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暖通空调
《暖通空调》杂志社创办的信息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我是腾腾爸  ·  大消息,来了! ·  昨天  
新加坡眼  ·  免费!LV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暖通空调

【HVAC】超高大展厅空调通风系统如何设计?

暖通空调  · 公众号  ·  · 2017-03-27 16:54

正文


1 工程概况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位于上海市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紧邻虹桥交通枢纽,由展厅、商业用房、酒店、办公用房组成,平面为四叶草形状,设计效果见图1,总建筑面积147万㎡。


图1 设计效果图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厅使用面积40万㎡,由13个大展厅、3个小展厅组成。13个大展厅中的3个为超高大展厅,清华院负责设计2个、华东院负责设计1个,每个展厅长270 m(局部稍小)、宽108 m、使用面积2.75万㎡;层高40~43 m(坡屋面),桁架下弦高度(沿长轴方向)中心35 m、两侧32 m。


2 会展建筑特点


1)会展期间展商通常在租展面积内自行隔断,1~3面围合而顶部开敞,普通隔断高度一般为2~5 m不等。有的隔断高度更高。


2)展厅中部不允许像飞机场、火车站等建筑设送风柱,否则给布展、观展、撤展等带来不便,送风口只能设在屋顶或侧墙。


3)会展时段人员密度大、人员散热量大、人员所需新风冷负荷大、展览设备电气散热引起的冷负荷大。


4)展览是间断性的,即使是会展期间也有布展、撤展时间,空调不连续运行。


5)围护结构、顶部照明(展览照明展商自行解决)冷负荷占比较小。展厅冬季温度不宜太高,参观人员一般不会脱掉外衣。会展建筑这些特点使得空调系统与其他民用建筑空调系统有所不同。


3 展厅空调送风方式调研、分析


3.1 空调送风方式调研


国内展厅空调送风方式中侧送风占多数,上送风占少数(近年新建大型会展中心);国外展厅空调送风方式中上送风占多数,侧送风占少数。


3.2 空调送风方式分析


鉴于展厅的特殊性,其国内展厅空调的送风方式多采用侧送风,原因有2个:一是不符合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5.3.22条“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 m,且体积大于10 000 m³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的要求;二是担心冬季送热风时送不到人员活动高度。


关于分层空调(侧送风)分析: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5.3.22条条文说明:“分层空调节能30%。冬季供暖工况下分层空调并不节能,特别提请设计人员注意。”分析认为:分层空调节能30%主要减少的是屋顶、侧送风口以上外窗、外墙、顶部照明灯的空调能耗。而对于该工程,占冷负荷绝大部分的新风、人员、展览设备和照明等冷负荷,不论采用哪种送风方式都对能耗没有影响。屋顶、侧送风口以上外窗和外墙、顶部照明3项之和占总冷负荷的比例不到10%,顶送风、侧送风设计工况能耗差异不会超过3%且差异只出现在夏季,由于展厅空调系统不是连续运行,能耗差异数值并不大。


关于冬季送热风效果分析:侧送风相对上送风,冬季送热风更加不利,侧送风无送风下沉作用,相对更容易上浮,另外新风热负荷占比较大,但新风热负荷已由空调机负担,所以送风温度并不高,送风温差较小,只要设计合理,可以解决送风送不到人员活动高度的问题。


综合以上2点,执行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7.4.1条“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温度梯度以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等要求,结合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确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采用CFD选择适合超大展厅空调送风方式计算夏季能耗差异,组织3个独立数值模拟计算团队采用相同的建模边界条件和输入参数、不同的软件,进行CFD数值模拟计算。


4 CFD数值模拟计算


4.1 空调设计参数

4.1.1 空调室内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空调室内设计参数


4.1.2 空调负荷计算参数(见表2)


表2 空调负荷计算参数                                  W/m2

注:1)人体散热、新风形成的空调冷热负荷空调机已处理,CFD模拟时不需考虑。2)冬季需另外考虑冷风渗透和外门侵入的负荷,此部分负荷为130 kW。3)模拟应选取有外围护结构的区域(例如有玻璃幕墙区域)。4)最终给出的结果为边界值,包括侧送风口的高度、侧送及顶送的送风温度及送风量、送风口有效面积边界等;展位隔断高度取3.5 m。


4.1.3 空调负荷汇总(见表3)


表3 空调负荷汇总


4.1.4 空调送风温度

空调夏季送风干球温度16.5 ℃,湿球温度15.4 ℃;冬季送风干球温度19.0 ℃。


4.2 空调送风方式CFD数值模拟计算


4.2.1 比较4种典型送风方式

分别为全部侧送风、侧送风+风口与桁架齐平上送风、侧送风+风口高度降低10 m上送风、全部上送风。4种典型送风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4种典型送风方式


4.2.2 全部侧送风CFD模拟

两侧上下各2排送风口对向侧送,送风口水平间距3 m,高度上排14 m、下排6.5 m。全部侧送风方式温度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全部侧送风方式温度分布


全部侧送风方式:由于展位隔断影响气流,中央区域展位内温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热舒适性较差,展位隔断超过3.5 m时,影响更大。


4.2.3 侧送风+风口与桁架齐平上送风CFD模拟

两侧上下各2排送风口对向侧送风+中间4排送风口35 m高度上送风。侧送风口水平间距3 m,高度上排14 m、下排6.5 m。温度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侧送风+风口与桁架齐平上送风方式温度分布



侧送风+风口与桁架齐平上送风方式,侧送风与上送风的气流场互相交叉影响,部分展位内温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2.4 侧送风+风口高度降低10 m上送风CFD模拟

两侧上下各2排送风口相向侧送风+中间4排送风口2 m高度(从桁架下弦降低10 m)上送风。侧送风口水平间距3 m,高度上排14 m、下排6.5 m。侧送风+上送风(低)温度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侧送风+风口高度降低10 m上送风方式温度分布


侧送风+风口高度降低10 m上送风方式,基本满足展位内设计温度要求,但风口由桁架下弦高度再降低10 m,施工难度大,展厅美观性较差,影响照明和消防水炮等设施使用。


4.2.5 全部上送风CFD模拟

送风口间距为9 m×9 m,高度32~35 m,风速15 m/s。全部上送风方式温度分布如图6所示。全部上送风方式冬夏季基本满足展位内设计温度要求,并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图6 全部上送风方式温度分布


4.2.6 上送风与侧送风夏季能耗比较

夏季能耗分层空调(侧送风)全年逐时负荷曲线、不分层空调(上送风)全年逐时负荷曲线见图7。


图7 全年逐时负荷曲线


不分层空调(上送风)与分层空调(侧送风)的全年逐时负荷曲线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最大及最小负荷略有差异。冷负荷计算结果统计见表4。


表4 冷负荷计算结果统计


不分层空调与分层空调最大冷负荷相差2.0%,全年累计冷负荷相差1.4%。


4.2.7 送风方式、风口确定

全部上送风效果理想,虽然有2%能耗差异,但不是连续运行,从满足展厅使用需求角度考虑,确定采用全部上送风方案。


为了更好地解决超高大展厅冬季空调热风送不到人员活动高度、夏季空调送冷风风速大吹风感太明显两大难题,上送风口采用自动调节气流流型风口。


4.2.8 风口生产商冬季送风效果CFD模拟

为确保冬季送热风效果的可靠性,设计团队配合风口生产商进行了冬季送风效果CFD校核、确认,冬季竖直、水平温度分布见图8。


图8 风口生产商模拟温度分布


竖直剖面温度从屋顶向下至地面逐渐降低,自18 ℃(291 K)渐变到16.5 ℃(289.5 K);水平剖面温度低于16 ℃(289 K)的几乎没有,温度超过16 ℃(289 K)的达到100%,靠近回风口处温度略高,为17 ℃(290 K),靠近中心区域温度最高为17.5 ℃(290.5 K),人员活动区域满足要求。


5 空调送回风设计


空调气流组织为全部上送风、侧下部回风。送风口为自动调节气流流型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出风口及回风口均设有温度传感器,风口控制器根据送风温度、送回风温差,自动调节风口处的导流叶片,进而调节气流流型。送冷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正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加大(相对于导流叶片设定角度),气流流型接近旋流风口,以控制气流射程、利用冷空气自然下降特性送至人员活动区,且气流均匀、风口正下方吹风感较小;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无偏离时,导流叶片角度为设定角度,气流射程长度为设定长度;送热风时,送风温度和回风温度(室内温度)为负偏离,导流叶片角度减小(相对导流叶片设定角度),气流流型接近喷口,加大气流射程,以将热风送至人员活动区。空调送风平面图、空调回风平面图、空调送回风横剖面图、空调送回风纵剖面图分别见图9~12。


注:空调机在机房,送风管在桁架内。

图9 空调送风平面图(局部)


注:馆内方格为展位隔断示意图。

图10 空调回风平面图(局部)


图11 空调送回风横剖面图


图12 空调送回风纵剖面图(局部)


6 空调效果测试


上海博览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于2015年1月29—30日对3个超高大单层展厅进行了测试,空调系统送风量和新风量在设计工况运行、展厅空场条件下,测得展厅内温度为17.1~17.2 ℃,满足设计温度16 ℃的要求,会展时人员散热和会展设备散热更有利于室内温度达标。


全文刊登于《暖通空调》2017年第3期

作者: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贾昭凯 韩佳宝 刘建华 刘加根 于丽华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马伟骏 魏炜 张琳


下载第3期论文

下载第2期论文

下载第1期论文


【近期活动】

2017年暖通空调技术创新产品评选

3月31日·北京  燃气锅炉低氮高效技术应用研讨会

4月20—21日·青岛 医院暖通空调设计及运行常见问题论坛





【关注“暖通空调”】
1、微信号搜索“hvac1971”或“暖通空调”。
2、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关注官方账号”。

关于《暖通空调》杂志
《暖通空调》创刊于1971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最高奖项获奖期刊,入选2013年、2015年中国“百强科技期刊”,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国暖通空调行业唯一的中央级科技期刊。本刊以实用技术为主,兼具学术性和信息性,在行业中最具影响力,被誉为权威刊物,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发行量在国内同行业刊物中遥遥领先。

杂志订购
2017年《暖通空调》杂志(共12期) 240元(平邮)
点击左下角”微商城“,直接微信购买
邮局订阅代号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