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熬 ·  3 天前  
洞见  ·  远离黑洞体质的人(深度好文) ·  4 天前  
洞见  ·  永远不要在家里筑墙 ·  6 天前  
深夜书屋  ·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内心强大的小巨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顺手牵猴:上世纪初,艺术家们的混乱生活 | 博物馆蹿行记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29 17:19

正文


博物馆窜行记

带你游遍全世界的博物馆


文 | 顺手牵猴


从MoMA向西到十大道,再一路往南二十条街,就是伊丽莎白·迪勒设计的高线公园。这段狭长的悬空绿地由一段废弃多年的高架铁道改建,纵贯曼哈顿西侧的切尔西。


▲ 作者供图:高线公园


早在纽约之前,巴黎12区的绿走廊Coulée verte,就是把废弃铁路改造成为园景的先例。高线则带有更加刻意的后工业效果——旧日的钢轨经过除锈处理,再装回原地,铁轨和枕木之间交杂着貌似原生态的花草,从金光菊到薰衣草,把时间倒叙回黑白片时代,再用崇尚野趣的当代园艺技术加以美化。这不是怀旧,它更像人工做旧的一小段未来,就像《没有我们的世界》中的一个场景:当人类灭绝之后,大自然侵入荒弃的纽约,开始追讨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


高线的水泥板条路面上,是款型入时的木质椅凳,有些做成露天剧场观众席的梯形结构。这是一个人们看与被看的公共空间。你可以把脚下的甬道当成模特走秀的平台,也可以观赏天桥下的市井情态。随便走下一道不锈钢扶梯,就会进入切尔西的日常景象。进入90年代后,这一带街区成为新的艺术中心,大批画廊进驻,包括财大势雄的高古轩。他们经常举办免费的名家展览,也许是商业造势,但我辈屌丝只管蹭场就是。


▲ 作者供图:高线公园


一般来说,画廊展示的当代作品让你看不出毛病,但也很少留下太深的印象。高标猎酷,可理论懂得太多,东西还没做,自我阐释已经不止一轮小周天。正因为如此,它们彼此太像了,不管造型、材料有多少差别。它们努力达到却力不从心的地方,是制造震惊。即便那些室外展放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还能引起注意,往往只是因为超大的体量,你如高线公园告示牌上不时更换的巨幅摄影。


偶尔也会看到巧思,大而萌的造型让你暗自莞尔。可它们早已毫无冒犯地融入日常背景,比如拍卖前陈放在希格拉姆大厦前的《无题:熊/台灯》。这座早期国际风格经典,出自密斯之手。大楼从园林大道街边大步后退,腾让出一片广场,供行人休憩,也为展放大型雕塑,提供了临时空间。这个高达10米的玩具熊造型出自瑞士人乌尔斯·费舍尔之手,背后嵌入一座老式台灯;结合两个工业制成品元素,正是马塞尔·杜尚的遥远回响。可杜尚没这么卡哇伊。


▲ 作者供图:《无题:熊/台灯》


由此再向南,从26街左转,就到了一座巨大的法式建筑。这是美国69步兵团的军械库。这个番号的部队成名于南北战争,近年还在阿富汗打仗。这栋大楼却不是因为战争成名。1913年,这里举办过一次大型艺术展,覆盖了从印象派到立体派的三百多艺术家。一般叫得上名字的,从塞尚、梵高、毕加索到康定斯基,都赫然在列。那是美国公众第一次大面积接触欧洲现代艺术。


▲ 作者供图:纽约公共艺术


见惯了花红草绿的亮丽风景,油光水滑的金发正妹,广大观众面对那些粗砺晦涩的造型,彻底晕菜。即便莫奈格调恬雅的《睡莲》,衡之以当时的学院派标准,也就是未完成的画稿——凸显笔触本身就是技法欠佳。做为资产阶级话事人的媒体一片谴责之词:拙劣、反道德、无政府,都是反复使用的贬义词。包括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内的大人物也大加斥责。所幸有关部门秉持中立,没有施加行政干预。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展览大获成功。此后,略具文化敏感的人士,开始怀疑曾经相信的,相信曾经怀疑的。由此而来的负效是装逼——贱人们给我听好了:伟大作品你们不喜欢,就因为你们丫老土,陋逼,自己不懂高雅文化倒也罢了,还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一旦艺术脱离共同文化和一般经验,烦冗诡奥的阐释便成为刚需,满嘴术语黑话的“蛋头”,成了这个产业的估值专家。偶尔见到巴斯奎亚、班克西等少数毛贼街头暴动,很快也被收编招安,逼娼为良。


就在同一年,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斯特拉文斯基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创作的《春祭》,引发观众骚乱。那是一个文化事件可以制造震惊的时代。相关解释繁多,不外技术进步改变生活方式,新的人群交往扩大文化视野,很多曾被颠倒的关系被重新颠倒过来,以矫枉过正的方式。这就像八十年代的北京,一本青年诗选,一次全军检阅式的新潮美展,哪怕人体画展,都能进入街谈巷议。这样的历史大变局百年不遇,见过世面的公众抗药性越来越强,可创作者的武库已经空了。下一个窗口期弄不好要等到人工智能扮演我们的先知,提供全新的感知方式。


一个世纪前的军械库大展,斩获最大的却是杜尚。虽然已经尝试用重新定义工业制成品,但他的参展作品还是绘画。他的《走下楼梯的裸体》完成于此前一年,在欧洲并没有太大影响。而在纽约,它迎来了所谓“丑闻的成功”,成为媒体集中火力的攻击对象。争议永远是成功的捷径,虽然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 《走下楼梯的裸体》


这幅褐色主调的油画,将一个走下楼梯的人体动作,分解成一系列错落交叠的几何形体。由于天然的生理局限,人不能用肉眼辨析物体的高速运动,但从史前开始,人类就在努力捕捉分解运动过程。19世纪有个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年轻时移居美国旧金山。当时淘金热还没过去,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文化需求。他卖书赚了些钱,后来因为马车事故,震伤了脑子,看东西重影,结果是新的一番人生。


回英国养疗期间,他接触到尚属新生事物的摄影术。回到旧金山后,开始以此执业谋生。此人具有美国式的企业家精神,又恰好赶上内战之后的发明热潮。他拍摄运动对象时,会在一侧设置多台摄影机,并在另一侧架设反光幕布,快门被一根牵线依次启动。他还造出一种放映装置,把照片拷贝到一个透明圆盘上,转动起来,就可以观看连续动作,有奔跑的马,也有下楼梯的裸女。这个发明启发了爱迪生的电影放映机,也影响了杜尚。


▲ 杜尚


《走下楼梯的裸体》画完干透,杜尚提交给巴黎的独立沙龙,结果让立体派前辈给拒了,理由是意大利未来派影响痕迹太明显。这件事给他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面积。后来该画拿到美国展出时,标题上又加了一个2号的字样。另一方面,未来主义起源于发展较晚的意大利,不像北方兄弟门派那样和现代文明势不两立。它拥抱工业化,偏爱飞机、汽车这些和速度、力量有关的题材。缺什么想什么,这是人性。起草未来派宣言的诗人马里涅蒂就曾呼吁,把威尼斯的运河填平,改造成车道。该运动也是在同样落后的俄国影响最大。


美国人不了解这些欧洲人的门户之见。他们看待事情更直接。当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杜尚这张画,就像一座被炸塌的木板加工厂,还蛮形象的。如今此画收藏在费城美术馆,赫然位列经典。至于说当年被拒的轶闻,早已经成了锦上添花,平添“酷指”——恕猴杜攥——的趣事。


旅居纽约的杜尚,以后还将继续制造震惊。1917年,他向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出,提交了那个起名《喷泉》的白瓷小便池,釉面上签名R. Mutt。也许叫做“反喷泉”更合适——它不喷射液体,而是接收液体。即使对于当时的先锋派同人,他也猛得太过头了。直到今天,这件里程碑作品仍然不是人们欣赏的对象,但它不断生成新的阐释,就像话语和意义的发生器,催生了从安迪·沃霍、约瑟夫·博伊斯,直到当代这些明星的实践。


▲ 喷泉


这些都是后话。当时西方最前沿的心智,不论物理、心理,还是更直观的文学艺术领域,都在预言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在崩溃。随之而来的世界大战,证明他们不是在胡扯。战端一起,一些原本还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文艺人士,发现自己的英雄梦不过是梦。表现主义画家马克战死,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也是杜尚、毕加索他们的朋友)留下脑震荡后遗症。这里仅举两例。


杜尚命好,提前在纽约找到了赞助人。由于美国参战较晚,那里成了艺术家们的避难地。现代社会,艺术的主要市场都在大都市,要想归隐避世,你得非常有名,而且已经变现。这里讲的那拨人,混得好的,也就刚拿到A轮投资,远远谈不上逃离哪儿哪儿哪儿的。至于说在欧洲本土避风头,最佳地点莫过于中立国瑞士的苏黎士。


一帮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浪人,啸聚在这个最富资产阶级腔调的城市,免不了乱说乱动。他们当中不乏无政府主义份子,以及社会主义的同情者,但他们只能把过剩的激情,挥霍在毁坏旧世界的主观领域,为最新最美的图画,准备一张白纸。他们常在一处名叫伏尔泰的夜总会碰头,搞些表演朗诵一类的活动。其中有个德国诗人巴尔,写了一些没人能懂的无序音节,刻意冒犯正统文化。他从字典里翻出一个冷僻的词:Dada。


达达到底什么意思,至今争议不断。常见解释是,法语:玩具木马,德语:“拿衣服”;此外罗马尼亚语里还有“对对对”的意思。这一点十分重要。在这伙“达达”当中,恰好有个罗马尼亚诗人查拉,把他们的一套否定性原则推广到圈外。彼时苏黎士的流亡者中,还有一个能量更大的人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居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有传闻说,他在湖边下棋的时候问查拉,达达主义到底神马意思。至于他对列宁·乌里扬诺夫(????)怎么说的,好像没有记载。


达达主义运动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后。做为一个国际性文艺现象,它在全球的活动中心,除苏黎士、纽约之外,还有柏林、巴黎,甚至东京。马克斯·恩斯特则在科隆遥相呼应。在那批达达运动员当中,恩斯特的遗产不是停留于观念,他的作品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充满堪比达利的怪异想象(和他早年研究精神病人有关)。他曾深受梵高、基里科影响,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重将,其中复杂的过渡性值得玩味。


战争的另一个后果是物资短缺。为了给一份杂志弄到印刷纸张,恩斯特曾非法进入法国。在巴黎郊区,他和艾吕雅夫妇同住,两男一女,形成所谓“三口之家”。浪漫故事背后,是他在莱茵河另一边抛家别子。这个战场上的幸存者,和保罗·艾吕雅这样的反帝反战的诗人走到一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为后者的诗集《重复》绘制过插图。三个人有过一段动荡漂泊的生活,其间还跑到过越南的西贡。


艾吕雅的妻子加拉生在俄国,自幼文艺,发小包括诗人茨维塔耶娃。她本人没什么作品,但却激发了很多其他人的创作。除恩斯特外,她和阿拉贡、布勒东都有情史,也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上述男士后来又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做了邻居,也就是巴黎公社最后一批社员殉难的地方。肖邦、普鲁斯特、王尔德、皮亚芙老师也都在那儿。哪位朋友想去看看,进门最好先买一张地图,免得迷路。

▲ 加拉


后来加拉随艾吕雅游历西班牙,遇到萨尔瓦多·达利,干脆改嫁给这个小她十岁的才子,成就新一页传奇人生。这是后话。加拉是恩斯特遇到的第一个女神级文艺大V。靠着才气和颜值,他还将遇到一个更有分量的人物,也就是佩吉·古根海姆。当年随“铁塔尼克”号殉船的有色金属大王本杰明·古根海姆,就是她的父亲。


做为女嗣,她继承到的遗产份额不大,好在那年头物价低,玩儿艺术足够了。刚一成年,她就跑到巴黎,去过文艺青年的标配生活,结交无数文艺名流。她的圈子基本就是一部文学艺术史,从杜尚、毕加索、贝克特、科克图到米罗、曼·雷。你数吧。再有就是恋爱,嫁给一个达达派画家,各种外遇,然后离婚。据一本传记讲,她在欧洲睡过上千人。文艺圈里,大家经常是亲戚。做为现代文化运动的副产品,波希米亚生活方式逐渐被宽容,接受,最后越来越多中产者成为波波族。


有钱能抗风险。大萧条时期,随着资金链断裂,美元汇价缩水,很多旅欧美国侨民返乡,很多人这才发现,原来巴黎说的不是英语。佩吉·古根海姆用不着赶这个趟。她继续忙于收购艺术品,筹建自己的美术馆。然而有一种风险,单靠钱是对冲不掉的。又过了十年,纳粹打过来了。而她,是犹太人。


巴黎沦陷之前,她已经躲到法国南方,打理好自己的收藏,然后登船回到美国。在纽约,她发现了新星杰克森·波洛克和德库宁,再就是嫁给了流亡的恩斯特。这段战时婚姻刚好维持到把仗打完。佩吉·古根海姆很快回到欧洲。这一次,她没在巴黎定居,而是把新家安在威尼斯大运河边的狮子宫,一座从未完工的18世纪公馆(所以只有一层)。


走进公馆庭院的镂花铁门,是一座青铜雕塑,一个带有性暗示的男人,张臂骑在马背上。那是意大利雕塑家马里尼的作品。里面的花园在植物稀少的威尼斯岛上,显得有些特别。除了一些室外陈列的雕塑——雷蒙·杜尚-维昂(马塞尔·杜尚的哥哥)、亨利·摩尔、贾科梅蒂——那里还有佩吉·古根海姆的墓地,与她同葬的,是晚年伴随左右的几只狗。


那时,她基本停止了购入新作,主要致力于名下收藏的展出。她的趣味属于自己的时代,以及来自欧洲的涵养。后起的波普艺术不是她的那杯茶,她也没有追逐新潮的必要。1979年去世后,按照其遗愿,她的藏品捐献给以她叔父命名的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而威尼斯这处旧宅,则改造成以她本人命名的的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馆。


进入展馆,入口走廊和当年主人的餐厅,主要留给她当年的立体派朋友毕加索、布拉克。《在海滩》是毕加索的后期名作,四溢的天伦之乐几乎爆表。面朝大运河的书房里,则用来悬挂基里科、康定斯基、夏加尔。这些收藏当中,她晚年发现的波洛克占了很大比例,再就是她的前夫恩斯特。艺术收藏是私人性最强的社会活动之一。它关系到情感和趣味。


在这里,杜尚的《火车上的忧伤青年》值得一提。这是一幅辨认不出画中人物的自画像,让你立刻想到军械库大展上的《走下楼梯的裸体》。一连串动作分解,使用同样的色调。摇晃的车厢里,一个年轻人在吸烟,而画家正从一个超然的第三人称角度,旁观两组速度方向各异的动作,剪刀般叠合,拆分。这是同一实验的更早版本。后来杜尚成了佩吉·古根海姆主要的收藏顾问。


▲ 《火车上的忧伤青年》


这座博物馆第一次成规模有系统地,把美国现代艺术植入欧洲。而对于古根海姆基金会,这还不是它旗下唯一的博物馆。


【作者简介】 

顺手牵猴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行脚诗人

【精华推荐】

在MoMA穿越20世纪 | 博物馆窜行记

真正的土豪这样玩收藏丨博物馆窜行记

当艺术成了抖机灵丨博物馆窜行记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