。


持续伤害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毫无顾忌地袒露心扉,我们就会发现过去的痛苦经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持续伤害”。造成持续伤害的原因很多,如亲人离世、背叛、虐待或各种精神伤害等。


这些看似早已过去的经历依然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尽管我们确信自己已经完全从过去的伤痛中痊愈,但是某些会触及这些痛苦回忆的事件一旦发生,我们很可能立刻一反常态,无法控制自己。这些伤痛带来的持续伤害使我们无法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这将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过程。


因而,自我剖析和审视过去,并和信任的人分享过去,往往能帮人们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和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持续伤害,而且需要毫无保留,坦诚相待。不过,同别人分享自己的过去需要足够的勇气。


虽然认识了持续伤害不能根除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一旦我们认识到它,当它再一次影响我们时,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说:“天啊,又来了!可是现在的情况和过去有什么关系吗?”答案往往是“基本没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过去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眼前的问题。


3

留心不经意的线索——非语言信号


面部表情


情感沟通的形式包括各种言语和非言语信号:面部表情、动作、姿势、触摸、语调、描述性词语、隐喻。研究表明,比起语言,大多数的人更愿意相信非言语信号。通过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词语选择等方式,我们不断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在沟通中,要善于观察并留意自己和他人行为中所发出的细微的沟通信号。


不过在关注他人的时候,你应该先密切地关注自己的情感,仔细分析它们,然后找人聊聊你的感觉。一个不会关注自己的人,不了解自己的人,再如何关注他人,也无法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身体的所有部位之中,面部是最适合表达情感的部位。而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特定的情感。例如,大多数人在吃惊时都会瞪大双眼,这一动作会让你收到尽可能多的视觉信息。只是许多世纪以来,表情已经变得更加仪式化,不过有些面部表情是我们基因遗传的一部分,它们具有普遍性和先天性。


但这不代表否定文化差异的存在。弗里森和埃克曼做过一个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些美国人和日本人观看恐怖电影,并将观看者的面部表情拍摄下来。在有研究人员在场的时候,日本人的情绪表达确实比美国人更收敛,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情绪表达和面部表情与美国人无异。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即使某种文化对在公众场合的情绪表达有着严格的限制,此种文化中的人们在私底下仍然使用相同的基本面部表情。


对于这一观点,尽管仍然有着极大的争议,但是现在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认为,悲伤、愤怒、恐惧、高兴、惊奇、轻蔑和厌恶这7种表情是所有文化中的基础表情,而且惊人地相似。



通过面部表情“阅读”他人情感的时候,需要记住以下三点:


  • 熟悉人们毫无表情时的面部特征,不要把天生的身体特征误认为瞬间的情感表达。例如有些人天生嘴角向下,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不高兴了。


  • 平时多留心观察。真正细致的观察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因为大多数有意义的面部表情都如昙花一现。不过,我们不能死死地盯着别人的面部,在许多文化中,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我们可以时不时地与交谈的对方进行眼神接触,或是无意一瞥,观察对方的表情。


  • 人们经常在某一时刻会有多种情绪,人们的脸上会有着复杂的表情,例如人们在试图隐藏自己的情感时,一位筋疲力尽但又彬彬有礼的职员因为工作要求必须时刻保持微笑,可是她的眼中却没有丝毫的笑意。


下面的三个信号能帮你判断人们的微笑是否真的源自快乐:


  • 面颊上扬,眼角出现挤压或皱纹,即人们常说的鱼尾纹。


  • 对称的微笑。假装的笑容通常是不对称的,左撇子的人会在右侧笑得幅度更大,而右撇子的人会在左侧笑得幅度更大。


  • 适当的时间。真心的笑容通常来得非常迅速,持续时间更长,笑容褪去时也无规则可循。


如果这些特征都不存在,那么你所看到的笑容极有可能是刻意摆出的表情或毫无感情的假笑,就像是拍照喊“茄子”时露出的笑容一样。


肢体语言


有些社会学家指出,如果面部能表露出人的情感,那么身体则揭示了这些情感的强烈程度。

研究者发现紧张的人会坐立不安,常常变换位置,触摸自己的鼻子、下巴或嘴巴,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我触摸与父母或恋人的抚慰如出一辙。


  • 手势


有时,人们则通过手势来表达对对方毫无兴趣,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分析人们心不在焉时的一系列行为后发现,他们会用双手触摸面部,通常是掩住嘴巴,玩弄自己的头发、胡子、眼镜或钢笔,咬着嘴唇或是面颊内侧,这些漫不经心的行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不管周围的人在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与他们毫不相关。


  • 姿势


谈话中,双手环抱在胸前表示对于所发生的事情非常不满或持有反对意见;交叉双腿或双膝紧挨在一起则传递出你不愿意加入或凡事与你无关的信息;开放式的坐姿,比如双臂放松,双腿略微分开,身体略微倾向谈话对象,这些动作包含的信息是:你非常尊重对方,对他全神贯注,而且愿意与其进行互动。


而模仿对方的姿势也是一种用来表达与对方的亲密关系的信号,当你和一位好友坐在沙发的两端聊天时,你会发现你们的姿势几乎完全一样,这种镜面姿势通常是无意识的。


  • 与对方的距离


当你对对方颇有好感或是被对方深深吸引时,身体上的亲密接触通常会让人身心愉悦。但是如果未经允许,便进入对方的私人领地,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私人空间的概念在不同文化里也各不相同。来自中东地区的人代表了一种极端。在阿拉伯国家里,人们在公共场合总会看到小贩们在做生意时,鼻子几乎贴在一起。来自北美和英国的人们更喜欢较大的私人空间,陌生人之间是1.2米左右,朋友之间是0.6米左右。


一般说来,人们之间保持的距离因关系亲密程度、环境以及双方的心情而各不相同。当人们感到放松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接受更近的距离;当人们感到生气或紧张时,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


此外,要试着让自己的眼睛与对方的双眼保持一致的高度,所以跟孩子说话时,你需要蹲下或跪在地上;假如对方坐在椅子上,条件允许的话,你也可以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来。



  • 触摸


除了表达爱意或安慰,触摸也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例如人们更乐意触碰他们的下级而不是上级。老板轻拍助手的肩膀,助手对于老板的这一动作很可能有多种解释,由于权利不对等造成的压迫感,助手可能认为老板的轻拍暗含警告甚至是不满,希望他收敛自己,但也许老板只是表达一下关心或是鼓励。此外,由于触摸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因此需要关注不同国家、宗教的文化规范。


声音


声音(包括语调、语速和音量的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声音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表达感受,并能抓住听者兴趣。我们还可以学会在他人的声音中听出情感线索,例如声调扬高可能代表忽然地激动、兴奋,或者愤怒;忽然的口吃和前言不搭后语,可能代表恐惧和紧张。


隐喻


有时会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使用一些隐喻,这些隐喻是在相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共同的认识,在群组之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例如“蓝瘦香菇”。通过理解对方的隐喻,我们可以使用这些隐喻提出沟通邀请,能够更好地促进沟通。


信奉不同的隐喻,也反映不同人的观念。在婴儿时期,我们无法理解抽象概念,便用具体的事物去隐喻一些抽象概念,而我们接受了的隐喻也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比如信奉“时间就是金钱”与信奉 “时间就是河流”的人的时间观念会很不同,两人即使合作也会产生冲突。假如两人能讨论各自信奉的“隐喻”,他们就能理解双方的差异所在。


记忆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如果每当你纠结于某个问题时,某种记忆会突然出现,那么这个记忆很有可能在你的生命中有着某种隐喻含义,代表着往事对现在的你的影响。


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1

对他人感兴趣,而不是让别人对你感兴趣


“对他人感兴趣,而不是让别人对你感兴趣“这是卡耐基在1937年出版的经典作品《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提出的忠告,这确实是一条非常好的建议。以下是几条详细的建议 :


以问题开始对话。不要问那些用一个词就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好问题通常给对方详细阐述观点的机会。比如“你为什么希望……”或“你怎么想的……”。不过,也要注意避免过于开放的问题,如“最近怎么样”或“还顺利吗”,人们对于这样的询问往往会给出一些敷衍了事的回答,因为他们不太确定你是否真的想知道答案。


但是如果你问更详细一些的问题,你肯定会得到更确切的答案,比如“你的新项目(或学校、公寓、房子)怎么样”或“你暑假过的如何,有什么度假安排吗”。虽然详细的问题对于我们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很有益处,但最好不要太过刨根问底,也不要迫使对方说出他们不愿讲述的内容。另外,提出问题时让对方居于主导地位也很重要,问题要以对方为中心,而非为了让自己能滔滔不绝。


询问他人的目标及对未来的看法,这种问题很容易沟通。


寻找共同点,人们常常被与他们相似的人吸引,因而沟通过程中,让对方知道你们有一些相似的观点或背景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获得他人的信息,可以首先讲讲自己的生活细节,不过要注意找准平衡点,过早地分享个人信息有可能不利于关系的正常发展。对方可能对你分享的过多信息应接不暇,或是对你过于亲密的表现感到压力重重。


同时,不要让自己成为谈话的焦点,应当多谈论双方的共同点。尤其是与青少年或孩子们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时,无论是他们求助,还是我们主动分享,都要有所保留。谈话的焦点如果一直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就会明白大人理解她的感受。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存在矛盾之处,不要回避矛盾的存在,也不要试图改造他人,矛盾冲突往往发源于人们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体现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处理事情的理想方案和生活的最佳状态。如果能够在矛盾冲突中洞察对方的个人理想,我们就可以找到共同意义。发现对方的梦想之后,还要及时沟通各自的梦想与抱负,养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习惯。另外,还可以经常一起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共同意义的形成。


偶尔点头或用声音进行回应,这表示你对对方的话非常关注。诸如“嗯”、“是的”这样的回答,甚至是简单地哼一声,也有相似的作用。


不时地改述对方的话,这样做能让对方知道你一直对他的谈话内容很感兴趣。重述谈话中的重要部分也表明你完全理解对方的话。改述的最佳时间是当你引入一个问题的时候:“刚才你说你很想去非洲,这是为什么呢?”


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不过要注意避免直视,直视是充满敌意或具有侵略性的表现,而完全避免目光接触会让人觉得你漠不关心、紧张焦虑或者缺乏自信。


放弃自己的控制。当你努力试图引导谈话的结果时,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倾听要求你放弃对谈话的控制欲,更不要试图强加自己的解决方案给他人,因为耐心地倾听已经是在帮别人解决问题。


关上电视,电视常常会阻碍人们倾听对方。在婚姻实验室中,我们多次观察到很多人提出沟通邀请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吸引沉迷于电视节目中的人的注意力。所以为了你的家庭和睦,一定要对看电视加以限制。如果你确实非常喜欢看电视,请选择适合大家一起观看的电视节目,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也就是说,你可以把电视作为与家人沟通的工具,而不是因为电视而相互疏远。


2

 建立关系中的“常规活动”


常规活动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例如和同学一起吃饭、和家人一起过春节都属于常规活动。在这些常规活动中,人们彼此沟通和回应的机会增加了,这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不过要记住,如果你想创建能够建立情感联系的常规活动,最好考虑一下大家不同的情绪指令系统。


如果要改变已经确定好的常规活动,需要事先和其他成员讨论,并谨记你的目的是通过常规活动密切大家的情感联系。如果你擅自做一些改变却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这将违背你的初衷。


这里列举一些各种类型的常规活动:起床时把和自己同住的人一起叫醒;享用早餐;享用午餐;享用晚餐;享用零食;睡前活动;分别前的仪式;重逢时的仪式;共同管理账目;在自己家中请客;一些特殊的日子(社会传统习俗、生日聚会、纪念日、庆祝活动);在别人生病时悉心照料;一起度假;约会或者其他充满浪漫气息的夜晚;常规的宗教仪式,等等。

 


综上六种方法,我们发现人际沟通并不是这么神秘和复杂,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动机(情绪指令系统与情感历史),在沟通中留意细微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并做到时刻关心别人,与别人建立联系、积极沟通、积极回应,你将获得长期稳固的人际关系。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