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不足半岁,这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所做的判断。该书入围2016年度新京报十大好书,曾被“罗辑思维”重点推荐。
刚看到这一结论有点不敢相信,记得上大一时做心理年龄测试,得到的结果是42,之后每年增长1岁。其他同学的测试,印象中也没有小于十五岁的。那武志红的判断靠谱吗?
一、九成以上的国人都是“巨婴”?
《巨婴国》的腰封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
武志红的这一判断,据说是道出了国内精神分析学界的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还停留在口欲期,都无法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做精神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1岁前)、肛欲期(1—3岁)、俄狄浦斯期(3—5岁,也叫性蕾期)、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其中,口欲期阶段,嘴部是快感中心。
说国人停留于口欲期,最主要的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发达,几乎人人都是吃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洞里爬的,要么作为食物,要么作为药物,都可以填到中国人的胃里。最主要的表现,是生活不能自理,必须和妈妈呆在一起,不管什么东西、什么事情,都要经过嘴来体验或者判断。一件东西好不好的关键,在于好不好吃。
精神分析学界的这一判断,并不是歧视中国人。在他们眼里,所有人、所有民族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之前,刚到俄狄浦斯期,还没有进入或摆脱恋父或恋母情结。
日本、德国较之中国稍微成熟一些,进入了肛欲期,这一阶段的表现是控制和强迫,追求清洁和秩序;英国、美国更进一步,进入到了俄期,因为这是三个人的阶段,所以他们更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而印度人,在武志红看来,简直还没投胎转世,处在中阴身的状态。
和这些精神分析师不同,武志红觉得中国人集体心理年龄还不到6个月,处于母婴共同体的共生期。如果成年人还在这个阶段,那就是“病态共生”的“巨婴”了。
6个月前的婴儿,有三个主要的心理特征:一是共生,婴儿在这个阶段,和妈妈是不分彼此的,和宇宙是不分彼此的;二是全能自恋,我是无所不能的神,整个世界都要围着我打转,,一旦没被照顾好,就会生出无助和暴怒,我就要变成魔鬼,毁掉这一切;三是偏执分裂,好坏不能共存,我是好的,你是坏的,如果发生失控或感觉失意,那肯定是“我”之外的力量控制的。
还好,婴儿没有什么破坏力,只能哭喊,巨婴就不同了,他们是有毁坏这个世界或他人生活的能力的,比如——
我们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怎么能有城中村这样脏乱差的地方,全给我拆了;灯都绿了前边这车还不走,真想开个坦克碾过去;放柜子里一百块不见了,肯定是被那个龟孙儿子拿去上网了,还敢不承认?
二、孝道文化催生出了“大母神”
“巨婴心理”可以解释中国的很多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但这条龙,其实是自我中心、全能自恋的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多人会做皇帝梦、公主梦,就是想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想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皇帝只有一个,其他人只能“潜龙在渊”,等天下大变时再一飞冲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影视作品中,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那集最受欢迎,也是因为观众内心想要的是无拘无束、为所欲为的感觉。这和很多孩子玩积木一样,最快乐的是将积木毁掉的那一瞬间。
如果不加约束,这种集体心理会导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对此,法家的药方是编户齐民,强国弱民,儒家的药方是三纲五常,修身齐家,佛家的药方是果报轮回,行善积德。
其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强调忠孝治国,孝行天下。因为父亲心系天下,要养家糊口,相夫教子的责任往往由母亲承担。所以虽然古代中国是父权社会,但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是发挥着核心作用,加上母凭子贵,母亲也更希望孩子能给自己长脸。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广为流传,《二十四孝》中,绝大多数都是孝敬母亲的故事。
不少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全寄托到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但前提是,一切都要听父母的,母亲的权威尤其不容挑战。这些对孩子绝对控制的母亲,被武志红称为“大母神”。她们对孩子的最低要求是听话,对孩子的最高期待是懂事,孩子是否开心,她们不会问津。你成功了,是因为母亲生得好、养得好,失败了,是因为你不听妈妈的话,自己瞎折腾。
数以亿计的“大母神”,教化出无数的乖乖女和妈宝男。他们一方面缺乏母爱,一方面又离不开母亲。
两性关系中,他们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恋爱时找一位“理想的妈妈”,“任我虐你千百遍,你仍待我如初恋”,对方要以无底线的接纳和包容,填补自己年幼时缺爱的空档,所以小萝莉会爱上“大灰狼”;结婚时找一位“现实的妈妈”,安全至上,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所以男人会管妻子叫“新娘”。
社会关系中,他们的情感和活力会被抑制,因为他们内心中总会听到一种声音,是“不许”或“不行”。他们有两大特征,一是听话,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工作后听领导的,结婚后听伴侣的,二是付出,很多时候不求回报,但对对方却有所期待,一旦对方没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他们就会心生怨恨,“我对你都这么好了,你为什么还这么对我?”
武志红将这些人称为“中国式好人”——这种好,是单向度的好,是无底线的好,是无温度的好,是无趣味的好,也是无思考的好。他们觉得,自己“好”了,这个世界就该对自己“好”,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时他们的怨气就会积蓄,压抑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情绪会像火山一样爆发,毁掉身边的一切。“好人”的表象之下,往往着一个魔鬼。人越“好”,怨气就越大。
在武志红看来,“中国式好人”,其实是能量“向内坍塌的自我”。看似“好人”,实为“死人”,或说是“没有主心骨、脊椎骨的人”。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心理学上的“我”,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靠本能和潜意识驱动,“自我”是对所扮演社会角色进行的自我评价,“超我”则是受社会道德约束的理想部分。
多数中国人,由于受“巨婴心理”的影响和“大母神”的教化,会形成“全能自恋的本我”、“向内坍塌的自我”和“绝对禁止的超我”。总之,是压抑到没有自我。
这样的人格结构,也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崔永元之所以后来能摆脱“病人”的标签,就是因为“离开央视后,想骂谁就骂谁,抑郁症就好了”;再如拖延症,其实这是一种内心的反抗,想对控制者说不但却不敢,“遇到一个什么事都会纠正的妈妈,你就很容易有拖延症”;还有“路怒症”,其实是一种“自恋性暴怒”,要求世界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
国民人格塑造了国家人格,因为“全能自恋的本我”,所以有“三个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有所谓学者建议加上“力量自信”,我的建议是加上“头条自信”,每天稳居各大网站、客户端头条),所以有关颠覆的各种“阴谋论”才层出不穷,因为“绝对禁止的超我”,所以性产业不能合法化,所以要提倡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人最核心的问题是缺爱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透视能力,走到大街上,发现每个路人内心都藏着一个嗷嗷待哺、怨气冲天的婴儿,就像电影《咒怨》中的鬼孩,会不会觉得有些恐怖?
或许这也是武志红这本《巨婴国》被批评的原因之一,把中国人写得太不堪了!没有人想承认或直面这一点。当然,这些难以成为公开批评的理由,对该书现有的批评集中于三点:
1、循环论证——因为中国人是“巨婴”,所以符合“共生期”的种种特征,而又因为中国人符合“共生期”的种种特征,所以说是“巨婴”。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循环论证,而是学术发现的一般路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基于开普勒运动三大定律发现的,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也将法拉第定律、欧姆定律等包罗其中,所以自然能推导出后者,但并不能因此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方程没有意义。
具体来说,武志红是根据中国人符合“共生期”的一些特征,判断我们是“巨婴”,有了这一判断,又进一步发现“巨婴心理”能解释中国的很多社会文化现象,这就是其价值所在。
2、无法证伪——包括现代心理学在内的科学讲究的是能被证伪,就是说根据某一定律或理论得到的一些推断有可能被实验或观测否定,这才能称为科学。但武志红的“巨婴”理论并不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不是科学,也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只是运用了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顶多可以称为民哲或民科。
我的判断是,“巨婴说”还称不上是理论,至少武志红这本书中还没有将其作为严肃的学术理论看待。“巨婴”和“大母神”更像是一个意象,或说是一个概念,就像蚁族、潜意识、潜规则、直男癌、质点、理性自利人、社会阶层等词语一样,目前来说,没办法也不需要证伪,重要的是,这些词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也有发展为学术理论的可能。
而且,武志红的观点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基于个人经验,其理论很难被证伪或重复检验,称不上是符合科学标准的心理学。不过,外界可以质疑其结论的普适性,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其价值。
3、心理主义——国民性的形成,有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会失之偏颇。
以这个标准要求,我觉得很多著作都没办法写了,因为绝大多数研究是从某一学科的视角出发,至于多学科、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只能是集众人之力。如果是把用心理学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称为“心理主义”,那这恰恰是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精神分析主张自我疗愈,作者先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把自己解剖了个遍,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式好人”的思考。
这些批评集中于“巨婴”一说上,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并不在这个概念上,而是对问题的揭示和对现实的批判上——多数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自我,也缺乏爱的习惯和能力。这和整个社会提倡集体主义和孝道文化有关,也和家庭中爱的缺失有关,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六个月前更是重点。孩子在这一时期貌似没有记忆,但这种感觉却会融入他们的潜意识,进而形成人格。
那什么是爱呢?真正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对其感受的倾听、回应、尊重和对其梦想的支持,而非自以为是的付出和控制。
有了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从心理上走出“共生期”,形成“核心自我”——“一旦核心自我形成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发你的反应,但不能再动摇你的根基”。“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的能量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自我的内核才会慢慢建立”。(武志红《巨婴国》462页)
但这样的爱,在“中国式家庭”中还很稀缺。很多大学生被骗去做传销,之前我总觉得是这些人智商不够,被洗脑了,但现在想想,还因为这些人的内心一片空白,在社会上又有些“失败”,而传销组织提供了他们家庭般的温暖和关爱,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所以很多人才欲罢不能。
如何判断自己年幼时是否缺爱呢?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一项测试,“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先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他在哪个位置?什么样子?什么深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关系?
据说,这个婴儿,就是你最深的自己。武志红在微博上做了下调查,觉得婴儿恐怖或与之关系差的占了多数,其中恐怖的占了有三分之一。阿弥陀佛!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说,“无回应之处,即是绝境”。如果内在的婴儿能被看到、被接纳、被尊重、被祝福,那就能走出“共生期”,进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有了尊重、爱和“红包”,才会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 云济寺
作者简介,韩青,公益人,评论人,主持郑州“读本书”空间。
【周末活动,来读本书】
主题: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
主讲:汪瑞(心理咨询师,个人公号:汪瑞和你学心理)
时间:2月12日(周日)14点30到17点30
地点:郑州黄河路政七街交叉口西南角省供销社家属院22号楼3单元1楼读本书空间
报名:活动免费,可在“读本书”微信公号后台留言,注明姓名+人数+联系方式
空间位置地图
往期活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