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佳慧
和儿子同学的妈妈们聚餐,其中一位妈妈提出一个问题,征求我们大家的意见:
“到底要如何控制孩子不断地想打电动玩具以及使用网络呢?”
这似乎真是每个现代家长都头痛的问题。禁止的话,担心孩子与同学们失去共同话题,不禁止吧,孩子又在电子产品或游戏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不再像过去单纯的年代,信息的来源只有书籍和教科书,目前网络游戏、电子书、电视节目……都不断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更准确和快速地为我们传达着又多、又繁杂的讯息。
在这电子产品发达的时代,很多家长一开始是为了方便,干脆塞个iPad给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瞬间安静,走入那个声光所构建起来的世界中。
凡事一体皆有两面,其实玩电玩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无可避免,是这个时代孩子同侪们之间的沟通语言之一,也无须全面禁止,而在千百种的电玩中,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东西?怎么控制玩的量与时间?既然电玩少不了、又不愿意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分寸要怎么拿捏?这的确是现代家长们的一大课题。
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家真的不大。
当然,很多人问我,小K玩电子游戏吗?小K为什么不会沉迷打电动玩具?
这让我想起儿子小K的童年时光,对他的自制能力训练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这包含了环境和我的态度。
在我眼中,小K并不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所以过多的强迫,只会得到反效果。只能说,很幸运的是,小K童年的成长奠定期是在欧洲,给了他一个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让小K可以在这电子产品充斥的世界里,没有过度沉迷。
在德国长大的孩子,幼儿时期并没有过多的学习,也不需要上什么潜能开发的课程,更没父母逼着孩子勤练乐器,搞得孩子从小必需多才多艺,他们花很多的时间,来和孩子一起接触大自然、运动、阅读、讲故事和旅行,从中教导孩子的生活纪律和习惯。
举例来说,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餐桌上非常严格的礼仪,除了吃饭不能发出过大的咀嚼声之外,更是严禁边看电视边吃饭,就更别说滑手机了。
即使是在五六年前,小K在德国的学校里,除了计算机课之外,孩子们是没有手机、没有电动玩具的。(当然近几年的德国还是有所改变,但是孩子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程度,一般还是没有美国和亚洲来得普遍。)
下课的时间他们运动、玩桌上游戏、老师带着去森林健行(有时还在假日邀家长一起参加)、玩乐高积木、玩拼图……孩子们的嗜好,是搜集足球员的球员卡以及皮卡丘卡。这样的生活习惯和教育环境,很好地杜绝了与电子产品接触过多的机会。
欧洲教育其实不像美式教育那样“宽松” ,甚是有时候是极为严格的。
但严格不代表强迫,在某种程度上,我很佩服德国教育或者说欧洲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以及为孩子建立的习惯。德国人不用打或过度严厉的责骂言语,而是用实际行动、委婉的方式,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很多习惯。难道说,德国孩子不打电动吗?一般来说,没有美国孩子打得凶。
所以说,从小给孩子养成的习惯就极为重要,这与欧洲人安排孩子生活的习惯、从小养成孩子的自律性有很大的关系。
我相信一个孩子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多半的原因是:网络游戏外的世界,让他觉得无聊。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现代孩子生活中缺少不了的部分了,不论家长接不接受,他们终究会接触到的。 所以,应该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 既能玩网络游戏,又懂得自我约束。
而过度的干涉和责备,只会强化孩子玩游戏的欲望,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孩子需要的是:学会自我控制。
如何可以让孩子养成少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呢?
首先,
建议家长,多和孩子一起阅读,减少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关注。
其次,
父母亲更是要以身作则——不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自己最好也不要使用(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做错误示范) ,一旦有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彰显父母“特权”的心理,孩子是不会服从的。
此外,
爸爸妈妈不要一觉得孩子吵闹,就塞给他手机或iPad,多和孩子互动,是解决这个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至少是小学以前,最好都不要让孩子养成接触电子产品的习惯,这需要父母的坚持。
长大一点,就要让孩子学习自己控制玩电动的时间。因为全面禁止是最糟糕的一种方式,越禁止会越想玩。
有一次我问小K:“为什么你的同学们,玩在线游戏都不知道节制?他们难道不知道作业得先写吗?”
小K很酷地回答:“那是因为他们的妈妈都禁止他们玩游戏呀,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想一直玩、玩到爽,以免之后没得玩。”接着继续补充说:“我可以体会他们的感受,因为越不让他玩,他就更想玩! 那是你没有特别限制我太多,否则我应该也会这样……”言下之意,我没禁止太多,反而让他自制。
由此可知,到了某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自我的支配权,和一些自由运用的时间。
我发现了欧洲人的方式是对的,小时候严格地训练孩子自制,长大之后,电子游戏就不是支配他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娱乐了!
所以我常建议家长,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之前,首先要调整看待电子游戏的心态。
大多数的父母禁止孩子玩在线游戏,是认为在线游戏容易导致沉迷、无法兼顾课业等不良反应,但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却认为应该让孩子玩电子游戏,他说:“正因为我小时候经常玩电子游戏,因此而会写程序。”
儿童成长期间如果因为接触游戏而懂得如何建构、创造游戏,这是让他们能对程序产生兴趣的方式,也能从游戏中学习、成长。
其实扎克伯格说的也没错,小K是从回到亚洲才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的,也就是说在十岁以前,他并没有接触到电子游戏的机会,也没有那样的环境。但是现在他对计算机充满兴趣,而且就在上一个学期的计算机课期末作业中,设计了一个游戏,拿到了高分。
只要不沉迷,适度的游戏,其实是可以帮助头脑的发展、增强反应的速度、使人乐观快乐。
电玩其实有时候可以适度地减压。在亚洲、美国,现代孩子彼此之间的共同话题之一是游戏,如果一窍不通,其实也多多少少影响到跟同侪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时候反而成了人际关系与成长沟通的阻碍。
而孩子如果沉迷游戏的话,很容易陷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不分,西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2007年,美国一名俄亥俄州的十六岁青少年,因整天沉迷电玩游戏,父母将其电玩没收,一周后这名青少年枪击父母,母亲死亡,父亲重伤,震惊全美。
参与孩子的生活,孩子便不容易被电子产品所控制;台湾一位知名主持人曾国城,也曾经公开表示过,他对儿子的教养态度,他告诉儿子:“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
这说得真是太好了!
而首先父母亲的义务,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何谓“该做的”、何谓“想做的”。比如完成每天的功课就是“该做的”,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则是“想做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便可以帮助孩子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些,一定要从小开始坚持和帮助孩子学习培养,长大之后,孩子更可以容易并且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想做的”。有了自制的能力,电子产品就不会再是孩子学习的绊脚石了。
-end-
*作者:沈佳慧,旅居欧洲近六年,懂中、英、德、日四国语言,一边带小孩子,一边创作,曾出版《旅行,是最好的教养》《没有边界的教室》等亲子家教书。本文摘自其新书《最好的教育,是等孩子自己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