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三次失业高峰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新时期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提出“三扇门”解决就业思想。
即除了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外,更要允许兴办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来解决失业问题。
经过调整,到1981年左右,全国新增2200余万工作岗位,城镇青年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我国民营经济也得以破土而出,慢慢成长为经济的重要成分。
第二次是1998年-2001年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
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企开始大规模亏损,1998年全国国企亏损面达到55%,总体利润为负的72亿,创历史最低水平。
为此,新一届政府开展了以“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为主要方向的国企三年脱困行动。
这期间,国企职工累计下岗超过2600万,约占当时国企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此外,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1000多万人下岗,城镇下岗人员总数超过3600万,当时城镇总劳动力数量约2.3亿,失业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5.6%。
面对严峻的下岗问题,政府在积极支持再就业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期间民营企业共创造了约5000万就业岗位,不但基本帮助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而且还吸纳了众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第三次是2020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陡变、百年不遇的疫情等综合因素冲击下产生的就业问题。
这次就业危机与前两次相比,还有两个特殊之处:
一是,这是首次发生在我国普遍城市化以后的就业危机。
当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已经是1978年的近6倍,是1998年的近3倍,因此即便稍有失业率上升,总体失业人数都是非常惊人的,产生的社会问题都会比之前严重很多;
二是,去年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员从2021年的46773万减少至45931万人,减少了842万,系1962年以来的首次减少。
这说明,我国目前就业问题的确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时刻。
总体看,我国每隔20多年就会出现一次就业危机 ,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经济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
经过一个发展周期之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内外综合环境的弊端就会显现,因此产生一些经济上的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就业。
每次失业问题都是对过去经济政策、发展路径的一个警示,只有认真对待现实问题,切实以改革的态度解决问题,才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