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SPOTLiGHT聚光》多个全职岗位@你! ·  6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新媒体传播专家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8k-30K/月!星球研究所2025超多全职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北欧教化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之五大不同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10-10 12:17

正文

文章来源:麦哥自留地


好友留言,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以格隆维为发端和代表的北欧教化(Nordic bildung)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有何异同?

自2022年开始深入接触以丹麦为代表的北欧教育理念、实践和演变历史以来,这个问题曾多次浮起在心头,但至今也深感自己的学识积累不太足以回答这么“大”的问题。与好友的这次讨论,让我感到有必要先把目前的体会总结出来。未尽部分,偏差部分,不妨留作以后补充、修订。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中国传统”,是秦汉以来长期实际运行的观念、习惯。很多学者认为,这些“传统”与先秦(及更远)时代的儒、法、道等原初概念和理念 已经 大不相同。但,窃以为,“传”下来了且成为“统”合性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习惯的,才是真实的“传统”。 ‍‍‍‍‍‍‍‍‍‍‍‍‍‍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至善君子”为目标的“修己”(不断自我完善)和以“修齐治平”、“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横渠四句(为百姓立身,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目标的“达人”——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做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而北欧教化理念的核心是教化(可参见《 教化(Bildung)的词源、译名及其核心理念 》)——帮助学生找到自主成长的动力、信心和方法,使其“身心灵”全面成长。目标层面,北欧教化力图培养“完整的人”,培养有自主思辨能力的“自我创作者”(可参见 北欧的发展秘诀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使其既珍赏个体的自由,也具备对集体、民族国家及更大“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

如果说共同点,两者都认同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升的修习、进化过程,也都强调责任感,除此之外,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差异点则明显得多。

1. 君子与常人

好友与我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第一特征是,要培养“君子”。何谓君子?在《诗经》、《论语》、《大学》等典籍中有不同角度的描述(“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好友把“君子”比作马斯洛模型的“自我实现”, 我觉得后者只是定义了最高级的个人需求及追求,而前者要比后者标准高很多,简单理解就是“明德”、“亲民”、“至善”的完人。

以君子为培养目标,当然志存相当高远,可是“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与社会构建领域的各种乌托邦梦想类似,着力培养“君子”的结果,反而是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伪君子”。大家都知道自己不是君子,但都是要脸的人物,不能自贴标签为“不合格产品”啊,于是必须把各种“口号”、“标语”、“礼仪”讲究到极致。台前必须演好“正人君子”,哪怕做的是枉法苟且之事。

好友说得好,“ ‍‍ 我们在倡导君子人格时,是将君子作为我们的方向而不是要做到的标准。不可以用君子的标准衡量自己,使自己沮丧而放弃。更不能用君子的标准衡量别人,做道德绑架。” 我倒觉得,就连“把君子作为教育的方向或目标”本身都是弊大于利的。 虽然几千年历史中不乏意志坚定、始终如一、坚持追求完美的光辉个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学子逐渐习惯了背诵不可行之文字,生活中说冠冕堂皇但并不信之话,践着“不合知”之行。

北欧教化的思想基础之一,是基督教之承认人性中的复杂,特别是,存在极难革除的“恶”的诱因和所谓“撒旦”的强大。它要培养的是“幸福的普通人”,是自我心智不断发展(从自我发现、自我巩固、自我管理,到自我创作和自我转化,从认同个人、同伴、家庭这样的小归属圈到社区、民族、国家、人类、地球这样的大归属圈, 可参见《 北欧的发展秘诀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的常人。正因为坦然承认大家起点都不高(但谁也不比谁低),所以大家平等、宽容以待,一起互相鼓励,为彼此的每一点点“进步”加油喝彩。

2. 精英与民众

在中国传统里,“做官”是受教育的压倒性目标(“学而优则仕”),而与民相比,官总是少数人。何况,开民之智对专制统治者从来没有好处。中国传统教育的主体始终是精英贵族教育。“芸芸众生不足挂齿,不在视野之内。”(好友语)“民贵君轻”也就是孟子时代的惊鸿一瞥,没有机制配合,就是一个说法而已。

而北欧教化最突出、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旗帜鲜明地以最底层的民众教育为主体。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彼时(1850年前后)丹麦社会正在彻底摆脱封建制度,较低阶层会渴望且必然获得政治权力;如果他们没有能力把握他们所追求的权力,那将是一场灾难。以格隆维为代表的北欧教化开拓者们坚信,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必须得到精神和认知上的全面提升,才能适应工业化和民族国家时代的需要。他写道:

“光明照耀学者,是否只是为了拼写正确?

不,天空希望更多的人拥有美好的事物,光明是天赐的礼物,

太阳升起与农民同在,而不仅仅是学者……”

北欧教化的以民众为主体的理念,还深刻影响了其同时代的合作社等民间社会的发展。创办丹麦第一家农民合作社的牧 师汉斯·克里斯蒂 安·索恩说,合作社的目标是:

“……提升在社会中处于较低境地、备受压力、习惯于依赖的人群,使他们达到更高的道德、智力和社会化层次,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更体面的地位。”

3. 自由与责任

北欧教化之父格隆维把自由和责任作为培养目标的两个关键词,前者又是重中之重。他的自由理念 ,是德国的内在自由(源自歌德、费希特、席勒等的德国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可参见《 丹麦的秘诀——是什么塑造了北欧国家 》)和英国的政治自由 (包括宗教自由、新闻自由、贸易和商业自由,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以平等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等)的结合。摘录《北欧秘诀》中对格隆维的自由观的描述:

“这是作为个人追求进步的自由,也是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的自由。它是有根基并生长的自由,也是四处传播和改变一个人心智的自由;是学习的自由,也是教导的自由;是与他人在一起同时又保持自我身份的自由。这是通过“教化”实现的自由;个体的教化以及民族的教化,即民众教化。”

中国传统教育缺乏“个体自由”概念,反而强调集体、服从和牺牲。其“责任”,虽然在理念上没有抛开“百姓”、“生民”,但首先是“忠君”,是在服从君主的绝对权威这一前提下,造福百姓苍生。而北欧教化的“责任”,是基于自由平等理念和内心对集体(社区、归属圈)的认同,对彼此、对集体的责任。

4. 规训与思辨

中国传统强调“礼”,也就是秩序、规范,因此教育要培养“克己复礼”的人,也就是遵从规范、规则、“上意”、习俗者。这样的“产品”可以很好地成为社会等级秩序和运转机制的一个部件和工具,满足维持现有统治的需要。在自我发展理论里,这就是自我层次的第3 层、即自我管理者 (可参见 北欧的发展秘诀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

格隆维启动的北欧教化1.0的主要目标,也是促进年轻人向自我管理者转变。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它培养的是活力、热情、有目的 / 意义感的的自我管理者,前者的产出则是被教育过程及其社会环境强迫进入的、消极被动、无意义感的自我管理(服从规范)者。

北欧教化1.0 并没有明确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辨意识,但其平等讨论、鼓励不同观点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有助于学生们自然形成一些自己的判断力和自主性。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早期, 随着现代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过去强调的服从性和追求一致性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新要求—民众都应该“自我创作”(基于自主思辨的自主性)。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代表的北欧“文化激进运动”,则及时促进了北欧教化2.0的形成,自我创作者明确成为北欧教化的培养目标。

在中国,除了约100年前和约40年前的两个特殊历史阶段,教育的规训传统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下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