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台工厂
中广联合会广播文艺工作委员会官方指定唯一信息发布平台,一站式广播活动运营及节目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电台工厂

分享 | 线性传播下,广播频率的定位与节目编排的对位性分析(上)

电台工厂  · 公众号  ·  · 2017-09-11 00: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的线性广播虽然仍是广播电台目前主要的影响力传播与广告经营创收的主 力,但是,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的相关业务容易受到忽视。并且一线广播人对频率定位、节目资源配置与节目编排的认知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与方向性偏离。本文试图从频率定位、节目编排等方面目前存在的若干典型性问题着手,理清认知误区,阐明合理策略,帮助一线广播人认清发展的方向,更好地发展广播事业。


在互联网+的语境中,虽然网络广播与音频APP成为行业注意力聚焦的核心,但是目前其用户影 响力仍相对有限,并且尚未找到变现模式,而传统的线性广播长期以来凝聚了大量私家车主等主力听众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线性传播方式下的传统广播仍然是广播电台矢志坚守的基本盘,是广播电台扩展媒体影响力与进行广告经营创收的主力与基础。因此,如何做好线性传播下的传统广播,仍然是广播电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与大力加强的。



一、传统广播主业关注度受到互联网语境冲击


但是目前,不少广播电台已将注意力从这一主营业务中偏离出来了,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做媒体融 合,做互联网+。前几年业内的关注重点还是频率定位,以及频率与节目的改版升级,行业会议也大量分享相关的成功经验与案例。现在,虽然不少电台也还在继续关注这方面,但是更多的电台,行业主流的声音已不再是传统广播的话语,而是热衷于关注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互相讨教如何进行媒体融合,谁家有创新融合的成功经验。不少广播人显得有些急躁、浮躁,有些急功近 利,甚至舍本逐末。



二、传统广播频率与节目设置仍存在困扰与偏离


因此,本文暂时将视线从大家热衷的媒体融合等长远发展方面跳转出来,专注传统的线性传播下 的无线广播,与广播人共同思考眼下的一些实际问题。在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下,频率定位、节目配置与节目编排仍然让众多的广播人犯难,困惑。频率定位如何设计,节目资源如何配置,不同时段如何编排,仍然困扰着大家。不少频率总监、知名主持人都会有“我的节目做的挺好,但为什么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或不温不火“诸如此类的疑问,甚至质疑。


(一) 频率定位方面


原因何在?首先,频率定位方面,随着媒体竞争环境的加剧,以及听众媒体选择的多样性与接触 行为的碎片化,综合性广播开始向类型化广播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了类型化的交通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专业化频率。在这其中,一方面是目标听众的窄众化定位,即面向一类听众的所有需求,将听众年龄界定收窄,如聚焦25-54岁,或25一34岁,或将听众性别定位收窄,做专门的女性频率。另一方面是内容的专一与精深,即面向所有听众的一类需求,在某一类型的节目或内容方面做专做精做深,如新闻类频率、经济类频率等。通过做专、做深,保持在某一群体或特定领域的专业性与必听性,形成强烈的品牌识别与收听期待,进而售卖听众资源、广告资源,形成影响力与盈利创收。


问题一:综合性频率定位缺乏特色,难以吸引窄众群体


但是,部分广播人当局者迷,长期陷于业务中,依靠经验判断办频率,做节目, 不看数据或看 不懂数据。为了拓展听众规模,习惯性地将频率定位做广、做大,做成综合性广播,或具有专 业特色的综合性广播。期待通过自己的一套频率将所有听众资源一网打尽,期待通过多种多样的节目内容赢取尽可能多的听众关注与收听。在此情况下的频率收听表现往往事与愿违,听众定位越宽泛,目标人群越分散,节目内容越多样,收听选择越困难,让听众难以产生识别与认同,而且内容越多元,战线越长,消耗的精力就越大,从而导致处处需顾及,处处无法顾及的恶性循环,失去特色与吸弓}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听众所摒弃与淡忘,听众资源与媒体影响力缓漫萎缩。


一个有吸弓}力的频率首先需要具备一档可听性强的特色节目,或一位个性魅力主持人,形成独特 卖点,而不是成为没有特点的芸芸众生,须知灌木不是林。但是独木不成林,如果一套频率想吸引听众锁定收听,由节目收听型升级为频率锁定型,成为一方强势频率,就需要在频率定位上下功夫,多即是少,少即是多,SIMPLE  IS THE BEST,专注而精深,塑造个性特色,在统一风格下打造节目集群,打造收听平台,将单个节目的孤岛收听连接成片,形成频率的整体辐射。


问题二;全台主打私家车导致资源错配与竞争恶化


1、私家车主虽是核心,但非驾车群体也极具价值


频率定位的另一个问题,是全频主打私家车。私家车主是广播广告的金主, 频率定位主打私家车,主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台内所有频率或主要频率都主打私家车主, 这就会带来 三个问题。一方面,私家车主是广播的主力听众,但不是全部。大量的中老年非驾车人群与退休人群也是广播收听的重要力量,而且这部分人群不再是传统广播市场的老弱残兵。在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拥有相当庞大的半生积蓄,在当下社保机制健全的环境中,他们享有持续稳定的退休收入,应是广播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来源,应该倍加重视,大力拓展。当年医疗专题节目的红火,当下保健食/用品市场的繁荣,以及电信与网络诈骗大行其道的种种现象,无不印衬着这一社会老龄群体巨大的消费能力与潜力。


2、节目设置历史惯性导致与私家车定位产生偏离


另一方面,频率定位与节目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偏离。 在主打私家车主之前,不少频率已经拥有 了较为成熟的频率定位,如生活类广播、教育类广播、经济类广播。但是在主抒队家车主后,虽然在宣传片花中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路况信息, 在个别或部分节目中进行了针对性的内容改造, 但是频率整体依然较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节目配置惯性,多半换汤不换药,反而造成了频率定 位与内容配置的矛盾,导致认知模糊,特色消失,也直接导致了在收听表现上难有起色的问题。 此类改造,不但毫无增益,反而有损根本,得不偿失。对于一个电台而言,需要做到频率资源组合配置,错位竞争,各有主打,结合台内资源分布与频率团队特点进行综合性、全局性考量,而非全台主打私家车主。


3、全台主打私家车导致资源内耗与品牌识别模糊


此外,全台主打私家车主直接导致了市场同质竞争的加剧,品牌形象的模糊与宝贵资源的内 耗。分析发现,大多数广播市场至少有2-4套频率主打私家车主,分别是省市两台或地方台的交通广播与音乐广播。而个别广播市场甚至出现了五套以上频率同时主打私家车主,在交通广播下细分传统的交通频率与新调整后的私家车频率,在音乐广播下细分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频率,再加上新闻广播等其它频率,构成了复杂的竞争局面。竞争加剧直接导致了听众的白热化争夺与有限资源的内耗,台内各频率你争我夺,互相卡位,分割资源,本位至上,而不是共享资源,互相接应,组合出击,形成合力。


(未完待续......)




电台工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时请附上您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及时沟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