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助力碳中和,各国争相布局
据IEA,2021年全球氢能需求超过9400万吨,主要用于炼油与工业等传统需求,新兴应用领域需求贡献较小。分区域来看,中国2021年氢能消费量2800万吨,约占全球30%,是全球最大的氢气消费国。据IEA,考虑各国政府针对具体行业规划场景下,预计全球2030年氢气需求将提升至1.15亿吨,大部分需求增量来自于传统应用。目前化石能源制氢仍是氢气主要来源方式,但在此场景下将无法满足各国达到承诺的碳减排目标,因此绿色制氢方式应运而生。据IEA,电解水制氢和搭配CCUS的化石能源制氢未来有望迎来增长,其中欧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将贡献大部分电解水制氢的增量,而欧洲、美国、加拿大将贡献大部分搭配CCUS的化石能源制氢增量。
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制定碳中和目标,而绿色氢能则是完成能源碳中和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全球对绿氢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的氢能发展战略也陆续被制定,中国于2022年规划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20万吨/年,据ACMI,2030年中国绿氢产量将达到500-1000万吨。据美国能源署,美国规划至2030/40/50年绿氢年产量分别达到1000/2000/5000万吨;据RepowerEU,欧盟规划至2030年本土绿氢产量目标达1000万吨,同时目标进口可再生氢气1000万吨;此外,日本和韩国也规划2030年绿氢产能分别为300/100万吨/年。随着各国绿氢规划项目的逐渐投产,绿氢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加。
中东和北非的光照资源优质、绿氢成本较低,是绿氢项目较为理想的发展区域。据IEA和Leader Associates,截至2023年10月,中东和北非(MENA)已有90个低碳氢项目,去年同期则为59个,新增的31个项目中,埃及有11个,阿曼有8个。分阶段来看,51个项目处于早期概念阶段,23个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已运营的项目有6个,22年正在建设的项目在23年也已经完成施工。分产出物来看,氢作为产出物的项目占51%,氨占比41%,其他占比8%。
氢气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伴随渗透率提高绿氢未来空间广阔
氢气下游大部分应用于化工生产,以炼化、合成氨以及甲醇为主。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点,下游应用可以渗透到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据IEA,2022年全球氢需求9500万吨,炼化/合成氨/甲醇/ DRI分别占比43.2%/33.5%/16.7%/5.6%。国内氢气消费结构与全球有所不同,2021年我国氢气下游结构中合成氨/甲醇/炼厂用氢/焦炭和兰炭尾气综合利用分别占比32%/29%/12%/11%,合成氨及甲醇为我国主要氢气下游。
绿氢在炼化、合成氨制备以及甲醇制备方面都有应用场景。传统炼化的氢来源以重整装置以及化石燃料制氢为主,用于加氢裂化、除硫除氮等,利用绿电电解水制氢,用绿氢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炼厂化石燃料制备的灰氢,降低炼化企业综合能耗中燃料占比;制备合成氨方面,使用绿氢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氨可作为载氢体;制备甲醇方面,若煤制甲醇的氢都来自绿氢,亦可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下游合成氨、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原料,应用领域广泛。合成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品,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复合肥等,据百川盈孚,2023年合成氨下游应用中尿素/硝酸和硝铵/磷酸铵/联碱分别占59%/9%/7%/6%。甲醇作为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烯烃、农药、甲醛等,据百川盈孚,2023年甲醇下游应用中烯烃/甲醛/甲醇汽油/MTBE分别占59%/13%/9%/8%。
氢气下游炼化、合成氨以及甲醇市场空间广阔,且仍在保持一定增长。据OPEC,2022年全球/中国炼油厂日均产能分别为10177/1718万桶;据BP,2022年全球/中国炼油厂日均加工量分别为8194/1389万桶。据彭博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2022年世界/中国合成氨产能分别为239/68百万吨;据Wind,2022年世界/中国合成氨产量分别为183/53百万吨。据彭博及百川盈孚,2021年全球/中国甲醇产能分别为174/99百万吨;据彭博,2021年全球/中国甲醇产量分别为115/70百万吨,2018-2021CAGR分别为7.4%/11.5%。
对于当前各化工下游对氢气的需求量的测算,我们做出如下假设:1)选用2022年炼化及合成氨产量以及2021年甲醇产量;2)所用氢气单耗分别为0.011/0.176/0.125kg/kg。我们估算2022年全球炼化、合成氨和甲醇所用氢气的规模为4405/3214/1442万吨,中国炼化、合成氨和甲醇所用氢气的远期规模为747/936/872万吨。据IEA,2022年全球氢市场需求9500万吨主要由化工相关领域贡献,包括炼化4100万吨,合成氨3180万吨,合成甲醇1590万吨。
对于绿氢的远期规模,参考华泰研究于 24 年 3月17日发布的研报《能源转型系列报告:氢能的2.0时代到来》中的渗透率假设,我们做出如下假设:1)2025/2030/2035年全球及中国炼化中绿氢渗透率分别为2%/6%/16%,合成氨中绿氢渗透率分别为5%/10%/39%,甲醇中绿氢渗透率分别为0%/1%/4%;2)参考2022年我们测算出的全球及中国炼化、合成氨和甲醇所需氢气规模。我们估算2025/2030/2035年全球炼化中绿氢规模分别为88/264/705万吨,合成氨中绿氢规模分别为161/321/1253万吨,甲醇中绿氢规模分别为0/14/58万吨。我们预计2025/2030/2035年中国炼化中绿氢规模分别为15/45/120万吨,合成氨中绿氢规模分别为47/94/365万吨,甲醇中绿氢规模分别为0/9/35万吨。
绿氢应用存在一定瓶颈,未来仍需逐渐攻克
目前大部分绿氢项目仍处于示范阶段,推动规模化应用需解决政策端、成本端、技术设备端等关键问题。政策端来看,我国仍缺乏针对电、氢两种能源系统协同利用的科学规划与协调统筹,相关政策体系与标准体系仍不健全。成本端来看,绿氢相较于化石燃料制氢的经济竞争力较低,且其作为调节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技术设备端来看,绿氢相关核心技术、设备系统等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设备所用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可再生制氢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上述问题未来有望被逐渐优化。据国际氢能委员会,2030年绿氢成本有望较2020年下降超过60%,主要源于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下降、电解槽投资成本下行以及电解槽效率的提高。
度电成本为影响绿氢成本的最大因素,对于碱性电解水制氢成本,我们做出如下假设:1)对于制氢规模为1000m3/h的装置,每年工作2000小时;2)设备投资为1000万元,土建、安装调试以及其他费用为300万元,折旧年限(直线折旧法,无残值)为10年;3)光伏供电氢气生产用电为5 kWh·m-3;4)维护费用包括人员工资为60万元;5)水费为4元/吨。我们计算出每年折旧费用为0.65元/m3,每年运维费用为0.30元/m3。当电价分别为0.5/0.25/0.1元/kWh时,对应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分别为38.4/24.5/16.2元/kg。据BNEF,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风电成本进一步下降的度电成本分别为0.21/0.29/0.55/0.10元/kWh,未来新能源发电有望改善电解水制氢的成本问题。
此外,绿氢的稳定性问题未来仍有待解决。一方面是稳定性不足带来的成本更高,下游化工装置的设计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装置总成本以及能耗较高。据《资源禀赋差异地区绿氢替代灰氢潜力分析》,山西省相较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出力变异系数较大,为了保障制氢需求需要配套更大容量的电解槽,使得设备装机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绿氢生产的波动性与下游化工合成连续生产之间的矛盾,合成氨、甲醇等化工品都是连续生产工艺,对氢气输入流量的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目前靠加储氢罐缓冲解决,因而需考虑到储氢等成本,未来在规模持续扩大后仍需考虑连续性问题。化工企业在选择绿氢时除了要考虑电解水制氢成本降低到较低水平,还需考虑波动性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对稳定产出的影响。
国内绿氢布局持续扩大,头部企业带头推进
自2023年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投运以来,国内绿氢项目陆续或将要投建的节奏加快。根据各地政府官网和环评报告书等,据不完全统计,2023/2024/2025/2026年及之后的我国规划建设绿氢产能分别为4/19/6/14万吨,绿氨产能分别为0/104/51/275万吨,绿色甲醇产能分别为20/125/190/582万吨,绿氢相关项目(含绿氨、绿色甲醇等)合计投资额分别为48/1235/704/3794亿元。国内以中国石化、宝丰能源等企业为代表的项目正陆续投资建设,未来产能仍将持续扩大。
风险提示
产业政策不及预期:
若全球各国对氢能支持政策不及预期,如欧盟碳排放相关贸易政策、清洁燃料导入相关政策、欧美绿氢补贴相关政策、中东绿氢项目支持政策、中国氢能产业政策等,则可能影响绿氢各项目投产进度以及发展预期。
绿氢成本下降不及预期:
成本高是制约绿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氢能产业链主要环节降本不及预期,如电力成本、设备成本、储运成本等,则可能导致绿氢较传统燃料经济性削弱,导入预期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