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山峰秀美,雄峦罗列,四顶山虽不高大,但由于紧靠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显得尤为峻伟。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均把它列入名山大川。也就是说,在隋唐时期,四顶山已美名远扬,成为国内名山,因此,引得诗人罗隐风尘仆仆,前来眷顾,并以诗抒怀。
在群星灿烂的唐朝诗坛,罗隐是个另类的存在。
他青少年时便以才学扬名乡里,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推崇。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读书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三年(859年)底,他前往京师,应进士试,却屡试不第。他的才学确实出众,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讽刺意味太强,考官们对他很反感。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五十五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坎坷的人生际遇,让罗隐的诗歌充满关于时政、关于民生、关于命运的深刻思考,素以议论见长。罗隐诗歌的另一特色,是笔意尖新,语言谐俗。鲁迅和毛泽东,对罗隐诗文擅长议论的特色,都十分喜爱。
据罗隐于唐僖宗广明年间(880年-881年)曾在池阳(隋郡名,唐改池州)住过一个时期来看,他可能就是这一时间来游四顶山。罗隐本次游四顶山,兴致是高昂的。首联即以热情的诗句,单刀直入,对四顶山的风光予以了充分肯定,褒扬这座小山,以富有个性的景色,与天下其他凡山俗岭迥然有别,曼妙的神采,构成了天地间一幅美丽的图画。
四顶山因四峰并列,故名。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炉,四足朝天倒立,亦称四鼎山。罗隐以白描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四顶山的独特景况,啧啧称赞这座山竟然有四个峰巅,而且三面都可以俯瞰如镜的巢湖。
因为四顶山景色十分秀美,气候宜人,罗隐诙谐地说,凡是进山游玩的观光客们,无不因惬意而陶醉,都愿意剃去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做个清静的山僧。这是对四顶山的高度褒扬。
罗隐的《咏四顶山》看似平淡无奇,但反复涵泳,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是境界开阔、调高韵响的五律佳作。这是诗句的魅力,也是四顶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