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路透社披露了一个消息,今年国内要发 3 万亿特别国债,用来支持设备更新、以旧换新以及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发展。
虽然消息未经证实,但新的一年,国家扩大财政赤字,配合发行数万亿国债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有机构甚至推测有 10 万亿以上的规模。
还记得去年发行的国债,利率在 2.5% 的并不少见,可见国家借钱的诚意满满。
但买国债可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操作不对还会亏大钱!那怎么避开国债的“坑”,并买到合适的产品?
一张国债,就相当于国家向大家借钱的欠条,上面写明了
借多少钱、利率多少,什么时候该还本付息。
不过这种欠条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储蓄国债,我们得持有到期;另一类是记账式国债,可以在交易所像股票一样被买卖,我们经常听到的特别国债也属于记账式国债。
不过要提醒下,虽然国债的安全性没得说,但操作不当也会亏钱!
比如有人买了 10 万的凭证式储蓄国债,半年内取回不仅一分钱利息没有,还要交 0.1% 的手续费,最终亏损 100 块。
当然,如果持有时间超过半年还是有利息的,但利息显然会变少。
以这张
5 年期
的储蓄国债为例,拿了 1 年出头就取回,只能按年利率 0.6% 算,
除了利息减少 1650 块,还得另交 100 块手续费。
它跟银行定存一样,只有拿着到期才有最初约定的收益,因此建议用闲钱购买并考虑好资金锁定的期限。
但很多记账式国债的期限动不动 10 年、20 年起步,一般没人有耐心持有到期,所以大家买入后基本都会择机卖出,一些亏钱离场的故事自然无法避免。
就比如 24 年 5 月在上交所上市的特别国债,上市当天它的价格就在各方的炒作下暴涨暴跌,开盘价 103.1 块,仅仅一个上午就被炒到 125 块。
如果散户在高位接盘,第二天直接浮亏 20%,就算熬到现在还是亏损近 10%。
由于交易的波动属性,记账式国债的风险等级是 R3,明显高于 R1 的储蓄国债,建议大家谨慎看待这类国债。
如果你追求稳妥,只想买点三年期五年期限的储蓄国债,那操作倒是很便捷,尤其是电子式的,打开银行 APP 搜索“储蓄国债”,找到相应产品 100 块起就能买。
但问题是这类国债供应有限,一开售通常几分钟就被抢光,拼的是运气和手速。
其实看看这几年一降再降的银行存款利率就明白,同样是
确定收益且保本的产品,很多人希望把闲钱投向国债,而不像以往那样存银行定期。
毕竟国债还更有优势一些,去年财政部发行了 9 轮 5 年期储蓄国债,
票面利率清一色地比同期 5 年期存款高
,同时具备每年付息的灵活性。
至于供不应求就更好理解,我们对比两个数据就能感受到。
目前全国的定期存款余额年增量是 10 万亿+,但
去年只发行了 3400 来亿规模的储蓄国债
,在居民存款搬家买国债的趋势下,这明显供不应求 。
挑战2:买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不占优势
记账式国债的供给倒是蛮充足,去年发行了超 100 只,募集资金 9 万多亿。
我们在银行 APP 搜索“柜台债”,交易时段内选定品种,100 块起就能买。
不过要注意,柜台债市场是有资质的一些银行各自推出的业务,同一时间同一品种,不同银行售卖的记账式国债
到期收益率是不太一样的。
这有点类似于银行的结售汇业务,不同银行对同一种货币的交易价格会自行定价。
无论深交所、上交所还是北交所都有大量的已上市记账式国债,但需要 1000 张起购,
资金门槛在 10 万以上。
如果你想在市场波动中买卖 R3 风险等级的记账式国债,又能投入较多的资金量,可以考虑在券商平台参与交易。
如果资金量有限或只想小试牛刀,也可以在银行 APP 的柜台债市场先体验下。
不过我们前面提过,记账式国债有一定波动,因此它对于大多数追求稳健理财的人来说并不是优选。
毕竟,银行、外资、证券公司等机构才是买卖记账式国债的主力军,其中
商业银行是绝对主力,配置了市场上约七成的规模。
我们个人参与其中,相当于跟银行这些机构做买卖博弈,需要有一定的交易能力。
当然了,
如果打算买入后持有到期,这类产品倒是可以考虑的
,这样就不必理会持仓市值波动,但需要我们选择合适期限的产品,然后保持足够的耐心。
储蓄国债难抢,买卖记账式国债有波动风险,还有别的稳妥选择吗?
同样安全性很高、同样收益确定的增额寿,就是国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接下来,我们拿
最近的 5 年期电子储蓄国债
跟
优秀的增额寿
进行 PK,发现两者各有千秋。
PK 结果出炉:
① 前 5 年,国债的总价值高于增额寿,但两者差距逐年缩小
② 第 6 年起,增额寿的总价值反超国债,且优势逐年扩大
这里提醒下,我们假设上述国债到期后能买相同利率的产品,但在低利率环境的现实下,未来它的实际收益很可能低于表格的数据。
而增额寿倒没有这个问题,反而
能锁定长期利率 2%+ 到几乎终身,后面还能突破 3%。
因此如果你打算
配置储蓄国债,但觉得这类产品的 5 年期限太短,或者担心未来到期重买国债时利率太低
,这款增额寿恰好能解决这些担忧。
有些朋友就会有疑问了:
国债利率都越来越低,保险公司靠什么锁定长期复利 2% 以上?
第一
,从寿险公司的投资端看,他们手握长期资金,投资风格偏向长期配置而非短期交易,
以前配置的一些高利率国债、金融债、信用债等,现在还能持续提供较好的回报。
而且不少保险公司也会
增加对优质股票、基金、非标资产的配置
,努力增厚整体投资收益。
第二
,保险产品的收益很大程度上由
保险预定利率
决定,但这个利率的调整,有明显的
滞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