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化转型工作室
数字化转型工作室主要关注如下内容:咨询(数字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等);行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等);技术(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安全等)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化转型工作室

合肥市: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数字化转型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24-04-20 06:48

正文


合肥市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从人防向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四大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科技赋能、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探索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四大转变”,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


一、主要做法

2013年,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合肥院,打造全国首个公共安全领域产学研用基地。2015年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探索出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一)以场景应用为依托,织密立体监测“网络”。 “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一是拓展应用场景,将城市作为系统应用的“实验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一期5座桥梁、27公里管线扩展到二期51座桥梁、2100多公里管线,再到完成燃气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和四县一市城市生命线建设,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覆盖137座桥梁、7316公里管线。二是强化系统集成,把城市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大系统通盘考虑、系统设计,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安全管理集成到一个平台、一张网络、一套指挥体系中,初步实现“三全”“四精”(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生命线,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风险隐患),有力发挥了生命线系统“前沿哨兵”作用,风险监测能力实现 “一降一升”(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二)以智慧防控为导向,打造安全运行“中枢”。 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等难题,2017年,合肥市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作为市级机构纳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形成市政府领导、安委办牵头、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运行机制。监测中心主要有三项职能:一是监测值守,建立7×24小时值守制度,根据监测系统自动报警提醒,值守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利用专业研判模型,确定风险位置和周边影响情况。二是分析研判,结合危险源、防护目标、人口交通等数据,对报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预警分级,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推送风险警情和安全隐患分析报告,定期提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分析月报、季报和年报。三是辅助决策,及时为现场风险处置提供泄漏点位溯源、抢险开挖等技术支持,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趋势预判。

(三)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构建科技治安“路径”。 合肥市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提供强劲创新动力。一是人才队伍方面,以清华大学一流高校、公共安全一流学科、范维澄院士领衔的一流团队为基础,集聚一支国家顶级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清华合肥院及孵化企业研发人员达到700余人、占全部人员比重超过50%,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60余人。二是平台建设方面,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巨灾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公共安全智能感知与应急装备创新中心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正积极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关键技术方面,系统性突破“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预警协同联动”等关键技术,申请专利和软著权300多项,研发自主可控的燃气激光探测器,打破国外垄断,良品率从30%提升至90%,成本降低60%;自主研发供水管网检测智能球,实现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达到1米;建成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远程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服务面积超10亿平方米。四是标准规范方面,建立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标准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监测通用技术规范》通过国家标准立项评审,编制发布《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等2项省地方标准。

(四)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核心,担当城市安全“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合肥市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成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合肥模式”获国务院安委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推广。为更好担当国家使命,让城市生命线加快在全国推广应用,合肥市超前谋划,率先将城市安全产业作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成立由市长领衔的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印发《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城市生命线全国拓展提供指引。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城市生命线产业基金,构建“基金+产业”城市生命线推进模式。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数据云平台、监测服务、生态培育等核心业务,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及家庭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组团输出城市生命线技术、产品、方案和服务,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产业化之路。目前,北京、深圳等19个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上线运行,上海、长春等21个城市项目落地实施。


二、取得成效

(一)抓实“一图览”,实现风险可视化。 通过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平台,自动汇聚前端感知信息,以“一张图”形式立体呈现各类管网,异常情况动态显示、实时更新,做到一目了然、一键推送,实现数据可取、可控、可用、可靠。系统运行以来,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险情333起,沼气浓度超标5671起,供水管网泄漏109起,热力管网疏水阀运行异常95处。

(二)抓实“一网控”,实现监测智能化。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管理网络,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目前,工程已建立50多个智能化预警模型,涵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领域可视化平台,立体呈现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一张网”,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

)抓实“一体防”,实现处置联动化。 通过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加推到行业主管部门和运管企业,第一时间由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抓好风险处置,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新型应急处置机制,有效保障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时效性和处置规范性。

(四)抓实“一表清”,实现保障科学化。 围绕城市生命线建立地下综合管线地理信息系统,为轨道交通、旧城区改造、水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累计提供24.4万千米管线信息和分布态势,节约探测费6亿元,有效避免重复开挖和施工风险,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