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引资内参
原:招商引资内参(ID:zsyznc)。招商引资首席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开工生产忙 多地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冲刺首季“开门红” ·  10 小时前  
IPRdaily  ·  下周四15:00直播! ... ·  2 天前  
上城区市场监管局  ·  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篇(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引资内参

成都,今天打响招商变革“第一枪”

招商引资内参  · 公众号  ·  · 2025-01-11 07:00

正文


成都,这座千年名城,正在上演一场招商创新实验。
1月9日, 成都市招商中心 正式 成立 这是 去年 8 1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出台后, 首个 副省级 城市 主动应对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变革 为此成立了 市级层面的市场化招商机构
对内,它将统筹全市资源,构建起高位推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对外,它要在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浪潮中,为成都抢抓发展先机。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意味深长。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投资趋于谨慎。中国城市竞争“刺刀见红”,传统招商模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破局,成为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这个关键节点,成都选择打响招引机制变革的“第一枪”,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战略远见,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一场新的变革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商,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引资游戏。 在成都人眼里,这是一场需要智慧、胆识和创新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成都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三个关键词: 机构、机制、人才。

先说机构创新。
成都市招商中心的诞生,填补了全市重大项目统筹的空白。在成都市投促局的大胆改革下,在原本的投促中心基础上,成立一个全新的专业招商机构,承担着三重使命:
既当“尖刀班”冲锋陷阵,主动出击寻觅投资机遇;又做“联络员”牵线搭桥,统筹全市项目信息;还要扮演“桥头堡”保驾护航,为重大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全力以赴立足投促定位,围绕“立园满园”行动和“进解优促”工作部署,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再谈机制创新。
在这里,你看不到传统体制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充满市场活力的运营模式。
招商中心建立了项目信息的“闭环平台”,就像一张精密的蜘蛛网:对外连接各地链主企业、央企国企、境内外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对内协调各驻外机构、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实现政府、企业、资本、技术等各类资源的高效汇聚和交互赋能。
项目与资本在这张网上高效流转,形成“获取、推送、签约、落地”的无缝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经济中心,招商中心设立了三个“前哨站”,构建起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立体化招商网络搜集项目信息,及时捕捉先发地区的经济动向和创新举措。
最后是人才创新。
在这支队伍里,没有身份的桎梏,只有能力的比拼。
成都深谙“用人之道”的精髓。招商中心突破传统用人限制,建立全新的市场化人才机制,面向全球招募精英,寻找既懂投资金融、又晓产业发展,还通政府招商,熟稔项目落地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
更重要的是,中心建立了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实行全员市场化管理,将个人收入与项目成果直接挂钩。这种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招商人才都能充分施展才华,为成都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就是成都的答卷——用改革创新重塑招商格局,以开放胸襟拥抱全球机遇。
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成都招商引资的“形”,那么三大核心职能就是这场改革的“魂”。
在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期,成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构建起一套全方位的招商新体系。
这个体系有三个关键词: 平台、链条、资本。 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是成都人精心谋划的战略布局。
首当其冲的,是一个全新的重大项目对接平台。这是成都参与全球项目竞争的“主战场”。
在过去,成都虽然不乏优秀的区域招商和园区招商,但在市级层面缺少一个有力的“指挥塔”。各区县各自为战,容易造成“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现在,招商中心填补了这个空白。2025年2月,中心将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招商大会,届时将有60-70家产业链企业集中对接。这不是简单的项目推介,而是成都向全球展示竞争实力的重要舞台。
招商中心就像一个“中央指挥部”,统筹全市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它不是要取代区县的招商职能,而是要在更高的层面,帮助全市抢抓重大项目机遇。
其次,是链式集群招商。这是成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先手棋”。
对外瞄准国家战略, 发挥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优势,成都主动出击对接央企链主,积极争取战略产业备份项目在蓉布局:
依托中国移动,围绕400余家重点供应链企业,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依托中国商飞,争取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加大在蓉布局。
依托中航集团,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创新中心。
对内聚焦策源招商, 瞄准“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三大方向和链主企业全国供应链“地图”,梳理“3+22+N”园区主导产业、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全市重点产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逐步推动招商工作从“统计”向“统筹”、从“接待”向“指挥”转变,加快推进标志性项目落地。
最后,是打造资本招商联动机制。这是成都突破发展瓶颈的“金钥匙”。
过去,就算华为、小米这样的链主企业想在成都布局时,也会遇到资本对接的难题。他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了解本地投资主体,协调各类资源。
现在,招商中心搭建起了一个高效的资本对接平台。只要企业有意向,中心就能帮助他们快速对接省、市、区三级投资平台,链接各类社会资本,打通项目落地的资本通道。
具体包括:建立省市区三级投资平台联动、搭建项目评审机制、举办定期交流活动等。其独特之处在于降低了投资信息壁垒,提供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并建立了清晰的工作闭环。
这三大核心职能的协同发力,正在重塑成都的招商新格局。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招商引资是“筑巢引凤”,那么今天的成都,正在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圈”。在这里,项目、资本、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成都为什么要重构招商引资格局?这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而是时代大势所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抉择。
第一重考验,来自政策的深刻变革。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警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紧接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在8月1日正式生效,2025年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公布。
这意味着什么?
过去那种靠税收返还、差异化补贴来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一场涉及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层变革。
第二重考验,来自城市的激烈竞争。
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18个省份、64个城市已在成都设立招商机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东部城市正在发起新一轮“反向招商”攻势。成都不仅要守住现有阵地,更要在新的赛道上抢占先机。
第三重考验,来自全球经济的新态势。
看看这些数字:截至2024年10月,民间投资下降0.3%,吸引外资下降29.8%。但与此同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却保持8.8%的增长,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加剧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