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儿小草
专注于0-3岁宝宝的喂养与教育,认真研习育儿用品,分享育儿心经,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平价好用的护脊减负书包,孩子入学刚需! ·  2 天前  
丁香妈妈  ·  妇科问题,不好意思去医院?试试这个办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儿小草

家长的这个举动,比吼孩子更有杀伤力!

花儿小草  · 公众号  · 育儿  · 2018-09-06 20:05

正文

来源: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作者 | 杜小艾


1

周末,朋友带女儿来青岛玩,小姑娘第一次见到大海,兴奋极了,瞬间变身风一样的女子,在沙滩上疯跑。


她大喊着: 「妈妈,沙子踩起来好舒服啊


朋友正忙着发朋友圈,头也没抬地说了句 「嗯」


沙滩上不断爬出很多只小小的螃蟹,朋友的女儿和我女儿开始一起抓螃蟹玩,高兴得不得了。


「妈妈,快来跟我们一起抓螃蟹呀。」


而朋友仍然没搭理她。 小姑娘以为妈妈没听到,加大音量: 「妈妈,快过来!」


此时,朋友才转过头对女儿说: 「等一下,妈妈拍好照片就过来」。



过了一会儿,朋友忙完了,走过来对孩子说: 一起抓螃蟹吧。


谁知,小姑娘「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朋友越安慰,哭得越凶。


朋友有些尴尬地对我说: 「这孩子就是这点不好,动不动就哭鼻子。」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朋友只看到了女儿的哭闹,却不曾看见她的需求。


当孩子需要父母时,我们的「不及时回应」往往会对他产生莫大的伤害。



2

还记得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那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吗?


孩子得不到妈妈及时的回应,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迅速陷入一种焦躁不安和崩溃的状态。


埃德·特洛尼克指出, 如果孩子继续被漠视,没有回到一种好的情景中的话,他会持续卡在那个糟糕的情境中,未来也很难修复。




生活中, 我们常常在忙着做饭的时候,面对那个兴冲冲跑过来跟我们分享 「妈妈,你看我今天得了一朵小红花」 的孩子,匆匆说一句: 「宝贝,等一下再说 。」


抑或在我们忙着跟朋友电话的时候,面对那个急切跑过来问「爸爸,你说月亮上好不好玩」的孩子,我们来一句: 「宝贝,等一下再说」。


熟不知,那一句简单的「等一下」轻而易举地将孩子「抛弃」了。


曾与邓丽君齐名的歌手陈美龄,婚后逐渐退出演艺圈,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


多年后,三个儿子也都相继考入斯坦福大学。



在被问及有什么「教育秘笈」时,她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让他等一等」


她说即使自己在烧菜,儿子走过来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即使自己并不知道答案,也会第一时间把火关掉,及时回应儿子: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这种「及时回应」不仅保护了儿子的探索精神,还让儿子感受到了母亲无条件的爱和关注。孩子从而 内心丰盈,存在感十足,多年来一直与父母保持着一种亲密的联结。



3

在父母对孩子的「不及时回应」上,儿童心理学家李雪还提出一个 「无关反应」 的概念。


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妈妈却只关注他的手很脏,催促他: 「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 。」


孩子画了一只可爱的兔子,开心地跟爸爸炫耀:

「爸爸你看,是不是画得比上次好」


爸爸却冷漠地回他一句: 「你作业做完了吗?」


李雪指出: 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则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


而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也缺乏跟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随时都会担心被抛弃。


有一个小学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生命就像家里养的植物》的作文。


他控诉自己就跟妈妈养的植物一样,常常被忽视、被敷衍。 他甚至担心有一天,自己会像那盆根部长满虫子的植物遭到妈妈的嫌弃。

4

不及时回应,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延迟满足」。


很长一段时间内,育儿界流传「延迟满足」的说法,被很多家长奉为育儿法宝。


熟不知,我们一直误读了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在孩子四五岁左右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基础上的。


马伊琍也曾后悔:

在女儿小时候大哭时,自己 不去哄,不去抱; 在女儿需要自己怀抱时,曾强迫她独立睡觉。


我们自以为的「独立」训练,却在生命的最初给了孩子最深的绝望。


《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

婴儿若在孤独中学会坚强独立,比如过早学会独立入睡、自我安抚,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



5

弗洛伊德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孩子在一个小黑屋里大喊: 阿姨,你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 「那样做有什么用呢,你又看不见我。」


小孩回答: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了光。」


在孩子渴望跟你交流,请及时给予孩子回应,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共振性的互动,会让你们彼此的心贴的更近,关系更加亲密。



用心「看见」孩子

昨天,妹妹给我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小外甥在学校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小家伙高兴极了。


外甥自小喜欢拆卸和组装各种玩具,喜欢看各种拼装玩具的小视频,每一次外出都吵闹着买各种不同的玩具。


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小外甥要玩具,妹妹都是要么假装没听见,要么训斥他:


「就知道玩!看看人家豆豆钢琴都过了八级了。」

「妈妈没钱,以后你自己赚钱买吧。」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给外甥报了一个机器人培训班,没想到一下子激发了外甥的天赋和热情,他很快就成为培训学校的佼佼者。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

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用心去听孩子说话,用心跟孩子交流,才能看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