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观察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快递行业是一个可借鉴的窗口:从1992年不足1000万件包裹,到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包裹市场,中国只走了20年时间。
中国快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眼下正进入新的拐点。十年前,当时市场份额最大的申通快递每日只可以处理200万件快递,但如今申通每个月能完成接近10亿单业务;2012年的“双十一”,全国超过80万名快递员共同参与,完成8000万个包裹的运送,但2021年“双十一”,400万名快递员便完成了68亿件包裹的运送。
2021年,中国快递业单量首次超过1000亿件,连续8八年蝉联世界第一。不过,随着电商增长放缓,正在告别高增长时代的快递行业,需要通过增效降本、研发投入和合规经营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十年的中国快递行业,是一个从落后、超越、再进化的故事。
从一周到24小时的变迁
1980年,是中国快递行业的起点。这一年,中国邮政开办国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在民营快递企业方兴未艾时,国内的快递行业主要由EMS运营。
只不过,当年跨省的包裹从寄件到送达往往需要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淘宝、京东等尚未成立,1992年全国的快递量还不到1000万件。
但是,改革开放带动了一批民营快递企业的出现,顺丰、申通、韵达等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将快递行业的效率跨上新台阶。由此,中国的快递行业开始全面提速,配送时间被缩短至一周内。
不过,直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时空距离才真正开始被极大地拉近。
根据《2016中国智能物流大数据报告》,2015年全国平均快递时效为2.6天,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快递时效要4-5天。
再后来,京东物流开创了211时效(即上午11:00前下单可当天送达;23:00前的订单,可于次日15:00前送达),在全国93%区县和84%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并将西藏、新疆等地变成“包邮区”。
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物流行业的成本实现大幅下降。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来衡量,中国物流行业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比率从2008 年的20.6%下降至2019年的14.7%。
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快递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邮政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即将迎来新的拐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快递企业长期陷入价格战的“怪圈”:快递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不断调低快递价格,但市场份额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盈利。2020年,通达系、百世、顺丰单票收入降幅平均在20%-30%之间,而快递行业单位成本的降幅基本只能维系在10%-20%的区间。
“为什么速度快了,但是服务质量没有很大的变化,这让消费者体验没有更好。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成本和快递的费用倒挂引起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副会长徐勇指出,现在快递送不上门,是因为每单快递的净利润微薄,当下的价格根本无法支撑上门服务。
要知道,我国大约有400万名快递员,他们需要承担起每天8亿件包裹,相当于人均每天负责200个快递的派送工作,但他们能享受到的福利权益却并不健全,他们大多没有五险一金。
而为了能够通过揽收、派送多获得一些薪资,他们只能通过压缩送件时长,尽可能更快送出更多的快递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所以“不打招呼直接投到快递柜”、“一大堆快递直接送到驿站”等看似“高效”的投递方式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而这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而在广大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送货上门更是成了一种奢望。此前,部分快递企业的乡镇网点被曝出取消乡镇快递网点,派件只送到县城;县城网点安排向乡镇派件时,将向用户收取起步价1件1-2元,并按不同重量、不同规格收取不同费用。这一举措又再次引发了网友关于快递送货上门的激烈讨论,“乡镇取快递加收2到5元费用”的话题还曾登上微博热搜。
此外,利润微薄的多米诺骨牌,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内快递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在研发投入、社会责任等领域下功夫,只能在快递单量几近饱和的激烈竞争中,深陷降低派费与强打“价格战”的泥潭之中。
因此,在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十四五”快递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由偏重规模速度的数量型粗放发展向兼顾结构、效益、安全、环保的质量型精益发展转变。
如何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快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五大目标,在服务水平方面,国家邮政总局表示:寄递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服务更高效、 收投更便捷、渠道更安全,更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从寄递服务质量的角度看,在各家快递公司的时效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能否送货上门的服务水平就变成了衡量服务水平的最大软实力。
在国内快递企业大多采用快递进柜或驿站的大背景下,京东快递和顺丰是为数不多依然能够坚持上门派送的快递企业。尤其是京东小哥们,他们的送货足迹不仅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的城镇和乡村,走街串户,即使是在春节期间也能做到全国范围内的送货上门。
2021年双11期间,一位给全村300多位村民代收快递包裹的京东小哥就曾登上了微博热搜,他就是檀世旺。檀世旺是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8个乡镇唯一的京东快递小哥,由于当地村里有的人家没有门牌号、且有不少是不会用手机的老人,还有的常在地里干活不方便收件,只能靠快递小哥为他们送货上门。六年以来,他平均每天配送近400单、行驶200公里,日复一日行驶在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上。
一线员工的职业发展则折射着整个行业的未来。送货上门服务的背后离不开员工的辛苦付出,却也折射出“企业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对客户好”的朴素真理。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物流拥有超30万一线员工,员工的薪酬福利总支出高达358亿元,据此推测,京东物流为一线员工人均年度薪酬福利支出约12万元。
90后京东小哥罗明就曾经是一位“深漂”。高中毕业后,他在深圳工作了6年,后来他回到老家陕西汉中,守在父母身边,做起了快递员。6年间,他在京东快递汉中滨江营业部,揽派了超过20万个包裹。由于表现突出,还在202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也报名了“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追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中国快递行业的巨变,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背后更多的是科技进步、设施完善的推动。以京东物流为例,除了30万的一线员工外,公司还有将近4000人的研发团队,2021年公司申请的专利和软件许可就超过了5500项,其中自动化技术和无人技术相关的专利数量超过3000项,在末端配送的智能快递车也已经更新到了第五代。
总结
与新能源、金融相比,快递或许不是当下最性感的行业,但它的重要性却无人否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与快递相关的内容,包括“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等。从2014年至今,“快递”已经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打破价格战怪圈,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是快递企业当下共同面对的命题。从粗放式发展跨越至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变需要快递企业和广大快递员共同努力。
京东快递这一样本证明,快递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并不需要牺牲一线员工劳动权益,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单量。只有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完善的员工福利保障,切实提升从业者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消费者体验,进而提高整个快递行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