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思会读书
最给力的图书推送,让阅读更简单; 官网:www.kindlepus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对话海蓝博士: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  22 小时前  
书单来了  ·  28岁正是拼的年纪! ·  3 天前  
书单来了  ·  5本书杀死拖延症!2025年做个有魄力的人 ·  昨天  
龙岩图书馆  ·  声音志愿者招募 | ...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5 日,宜语言冲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思会读书

赠书 | 今年我读了几本书真的重要吗?

集思会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4-10 14:51

正文


豆瓣读书每年都要帮你做一个总结,一上来便要用数字击垮你,告诉你这一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你荒废了没。



一年读了多少书,数字真的重要么?


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会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有着 “多读焦虑”。 “多读焦虑”的表现为:


1. 愿意选“容易读”、“读得快”的书去读

2. 我今年读了几本书

3. 我可以向别人炫耀我读了几本书


世界让我挫败,我还舍不得离开。——《奥丽芙·基特里奇》


这样的“多读焦虑”似乎生活中极为常见,也常常被诟病,因为它与“有共鸣与否至关重要,数字没有任何意义”的观念严重不符。所以一年读了几本书,数字真的重要么?有着“韩国版罗胖”名声,著有《极致阅读手册》的高荣成也给了他的答案。


观点:拥抱“多读焦虑”


“‘应追求质,而不是量’等话语乍一看很有道理,但这种建议没有任何帮助。我反而会劝大家追求量,而不是质。就算是不理解,也尽量快速地读过去。我想对大家说,不要去刻意寻找适合自己的书,就算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很酷,也要读,要多读。”


《书籍是斧》引用段落的最后一句“有共鸣与否至关重要,数字没有任何意义。”观点我不敢苟同。不,我是觉得顺序颠倒了。“共鸣”很多,意味着深入阅读。 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书籍完完整整地反映着读者的水平。 对于1 年只读5 本书 (每天12分钟)的人来说,要求他们有许多共鸣可谓是天方夜谭。


1年读多少本书才算是“多读”?


我们要读多少本书才能成为“多读家”呢?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从一项2013年的读书情况调查来看,成人将12.5%的休息时间用来读书,每年大约可以读10本书。我认为至少可以将读书时间延长一倍,这样的话1年至少能读20本书。不过这还远远称不上是多读。


不过我们仔细想想的话,除了休息时间外,我们可供读书的碎片时间非常多。通勤时间、吃饭时间、等人的时候,以及上厕所的时候都可以有效利用起来。以《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闻名的美国小说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曾说:“我的书都是在厕所里读的。”当然,我不是在劝大家如厕时要读书,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好好利用那些未曾考虑过的额外时间的话,就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了。一天投资24分钟,1年就能读10本书,所以我们只要每天抽出1小时10分钟的碎片时间,每年就能读30本书。


如果我们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将休假的时间全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也是个好方法。


在我个人看来,多读的“马奇诺防线”是1年50本书,约1周1本。虽然我多次重申,多读这一概念没有客观的标准,但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现实中的时间表来看,不管再怎么忙碌,一周肯定能够读完一本书。并且我认为,如果每周都读书1本以上的话,就能够拥有一个熟练读书家的大脑。


如何做到多读?


1. 史诗中的解决策略——固定在读书环境中


我的点子是找个“特殊的场所”。这个场所一定不能是家。家里有电脑,而我喜欢打游戏,读着读着书肯定就会开始玩起来。图书馆则太安静了,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下了班、吃了饭、来到图书馆、流着哈喇子睡、睡了醒、醒了睡”的模样。那到底应该去哪儿呢?


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有很多普通的连锁咖啡店,尤其是男的一般不去咖啡馆这种地方。咖啡馆中大多都是一边喝咖啡一边交谈的知识分子,要么就是读书的女生。


“那里女人很多!……”


彼时我未婚,虽说对现在的妻子也就是当时的女友一片丹心,却也依然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这种女人多的地方对我是个巨大的刺激。在咖啡馆累了会睡觉吗?在女人的可视范围之内,我就有无限大的动机帅气地展开书本读书了。对,没错,我就是个俗人。正如松冈正刚所言,我为了“看上去很酷”,将咖啡馆定为了我的读书场所。


基本上店里就只有我一个男的,所以我的清醒程度也就突破了天际。我的读书量达到了经济学家的程度,基本上一天能读一本书。当然,一开始有好多次觉得书太难想要合上,也常常想要打盹,内心一隅有个声音一直在说“就读到这儿吧”,总是要被她降服,但我感觉到周围有很多女生在监督着我,所以这些困难我全都克服掉了。就在反复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养成了读书家的习惯。


2. 习惯地力量 从100本到1年300本


“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才理解了这句话。如果我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不踏实。这不是大脑的“认知”,而是真实的“感觉”。 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十分同意休谟的这句话,并有如下比喻:“理性是骑手,而情绪是大象。”骑手(理性)偶尔可以掌控大象(情绪),但大象一旦开始动,骑手也无可奈何。可见情绪的力量对行为的影响之强烈。所以说习惯是很可怕的。


当经济类图书阅读量突破 100 本后,我渐渐就能评价书籍的好坏了,并且最重要的是我的读书速度变快了许多,就好像在读书活动中使用了加速度一般。就这样 1 年过去了,我生平第一次 1 年读了 300 多本书。现在我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与从前相比能够读书的绝对时间少了很多,但依然保持着每年150 本以上的读书成绩,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活动。


3. 从“系读”开始


所谓系读,就是先确定某一领域或主题,大量系统地阅读其系谱上的书籍。 阅读数十乃至数百本特定专业或主题的书籍后,你就能成为该领域的“准专家”了。 达到该水平后,就总算能够鉴别出那些伪装成真理的虚假知识了。你就可以看出哪些畅销书是绣花枕头,哪些专栏是专家的废话,哪些热门回复愚蠢得让你难以忍受。集中系读对大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在读书的“习惯”养成之前,大家 不要去挑战超过 400 页以上的书籍。


从哪个领域开始系读比较好?


每个人生来喜欢的东西不同,而向着喜欢的东西不断探索的人,最终成了大师。问题在于,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对菜鸟读书家来说也是同理。因为如果某人已经对某一领域有很强的执念的话,那么他很可能已经越过了菜鸟读书家的阶段。他应该已经经历过找寻资料大量阅读的过程,成了大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