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未来简史》精彩还是名不副实?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3-29 08:45

正文

两星期过去,在快节奏的信息洪流里,书评君发布的第一期“阅读评审团”栏目招募——关于《未来简史》,大概很快就被忘记了吧?


但被选入评审团的几位朋友,都认真读书,并按时发回了他们的书评。他们都对这本书有高度的兴趣,但背景、喜好各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读完全书的他们,觉得《未来简史》怎么样?作为普通读者,他们的书评足够优质、有说服力吗?


然后,我们还将发布第二期“阅读评审团”的邀请函,这次被评审的是最近颇受关注的新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第 1 期书目

《未来简史》


《未来简史》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评审员01号:大殳

(痴迷古琴昆曲的生命科学研究者,

整天胡思乱想的二次元死宅 )


“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一丝想笑”


“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一丝想笑。”这大概就是我读完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从这本书名开始,我就仿佛看到了亲戚朋友圈里最常见的标题“震惊!在未来,人类竟然会这样……”而通读下来本书的内容,也没有超越这样的画风。


1. 并不那么震惊的观点


本书虽然充满了西方哲学家喜欢的宏大叙事,无数的例证、类比和演绎,然而对于科幻爱好者来说,其中的各种关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人类改造的想象应该并不陌生;而本书最重磅的观点“人类本身并不存在自由意志而是被数据支配”,看似“震惊”实则在生物学及统计学中已是主流论调。因此此书并没有为我带来“something new”,而与那些学术著作相比,他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大量类比的例子而使得内容相对更通俗易懂,然而大量的类比则充分的暴露了作者充满局限的视角。


2. 充满局限的视角


不可否认,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对西方社会的历史、宗教、政治和经济的熟稔,然而讨论到生命演化和未来时,这种西方模式的背景实则就是一种局限。我相信作为文化背景不同且并未经过过多宗教浸润的中国读者更容易从他西方化的例证和推理中看出端倪和破绽。赫拉利的例证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尚且不完全适当,更不用说放在全人类甚至全生命的角度了。


此外,这本书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基于“人类已经是万物之神”这个预设的,并且奉为圭臬,因此想当然的自大,以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宗教、政治、经济问题是可以推广到整个自然界的命题。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者,我深知人类其实从未超越自然法则之外,人类只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规则和规律其实只是人类内部的一种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


因此,妄图以人类的视角、人类的思维来推断超越人类社会的自然演化,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自然并不会因为ISIS“圣战”、特朗普上任或者金融危机而真的引发海平面上升、地震海啸。也许是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让许多和作者一样的现代科学的崇拜者产生了这样的幻觉:“科学技术将引领我们超越自然法则,成为神。”


3.  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与缺乏了解


本书中大量引入生物技术、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术语,营造了一种很强的“科技感”,然而,在通篇大段大段深入讨论政治、经济和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例子之外,我并未看到任何一个具体而深入的讨论科学技术的例子,蜻蜓点水的带过恰恰体现了作者对科学技术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所做的对于未来的预测恐怕就是空中楼阁了。

 

最后,我还是很欣赏作者的“我所说的只是我认为的一种可能性”的态度,而书腰上赫然写着“打开人类认知未来之窗”的说法就实在言过其实了,相信也违背了作者写作的初衷。我想说:真正的生命演化从来都不是一种生物单方面的,更不是被“设计”出来,而是与所处环境协同演化而来的,人类需要更客观的站在更高的眼界上理解我们是谁,而这才是千万科学家正在做的事。永远站在人类的立场里,用人类习以为常的东西作为准绳去看待这个世界,那就是夏虫不可语冰了。当某种生物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足以撼动自然法则的时候,自然只是“呵呵”地看着它们作死,可能还会宠溺地说一句——“看把你能的”。


《未来简史》评分4分 (满分10分)




评审员02号:谢璇

(自由撰稿人,探索多元世界的平衡之美 )


作者意在提出一种温和的警告


每提到未来的人类,总想起电影里的画面:普通人被注射某种神奇药水后变成了超能力者,解救众生、遨游天地间。带着这么一种经验,我翻开了这本《未来简史》。与其说这是本预测书,不如说是对“预测”本身进行预测的书。素材来源依然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本身。结合数据和故事的论述也颇有煽动力,有些观点还时不时让人心里咯噔一跳。


作者开篇就带我们回到人类之初,从人和动物的差异谈到人文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乃至数据化的未来。而这一切发展的根源在于,逐渐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当下,长生不老、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将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


回应作者在扉页上留下的小心机,作为中国读者,这样的说法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游记》和老祖宗的炼丹术。既然目标本身并不新鲜,那么它在当前的特殊性就更多地体现在了新的实现方式上。传统观念或许会认为,发明创造是人类为自身困境寻找到的解决出路,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欲望(或愿望)的体现。在阐释人文主义的崩塌的基础上,作者引入数据主义的观点:这个时代怎么实现终极目标?来一份彻底没有了欲望和经验的人怎么样?


大数据虎视眈眈的当下,算法统治论既新奇,又并不那么让人惊喜。虽然我会期待人工智能解决许多生存问题,但真的让自己成为一块冷冰冰的芯片,听起来却不那么舒服——至少毫无美感可言。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电影里的解决方式:无所不能的科技最终回归了灵性根源,超能力者通过向内探索的心灵力量克服障碍、治愈自己、解救众生。


好在作者的立场并不在于“预测”,更像是一种温和的警告:人类不能盲目自大、迷信权威(包括人类自己);充分认识自身局限,但也要对未来保持想象。这样看来,新时代的“炼丹术”更接近于一种自省意识:数据或许能够战胜人,但战胜人性?呵呵,不好说。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能够带你脱离琐碎繁复的日常生活,思考一些有关人类生存和未来的有趣问题。作为床头书,睡前读一读,估计会梦见一些很神奇的东西吧?


《未来简史》评分7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3号:ningxin

(哲学专业学生 )


从根本上震荡人们的思考方式


这本书不是预言,而是预测,它让人们以更宽阔的视野思考人类未来。


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完美配合,催生出以数据为基础的全球联动和信息流通,最终实现万物互联,消解个体的意义——这是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数据主义未来的基本框架。之后是人类在满怀着对健康、幸福和力量的向往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甚至是自己的瓦解;也就是人类为了人文主义的梦想自然地走向数据主义,最后完全抛弃人文主义,沦为数据化的模糊的人。


数据主义的立足点是知识,是人类在科学领域爆炸式的求知欲,想要将宏观宇宙和微观个人所有的秘密抽筋剥骨、精准剖析,所谓“去昧”。当本书把这一过程推演到极致时,恰恰是从根本上震荡人们的思考方式。科技飞跃和知识爆炸会将人类带往何方?我们所致力的进步是不是在敲响人类作为有机生命体的集体丧钟?


本书给我的一个思考点就是人类意识,这是作者没有办法堵住的一个缺口,虽然作者试图从算法的角度解构每一个生化反应,各种文化现象,甚至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非常复杂,不能够简单还原为算法。那么,人类的意识就是一缕曙光,由意识到情感到价值,当人类开始深刻反思人之为人的意义,人类文明存在的形态,或许这是预测未来的另一个道路。当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不是单纯判断孰优孰劣,而是怀有处在人类发展分叉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人类的未来,与我们有关。


《未来简史》评分8分



评审员04号:vikp城南

(90后帝都媒体人,在泥泞中寻找阳光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老生常谈的命题、一笔而过的论述、分散游离的结构,让这本书从神坛跌落。

 

恢弘巨著《人类简史》的横空出世,捧红了尤瓦尔·赫拉利。声名鹊起的以色列人,用了两年的时间,又打造了引人注目的《未来简史》。在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之下,这本《未来简史》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然而,翻看全书之后,脑海里却只有一句俗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 老生常谈的命题


《未来简史》中提及的命题有很多,比如,群体性想象使人类获得大规模协作的能力,大规模协作的能力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这种“想象的共同体”理论,非但不是作者原创的理论,而且在《人类简史》中也有过论述。


另一个重要命题关于宗教,远古时代的宗教是“泛灵论”,到了农业革命,“神”开始主宰一切,工业革命之后,神也被逐出神殿。这一系列关于宗教的命题,同样在《金枝》之类的人类学著作中,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和详实的素材,而且也在《人类简史》中被作者使用过。因此一本恢弘的《未来简史》,其实不过是一边吃着老本,一边将前人的成果拼凑在一起。


2. 一笔而过的论述


在涉及新兴技术的领域时,作者的论述语焉不详,除了巡航在身体里的纳米机器人,进展缓慢的脑科学,几乎看不到其他生物技术的身影。当然,这些具体的技术可能并非作者所长,但就算是更高位阶的意识形态,作者似乎同样没打算深入论述。


虽然花费了一定的篇幅,回顾了人文主义诞生的历史和使命,对于其替代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却语焉不详。有人辩护说,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都是未来的趋势,作者不可能做全面的论述,但在一本名叫《未来简史》的书里,对未来的意识形态一笔带过,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3. 分散游离的结构


《未来简史》的开篇,确实让人震撼。作者用详实的论据,证明人类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解决了困扰自身的三大议题——饥饿、疾病和战争。随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恢宏的画卷——既然解决了几千年的难题,那么新时代的人类,将面对全新的议题——永生、幸福、升级为神。


就在这幅恢弘的画卷徐徐展开之后,我们来没来得及一窥全貌,作者就笔锋一转,认为这三大议题并非预言,只是一种可能性。随后画卷被迅速收起,作者带领我们回归历史,开始再一次遍历作者最拿手的领域。并非说历史不重要,但是在一本叫做《未来简史》的书里,花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谈及历史,实在不是一种高明的手段。


4. 零星的闪光点


作为世界级的畅销书,《未来简史》当然不会一无是处。不管是开篇作者提出的人类三大议题,还是提出智能与意识的分离,都展现出作者天纵奇才的功力。


同时,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克制与理性,也颇值得赞赏。当人工智能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时,对其的讨论,永远摇摆在热情歌颂和担惊受怕的两个极端,但在《未来简史》里,即使因为人工智能的进展,大多数人已经沦为完全没有价值的人类,作者也没有透露出绝望的歇斯底里,而仍然能对技术抱有冷静客观的眼光。


总而言之,《未来简史》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因为《人类简史》的巨大成功,对赫拉利自然要抱有更高的要求。从这个层面来说,《未来简史》缺少的,或许是沉下心来精雕细琢的那份淡泊宁静吧。



评审员05号:迪迪仔

(学应急的企业风控人员/活在和平镜像中的女文青 )


在重复生活中,被放大的未来恐惧


人类对于未来的恐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和对科技发展的恐惧划上了约等号。各种阐述未来的书和电影中总免不了浓墨重彩地描写科学毁灭世界的种种情节,提醒着人们千万别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


回顾人类的历史,仿佛一直是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推演说,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后,新议题将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而这些新议题的背后,是我们不断被数据化、智能化了的生活和选择,人文主义的崩塌和灭亡。“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就是进行数据处理。”这样一想,不免让人恐惧。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存在的机械和无意义。


假如一切都有迹可循,预先计算出最佳路线,是不是就可以到达最好的未来,掌控自己的人生呢?尤瓦尔.赫拉利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安慰我们说,“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只要大声把这件事说出来,就会开始考虑其他的替代方案。”


全书逻辑脉路清晰,给人“当头一棒”后还不忘给个“甜枣”,再在结尾处布置个“家庭作业”让读者接着思考。虽然观点并不如期待中的那样新颖,早期赛博朋克动漫中屡屡出现类似话题:“生命就像诞生在信息洪流中的一个节点,DNA对于生命而言,就像是人类的记忆系统一样,独一无二的记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人”(1995),但无疑《未来简史》用它的信服力,用清晰的逻辑,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将那样一幅未来的图纸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未来简史》评分8分


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未来简史》的得分为——6.75分(满分10分)。但具体到评价,确实是各有各的思路。你们还满意吗?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如果你也跃跃欲试,那就往下看啦,新的一期又开始招募了!也许,下一位评审员、下一位书评人,就是你哦。



下期书目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作者:白先勇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7年2月


关于《红楼梦》,书评君当然不需要多说。这本最近颇为热门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是由白先勇在台湾大学所讲授的《红楼梦》导读通识课课堂讲义编纂而成。


如何“细说”?白先勇把《红楼梦》这部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神话构架、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更从一本伟大的小说延展开去,漫谈文学、美学、哲学、昆曲的枝枝蔓蔓。


几百年来,对《红楼梦》的解读不可谓不多,白先勇的解读有何新意?有何亮点?——这正是书评君邀请你们一起来读的原因,独立有价值的见解有赖于个人的真实阅读体验与思考。



 如何参与?


我们希望你:


| 是一位认真的阅读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期待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与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领一种主张。

 

时间观念强,能够遵循我们的约定。


你只需要:


| 点击“阅读原文”,在表单中告诉我们你为什么想要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或者你对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有怎样的探究和思考。


等待我们的回复。我们会在当天选取5位评审员,然后确认地址与联系方式,尽快将书寄出。(请注意:要填好微信号或手机号,以确保书评君能联系到你!)

 

在12天内(4月10日之前)将书读完,发回500字-800字的评论或读后感。



如果你被选中为当期阅读评审员,我们还将邀你加入“阅读评审团”微信群,让你遇到更多热爱阅读、认真思考的同路人。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一本免费寄送的书(虽然《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的定价是168),换来这么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赠阅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所期待的,是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平台;是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励和督促之下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是为了通过认真的讨论,让“热点”的潮水中多一些独立的、真诚的声音;甚至,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书评作者,让我们以这种方式相遇,然后看到你从此不断成长。


你,来吗?记得是“阅读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