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年是市场多变的一年,而陪伴新经济的创业者们走过了十一年春秋的华兴资本仍然在动荡的市场中依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至11月12日,2015年华兴资本共完成近60起融资案例,合计金额超过80亿美金。
在近期扑朔的市场环境中,华兴凭借自身的品牌和网络优势,加上精准的业务定位和专业的服务态度,依旧帮助诸多创业企业拿到过冬的棉袄。仅2015年9-10月份我们就宣布完成了10起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超过8亿美金。
在如此多变且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把握资本市场的趋势,如何抓准行业脉搏和投资热点则显得格外重要。
在此,我们集合了华兴资本各领域的专家到【华兴观点】专栏,定期为大家分享独家干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促进创业者和投资人群体的知识共享和互动。
今天先由华兴资本资本市场部副总裁白洋与您分享他对宏观资本市场的观察,各领域行业观点将在下周陆续奉上,敬请期待。
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未来几年经济肯定是不行的。同样不能否认的另一个客观事实,眼前绝不是资金匮乏的时期。
经济不行导致资金不会往实业里流,同时流动性不会特别的收紧,再加上无风险利率的降低,带来了投资市场尤其是TMT投资的火爆。
在信心膨胀的上半年,表现出来的版本就是一二级市场同时的大牛市。
这是一场没有下雪的“寒冬”,投资人并非没钱,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大面积出现现金流问题,而是投资者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对未来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并开始重新审视此前各种火热的商业模式。
TMT的火爆在一二级市场有共同的创新的根基,但仍有本质的不同。
一级市场不可能寄托于博弈带来价值,任何PE/VC都不可能脱离经济基本面在后工业化时代投资前一个时代的工业企业,新经济就成了几乎唯一的可选标的。
但二级市场更大的出发点在于,大家看到政府希望维持资本市场的繁荣的底牌。二级市场的行情是脱离经济的(注意,是脱离,而不是穿越!),是寄托新经济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地方债置换等转型希望的。但行情一旦结束,由于反身性的原因,新经济结构升级反而也会受到拖累。
时至今日,经济、流动性的基本面并无本质的变化,然而一场股灾改变了市场的心态。股灾对市场的直接影响无外乎部分财富的消失,股市本身也可以很快修复到正常状态,但暴露出的问题,却可能造成对经济转型和债务的长期影响。
当人人都具备了烧钱的技能后,市场靠竞争已无法出清,于是连巨头都选择了合并;当人人都能靠补贴做高GMV,GMV就不再是一个单独可被接受的估值指标,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运营壁垒就更会被器重;当人人都想用互联网+从传统行业啃下一块肉来,就需要关注是否在取代传统渠道的同时,自身也化为渠道的风险,存货怎么管理、账期怎么管理、规模怎么管理,可能更需要回归到正常的商业逻辑,即如何在合适的风险下赚钱,而不是流量的逻辑。
虽然钱没少,但钱的要求高了,同时创业的公司却实实在在多了,创业公司接下来面临的环境无需赘言。
互联网巨头最期待寒冬,因为他们有足以度过寒冬的资本,也减少了创业公司成为强劲对手的可能;手握重金的大基金有自己出手的节奏,他们并不排斥寒冬的言论,同时会更加小心论证投资的标的并期待以一个更理想的价格入手;而新成长起来的人民币基金结构极为多元化,虽然我们认为他们多半是按照互联网企业的速度在互联网投资领域快速摸索学习,但对行业的理解终究是一个靠时间维度来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