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系列电影总票房刷新中国影史纪录 ·  昨天  
刘润  ·  刘润:陪你逛逛胖东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陈胜吴广起义背后有什么蹊跷?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6-04 23:04

正文

本文接上一篇《 一个暴虐、跋扈而纨绔的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楚国被秦所灭之后,项梁由于琐事杀人,带着项羽避祸跑到吴中(今苏州),与会稽太守殷通成为好友,吴中地区的贤士大夫均与项梁交好,项梁经常抛头露面主持乡里各项事宜,暗中以兵法约束并考察各位的才能。

上述事实透露出如下信息:


秦始皇并没有搞把敌人灭门的勾当。要是按照楚国贵族一贯的做法,政治斗争失败的家族都要被灭门的,以免对方反扑。

像项燕这种跟秦国作对到最后一刻的楚国贵族,秦国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后代一定会想办法报复,还是斩草除根来的踏实。但是秦国只是把国家灭了,并没有搞株连的一套。连项家都如此,可想而知,对其他旧贵族也是相当宽松的。

项梁是个杀人逃犯,还能成为地方上的红人,说明秦朝对民间的控制,根本没有那么严,甚至可以说, 基层治理已经失序。 此外,项梁一直在积极做造反的准备。太守作为一方父母官,居然也与项梁私交甚好,说明这些体制内的官员,也是怀着两手准备,有着扛着秦旗反秦旗的小算盘。

如此看来, 秦朝的失败,倒不是因为法令太严,反倒是过于仁慈宽松了,让造反分子有大量的可乘之机!


英国克伦威尔砍掉查理一世脑袋之后,当了护国主,也碰到造反不断的问题,他把英国划分为十一个军区,派亲信军官带着军队组成军政府进行统治,严厉弹压叛乱,保持了英国的稳定。

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把秦军都派出去南征北战了,国内没有留下什么正规军队,可能是他认为国内已经天下太平,无需用军队对付老百姓,结果埋下了秦朝迅速覆灭的隐患。


实行军政府统治的护国主克伦威尔


笔者认为, 关于秦朝的统治, 司马迁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反正纵观中外历史,除了秦朝,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一方面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另一方面又不在国内驻扎很多军队来弹压反抗。如果谁找到了反例,可以在文后留言,教育一下笔者。 既然没有驻军在反秦大起义中已被证实,那么“用严刑峻法对付老百姓”必然是掺杂了大量水分,或者极度夸张化了。

秦始皇到会稽巡游,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

城里人可真会玩啊!

哦,不是这句,而是:

皇帝看起来好吊,我可以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之!)

这其实就是项氏长久以来篡权思想的熏陶,让项羽自然发出的感想。既然能篡楚王的权,取代秦始皇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项梁表面上怕项羽惹祸,但实际上心中暗喜:果然是我们项家的种!从此项梁对项羽另眼相看。

项羽身高八尺开外,目生重瞳、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项羽作为抗秦名将项燕之孙,名门之后,项家在楚地根深叶茂,盘根错节,广有威望,与各大豪门望族交好,项梁老成持重,项羽孔武有力,生有异相,胸怀大志,简直就是天底下最适合反秦的人选。因此被反秦的黄老之士们一致认定,辅佐项氏集团反秦,成事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光看好还不行,还得项氏集团证明自己有这个实力,值得辅佐才行。黄老之学 尚阳重刚,注重天道,最多因势利导,绝对不会揠苗助长, 俗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只有项羽先证明自己是千里良驹,才会有黄老一派的智囊前来投奔。

天道是啥?关于天道,老子有两种表述,一是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二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其中前一句说的是要劫富济贫,惩强扶弱,也就是消弱豪强,扶持平民,缩小贫富差距, 注重平等 ,《水浒传》的所谓“替天行道”正是来源于此。

第二句则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也就是要 注重自由

问题是,平等和自由是相互冲突的。法家和黄老都脱胎于道家,最大的分歧就在这里。黄老之士信奉自由,其实说白了,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称作 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如果类比龙与地下城(D&D)游戏阵营,法家应该是守序中立,黄老是混乱中立,而黄老之中的激进分子阴阳家,只能算是混乱邪恶了。

九大阵营


黄老之士认为, 将秦朝这种人为的、强制的平等社会秩序砸碎,在一片混乱之中,汰弱留强,自然成长出来的最强大的那个新势力,才是符合天道正义的,也才能真正长久。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就相当于把中华大地当成一个超级练蛊场,练出最强的那个猛蛊! 当大泽乡起义之后,中华大地由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迅速蜕变成了一个充斥着混乱与暴力的练蛊场,造成的杀戮与血腥,已经远远超出了黄老之士们预先的估计。

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吴广势力进展迅速,短短一个月连克数县,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已集中数万人,告急文书如雪片一般汇聚到咸阳。赵高却当作没看见,继续在咸阳排除异己,并将陷害的目标放在李斯身上,同时放纵秦二世胡亥的人性弱点,任其贪婪挥霍,倒行逆施。各地野心家原以为秦朝很强大,一看秦朝居然这么虚弱,纷纷揭竿而起,各地旧贵族们也不再忍耐,召集旧部,共举大事。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国家乱成这样,镇守国境的三十万北军仍然原地待命,一兵一卒都没有调动。

于是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非常诡异的一幕: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各地聚集了几十万造反的军队,山河破碎一片飘摇,而当年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秦国的正规军,就如同隐形了一般,任由这些叛乱势力做大。于是, 社会秩序彻底坍塌,中华大地变成了一片混乱的血腥地狱,修罗杀场,无数无辜百姓,成为滋养这些正在成长中的猛蛊的精气血肉!


陈胜吴广轻易攻占了位于今天河南淮阳的陈县。这里是春秋陈国的首都,老子的故乡,在战国后期做过楚国的首都。这个地点非常敏感,是黄老之士心目中的圣地,又是楚人的精神家园,本身又是一个战略要地。于是,陈胜在这里正式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声威大震,各地起义军纷纷投奔,军队达到数十万。



陈胜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然后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派遣多支偏师,分别向各个方向进攻。

荥阳乃通往关中的战略要地,十分险要。三国时,刘关张与吕布鏖战的虎牢关,其实就是荥阳的一处关隘,这里也是通向都城咸阳的咽喉,胡亥就是再傻缺,也知道在这里留一支军队驻守,因此吴广久攻不下。陈胜又派遣周文绕过荥阳,直扑函谷关。这是通往咸阳的最后一道门户,贾谊的《过秦论》中指出的“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崤函之固”就指的这里,这里是秦国的根基之所在。诡异的是,这里居然没有多少军队把守,被周文轻取,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


胡亥听说起义军已经打到家门口,如晴天霹雳,六神无主之下接受了章邯献计,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到此为止,秦朝终于有了一只像样的军队来镇压起义,而这只军队还是由罪犯临时组成的。但就是这么一只军队,成为所有抗秦义军最大的敌人。章邯屡战屡胜,他也借此摆脱了咸阳的牢笼,成为不受赵高控制的一支军阀。


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章邯并不是专职的武将, 在出兵之前,他的官职是少府,职责是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是一个坐办公室的行政官僚。秦朝以军队强悍著称,曾有那么多精兵悍将,除了蒙恬蒙毅算是扶苏嫡系,死的时候有所交代,其他司令上将们全部人间蒸发,国家危难当头,居然要靠一个相当于办公厅主任的人出来独撑大局。在战国最后的兼并战中叱诧风云的李信、王贲等人,集体失踪,渺无音讯。


如果是秦始皇把这些人赐死,司马迁肯定会大书特书,作为秦政暴虐的根据。由此可见,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天下平定之后,秦始皇让些人卸甲归田,回家养老去了,要么,赵高暗中害死了他们。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说明秦始皇是一个行仁政的皇帝,如果是后者,说明赵高确实是故意搞垮秦朝的内鬼。无论是哪种情况,反正司马迁是用他的“黄老史观”裁剪了史料,对此避而不谈了。

在进攻锐气受挫之后,临时拼凑的陈胜集团出现了内部分裂。吴广被副将杀害,西征军全军覆没。张楚政权总部也开始内斗。陈胜身边有很多儿时好友,这些人经常讲一些陈胜小时候的旧事,其中不免包含了一些他的糗事,让陈胜极为不满,一次陈胜居然把一个“妄言”的儿时伙伴给杀了。

陈胜的失德无道,使得起义军内部开始山头林立,争权夺利。陈胜感觉到诸将离心,任命两个心腹作为监察官,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部下命令稍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而这两个人利用陈胜的信任,滥用职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一旦有错,不交给负责司法的官吏去审理,而是擅自予以惩治。如此更加剧张楚政权的离心,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 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不再听陈胜号令。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最终,势力大幅削弱的陈胜被他身边的车夫杀害,此时距离陈胜举兵,刚刚过去半年。

陈胜号称要推翻秦朝暴政,结果政权还没稳当呢,就比秦朝更加暴政,人心尽失,然后就扑街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炮灰。

陈胜吴广的失败,也更加印证了黄老之士事先的判断:泥腿子还是不靠谱,他们组成的政权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符合天道伦常。按照黄老之士的观点, 强有力的新势力,必须是从那些世家豪族中成长出来,利用他们盘根错节的姻亲、部属、同族血缘等长久以来形成的关系,才能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并拥有最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时的项氏集团,以项家以及若干江东豪族为骨干,八千江东子弟为基础,已经凝聚成一个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军事集团。

项氏集团的起兵,简直就是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就在大泽乡起义两个月之后,会稽太守殷通把老朋友项梁找来,商量道:“天下大乱啦,秦朝要完了,老子也要起兵,你和桓楚来做我的大将,不是东南有天子气么,说不定就应在我身上了。”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于是,殷通让项梁把项羽找来问问情况。项羽进来还没说两句话,项梁突然使了个眼色,项羽手起刀落,血光一闪,殷通的人头已经落地。


从这里也看出,项氏叔侄是有多暴虐。你杀人逃难,人家收留你,把你当好友。人家找你商量造反,你直接把人杀了,自己造反。就是混黑社会,也不能这个混法吧,以后谁还敢跟你啊!项氏政权的败因,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种下。说秦国仁义不施,其实项氏才是真正不仁不义。


项梁手里提着殷通的头,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为惊慌,过来捉拿他,项梁站在一边看热闹,项羽一个人连杀将近一百人,剩下的人都被吓傻了,这是怎样的一个杀人狂魔啊!然后项梁召集熟悉的地方豪强,联络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集合了一批早已暗中物色好的豪强子弟作为骨干军官,正式开始造反生涯。由于当时张楚的名号已经传遍天下,各地纷纷响应,项梁为了不破坏统一战线,名义上接受打着项燕旗号的张楚政权的号令。

陈胜造反的时候,还是凭借项燕的旗号,这回可是正牌项燕后代举兵,于是附近的豪杰纷纷来投奔,黥布、陈婴、蒲将军当时都已经是小有实力的一方豪杰,但是听说项梁举兵,都带着自己的人马前来投奔,很快就聚拢了数万人。


特别是陈婴的投奔很说明问题。陈婴在县里是敦厚长者,广有威望,县里的一帮年轻人杀官造反,聚拢了两万多人,但是为了谁来当头这个问题差点火并,因为谁也不服谁。最后说还是让陈婴来当头吧,我们都服他。陈婴推脱不过,正打算南面称王,陈婴母亲说,自从我嫁到你们老陈家,就从来没听说祖上有什么贵人,你现在居然一下子就称王了,这是不祥之兆啊!项家世代为将,在楚地很有名,不如投奔他们,亡秦一定成功,陈家还能当个侯爵。陈婴一想,老娘的姜果然比自己更辣,于是带队投奔项家。


从这里,也可以间接验证陈胜的炮灰身份。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连造反前还得先查查户口本,有出身有来头有名望的才有资格造反。 当然,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反例,刘老三刘邦同志,他本来应该是众多炮灰中的一员,或者最多跑跑龙套,当当小弟,居然意外地逆袭成功,抢了项羽的剧情,成了将来的真龙天子。但实际上,刘邦这个人的背景及其复杂,有一些关键的真相被刻意掩饰了。刘邦真的是大字不识的一介农民吗?他的身世来历,到底有怎样的隐情?在后面的文章中,将予以揭示。


所谓反秦,其实是如下冰冷的现实: 秦始皇打破了出身门第,不拘一格降人才,抑制豪强贵族,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引起了天底下所有出身高贵的“贵胄”们的愤怒,所以他们从各种角度推墙,要重现那个贵族是贵族,平民是平民的“自由世界”。

项羽出身高贵,所以干什么都有道理,而刘邦出身低贱,当了皇帝也被人看不起,陈胜自以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只是被人利用的炮灰。


对于当时的平民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的世界啊!连造反这种事,都要看出身!



不要以为门第观念只是古代的事情,当代有一批“果粉”,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共产党,非要跪舔由世家贵胄们组成的国民党,不也是一样的么。


果粉偶像——蒋介石


项家军起兵后的第一场大战,不是与秦军,而是与另一支起义军火并。 项梁起兵的时候接受张楚的号令已经够憋屈了,本来项燕是自己亲爹,还得在名义上接受打着项燕旗号的张楚政权的号令。不过看在人家陈胜下海比较早,也就暂时忍耐。


但是有另一家起义军,原本名义上也是接受张楚的号令,眼看陈胜已经快不行了,同时可能是从“张楚”这个旗号中得到了灵感,立了一个傀儡作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打算占领政治制高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