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大连理工大学曲振平课题组ACS ...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王春生,Nature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过年回家,最怕七大姑八大姨问话?她们为什么要“关心”你?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1-31 19:5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社会学角度下的“七大姑八大姨”现象,分析了姑姑阿姨在大家庭中的地位和面临的边界难题。文章引用了社会学者的研究,指出姑姑阿姨是一种“局内的观察者”,并阐述了其关心的边界如何拿捏。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姑姑阿姨关心的背后原因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会学视角下的七大姑八大姨现象

文章分析了七大姑八大姨在家庭聚会时的角色和行为,并指出这一现象在社会学中的研究价值。

关键观点2: 姑姑阿姨的“局内观察者”角色

文章引用了社会学者的研究,指出姑姑阿姨是“局内的观察者”,既有关心,又有一定的距离感。

关键观点3: 姑姑阿姨关心的边界问题

文章详细阐述了姑姑阿姨在关心时的边界如何拿捏,以及面临的边界难题和挑战。

关键观点4: 姑姑阿姨关心的背后原因

文章分析了姑姑阿姨关心的背后原因,包括寻找合适的角色定位、提供帮助的愿望等。

关键观点5: 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文章引用了社会学家的理论和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和讨论。


正文

大缸第1005期

文/孙宇凡

排版/董雨昕



好不容易过年回一趟家,你以为的过年是这样的



*(图源:网络)

但是,其实是这样的….


*(图源:网络)


这可能是大家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年味”了——本想开开心心过个年,没想到等来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问!也因此,亲戚们突然的“关心”,成为过年回家最大的困扰。


其实想一想,这么普遍存在的现象,肯定值得研究呀!但我们平时可能更关心一些宏大议题,对于这种普遍存大的人生困扰反而有所忽视。但是,来你不信,有篇论文就是研究七大姑八大姨,还用了著名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理论,甚至发表在顶尖社会学期刊。


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日常生活研究中心主任Vanessa May于2019年在《社会学》期刊Sociology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七大姑八大姨是一种“局内的观察者”(The Involved Observer)简单地讲,Vanessa May教授想研究:相较于“母亲”和“父亲”的身份定位,什么才是“姑姑阿姨的身份定位”(aunthood)呢?我们下面来看看到底May教授说的是什么意思吧!

* 论文截图


这个寒假,大缸学苑/宇凡老师开设的《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带你拆解优秀论文,教你使用AI快速仿写出自己的论文。针对五个训练(论文分级、拆解仿写、AI协作、底层逻辑、投稿发表),帮你打好扎实的论文核心技能。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当“好”姑姑阿姨,并不容易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七大姑八大姨为什么老是唠叨呢?老是“关心‘呢?老是”打听“呢?


父母唠叨打听,我们能理解,就像鸡娃一样:不鸡孩子,就不是”好母亲”、“好父亲”。其实,你可以同样想想——如果七大姑八大姨不唠叨、不关心、不打听,TA们就感觉自己不是“好姑姑”、“好阿姨”。


Vanessa May教授看来,你要问什么是“好母亲”、“好父亲”,好像还挺容易找到标准的:日常照顾啦、读书供养啦等等,但是"好姑姑”、“好阿姨”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标准了。


确实,想当个"好姑姑”和“好阿姨”不容易呀!问你问多了,你会嫌烦。问你问少了,又感觉不够关心你。和你爸妈提建议提多了,可能你爸妈又感觉被干涉太多了。不和你爸妈商量你的前途吧,又感觉家庭责任尽得不够。


到最后,七大姑八大姨只好说些有的没的,看似谈及要害的,显得关心,但又尽量不越界。这个边界,好难好难呀!快来体谅体谅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吧!




姑姑阿姨的关心之道:局内的观察者


曼大Vanessa May教授在文章分析素材,主要来自有一个美国论坛,叫Dear Savvy Auntie,是一个专门供姑姑阿姨吐槽的论坛。在这个论坛上,她们经常会分享自己在大家庭中的日常生活。


* Dear Savvy Auntie网站截图


May教授在这个论坛的热贴中进行筛选,通过直接的统计,她们发现姑姑阿姨其实一直面临怎么和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打交道的问题,其中甚至有158篇热帖与此有关。怎么当好一名“姑姑/阿姨”呢?这个边界要怎么拿捏呢?


第一,姑姑/阿姨是陌生人、是旁观者,但"旁观者清"呀,所以当然应该关心你。


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齐美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人之形象——陌生人:这种陌生人仿佛是潜在流浪者,来了就坐一坐,和你总有些距离感,但又会在你身边。这种含糊和距离感,特别适合描述做姑姑阿姨的体验。尤其是,陌生人的位置感,更仿佛是“近与远的结合,好像很远,又很近”。


结果,这种距离感赋予阿姨姑姑一种自信:我身在局外,能看得清你家发生的事情,能明白你的处境,能给你提一些“客观”、“鸟瞰”的建议!


因此,当阿姨给你买房、相亲、升学的建议,你觉得她们只是出于长辈、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但其实不光如此。她们可能觉得:我不是“你们小家庭的人”,但我更看得清。


*(图源:网络)


二,姑姑阿姨把自己角色定位为提供帮助的人,也认为自己是局内人。


但是,姑姑阿姨却不仅是一个客观的、中立的咨询师,也同时感觉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所以才会给你提出这些买房升学的建议。


因此,姑姑阿姨喜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提供帮助的人。一位阿姨就在上述的论坛里吐透心声:自己侄女的父母离了婚,所以每当父亲节到来时,侄女总是很难过。自己特别苦恼,想要帮助但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尤其是最近,这个侄女一直把自己锁在她的房间里,到底自己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来帮助她渡过难关?她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与义务做帮助这个侄女。因此,姑姑阿姨不仅因有距离感而“成为客观观察者”,同时也感觉自己“总要做点什么”、“帮点什么”。



姑姑/阿姨关心的边界,特别不好拿捏!


面对孩子,父母总想保持自己是“好爸爸”和“好妈妈”的状态。但是你们家里,每到聚会,其实父母都可能有一点点紧张。因为作为父母的姐妹,姑姑阿姨可能提供的一些建议,并未和你父母想的完全一样。这时候难免会有冲突。


第一,当姑姑阿姨总感觉不好拿捏,是因为需要边界协商。姑姑阿姨给你提建议的时候,既要有自主客观看法,又要尊重你爸妈,其实特别难。这个过程,也是文化社会学特别喜欢谈的“边界协商”的过程,她们需要不断要质问自己:我可以干预吗?我适合介入吗?


参与但不介入;

帮助但不干预;

观察但不揭短;

…… 

你看看,当姑姑/阿姨有多难。


而且,面对侄子外甥女,姑姑阿姨永远也面临“边界”难题。正如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会长、哈佛大学教授拉蒙特所说,不管是家庭还是阶级或团体,边界都往往是在实践中做出来,既是纳入也是排除。因此,侄子外甥女们心里都可能在想——“你又不是我父母,说这么多干嘛!”


*(图源:网络)


因此,姑姑阿姨虽然渴望多关心你,渴望被纳入为家庭的一员,但也要考虑到,如果自己关心太多、和你父母的想法太不一致,可能招来你父母甚至你本人的不满,甚至可能面临被疏远、排除的风险!


第二,姑姑阿姨面临的边界难题,其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是小家庭的兴起。


其实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时代变了。以前都是“大家庭”、“大家族”,姑姑阿姨自然是家庭的成员。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更加尊重的是一家三口、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核心家庭”或小家庭,而非“大家庭”。


布迪厄早在1996年的论文,就专门谈过现代家庭的特点:人们渴望在小家庭内部获得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希望为小家庭的外部建立固定的边界,从而保护小家庭不受干扰。因此,姑姑阿姨,作为处在大家庭之中、但又在核心家庭之外的难堪地位,自然就面临了边界挑战。


下次当七大姑八大姨再唠叨你的时候,想想她也很不容易呀!姑姑阿姨是涉身其中的观察者,多一步变干预,少一步变陌生


文献来源:

  • May, Vanessa, and Kinneret Lahad. 2019. “The Involved Observer: A Simmelian Analysis of the Boundary Work of Aunthood.” Sociology 53(1):3–18.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和审稿人一眼心动的论文?点击了解👇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从论文拆解、AI仿写到投稿发表一次通关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一年只开一班!扫码报名👇

* 从选题到成稿、发表,助你一口气通关论文写作和发表全流程。


相关推送

原生家庭伤害:我们要无条件原谅父母吗?

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家庭社会学家指出父母也会收房租、子女还想占便宜

什么是中国式好父亲?阳刚还是斯文?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1005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