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开始,一次家长对孩子全面“戒吼”的实验在成都发起。这项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需交30元激励金,按照规定,打卡满30天(戒吼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迄今为止,“戒吼”实验已开展三期,每期持续30天,已有150对家长参加。结果,没有一位家长能够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今年4月底,国内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在调研了59861份家长问卷、1058296份学生问卷后,做出关于“家长吼叫孩子”的数据报告。
5月18日,成都人徐炎手机上名为“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的微信群,时不时有新消息提示,来自陕西、四川、辽宁、湖北等地家长网友在群里交流“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教育问题。
从今年3月到5月,在一家教育机构培训任职的徐炎发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活动已经进行了3期,30天戒吼,线上打卡满一个月的家长,可以取回当初入群的30元激励金。“如果有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我们对家人发脾气的瞬间,你还想看看自己的样子吗?面对孩子,父母最大的职责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徐炎说。
3期下来,150对家长参加打卡活动,以妈妈为主,从事教育、医疗、商业、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全职妈妈,也有职场妈妈,他们的孩子有独生子女,也有二胎宝宝。最小的孩子仅3岁,最大的则有十三四岁。
而这一次关于家长和孩子的实验,打卡结果出乎意料:3期下来,150对家长中没有一对完成打卡任务。失败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有人因为繁忙的工作,有人因为自控能力太差。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所有家长都自称在30天的教育实验里得到反省。
今年3月份,邓女士参加了这次实验,“我此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教孩子效果适得其反。”邓女士的大儿子8岁半,每次做作业会比较磨叽,甚至半小时只写10个字。听到同学推荐,邓女士参加了活动。一开始,容易控制不住,“我就自己捏拳头,或者去洗冷水脸让自己冷静下来。”邓女士按照推荐的方法,不对孩子吼而是跟孩子约定时间,一旦超过再让孩子来说怎么办。
“慢慢控制脾气大概半个月左右,我觉得效果很好,先生和孩子都说妈妈改变很大,也更听得进去了。”邓女士记得,过去吵架时孩子会反驳说“一切都是跟妈妈学的”,现在也改变了。“现在,儿子积极主动去做那些需要完成的作业,速度提高了七成。”邓女士很是高兴。
每一天的打卡过程,都是家长对亲子关系的反思过程。“没有吼叫,我发现我变温柔了,家也变得温柔了。”明显感觉到家庭变化后,孩子妈陈冉忍不住写下感悟。孩子妈许萌表示,“跟孩子相处时,以往太急躁,没有发现孩子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很多主意和见解,因为我的急躁,错过了很多风景。”许萌相信,“换个方式,可以变得很动听!”
如何看待“打卡戒吼”的方式?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对那些脾气较为暴躁的家长来说有一定效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过一个孩子有非常不正常、不规范且严重的行为,家长此时仍然保持一种温和态度的话,未必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是一些小事,家长控制情绪是正确的。总体来说,家长何时温柔,何时强硬,应该有一个准则、底线,这个准则和底线就是孩子所犯错误是否严重,是否触犯了底线。”
长期从事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教育的成都壹心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心理学家张小琼表示,孩子的每一个言行,都是对外界的一个探索过程,“如果采取“吼叫”的方式,让孩子在不明就里中先产生了恐惧,这对孩子心理成长、个性探索、人格形成,与外界的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北京晨报、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