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筑一事
One Building One Story. 建筑有故事,生活在此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  投教展播 | 广发基金:多元资产配置攻略(一) ·  3 天前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  【协会数据】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 ...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突然大涨!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京东官宣! ·  2 天前  
银行螺丝钉  ·  [2月18日]指数估值数据(螺丝钉定投实盘第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筑一事

香港风光不再?我在草根社区里看到了另一面

一筑一事  · 公众号  ·  · 2025-02-19 17:26

正文


香港的风光不复从前,这几年很多人这样说。内地极速城市化之后,我们不再像21世纪初那般“仰望”香港。


面对经济放缓和依旧严重的土地问题,弹丸之地难道就要作茧自缚?当我们从社区的视角看待香港,正在发现持续的智慧——


深水埗: 港版士绅化之路

「美荷楼」从公屋到青年旅舍, 香港的共居史博物馆

「香港设计中心」用设计思维,“科普”一个社区

「素年YEARS」提供老者托管服务的纯素食堂

「Color Brown」老布行活化的咖啡艺文空间


港岛南部:新型“村落”演化

「薄扶林村」寸土寸金的港岛,仅存的200岁村落

「华富邨」60年经久不衰的住宅设计和社区空间


上环到中环:文物径 v.s. 商业街

「壹合社区空间」一间免费的社区客厅

「蓝屋建筑群」留屋留人,香港建筑活化“鼻祖”

「中环街市」菜市场改造,二十年前香港就在做



#生长力


香港社区营造城市指南

探访时间:2024年10月、11月,2025年1月



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的垂直发展模式,例如摩天大楼、高架天桥、地下通道,在有限土地上创造了惊人的效率,却也割裂了人与社区的连接。


穿梭于中环的空中连廊或尖沙咀的地铁站,视线被玻璃幕墙和广告牌占据,几乎看不到街道层面的生活细节。



这些空间需要“主动发现”而非“被动路过”,而大众旅游的模式恰恰缺乏这种探索的耐心。



摄影:忧忧



近半年,一筑一事三次前往香港,以全新的视角打开一座城市,发现了市井的、人情味的、充满关怀和创造力,也在极速变化中的微观香港生活。今年年初,我们受到建筑设计和社区营造团队onebite邀请,与来自大陆多个城市、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多个社区营造团队一同,深入了解社区,正在如何构成今日的香港。



深水埗的社区客厅、薄扶林村的石屋和菜地、华富邨的街市和空中广场、皇后大道上的转角唐楼……这些空间没有光鲜的视觉冲击力,但或许会成为你再次前往香港的理由。



摄影:忧忧





深水埗:

“文青天堂”和“穷人地狱”

港版士绅化之路



在deepseek向我推荐的香港本地社区探访清单中,深水埗排在了首位。从电子零件、二手货淘宝地,老式收音机店仍有坚守的鸭寮街,到百年当铺建筑,外墙“蝠鼠吊金钱”浮雕的南昌押,再到平价米其林餐厅公和荳品厂,这些都已经成为游人皆知的打卡点位。


而除了在此怀旧老香港的集体记忆,当我们深入社区,在这些充满张力的文化符号背后,



深水埗作为今天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潜藏着众多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劏房,以及老龄化群体、新移民和少数族裔的融合生活。



深水埗的日夜 / 摄影:忧忧




与此同时,这些似乎百年未变的老街正在发生微妙的更新,此次导览的设计者onebite告诉我们:“很多香港本土建筑师、规划者们都非常关注这一区域,谁也不知道十年后的深水埗会是怎样的,是否会走向士绅化。”


在位于大南街的「有家」社区空间中,我们遇到了几位老人在这里休息、聊天。他们有的居住在狭小的劏房中,有的没有固定居所、时常露宿街头,这些人被统称为“无家者”。



摄影:忧忧



「有家」由基督教关爱无家者协会创办,为这些街坊提供了落脚点和连接点。负责人分享说,这里最常见的是两人聚合,也有三五个人聚集起来学习书法、种植、手作工艺品,还有社工发起的活动,与深水埗的创意群体合作,进行了劏房摄影展、天台种植分享、戏剧情绪疗愈工作坊……


以「有家」为据点,周边有不少小店空间都加入了社区连接中,例如对面楼上开了近5年的社区书店,老板一鸣总是积极响应社区活动,还在客流量较少的时候,将闲置空间用来举办健身、瑜伽、手工等社区活动。



摄影:忧忧



在一鸣看来,书店的活动不能只有文化沙龙、读书分享会,有意设计面向社区的活动,可以丰富在地居民的生活,也可以让爱书的人,借此关心周边的社区。



书店还与本地农民合作,购买他们的农场品,并赠送给买书的人,帮助农民销售的同时,也让不同的群体看见彼此。 / 摄影:忧忧



2023年1月,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公布的「基层笼屋板房劏房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本港居住环境恶劣的人口在过去七年间增加了25%。高昂的租金和有限的政府公共房屋,让环境恶劣的劏房依旧是很多贫穷居民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选择。


在深水埗南昌街1号,我们走进了转角处的南昌社区客厅。这个2000平方英尺的双层空间是社区约250户劏房居民的公共客厅,不仅有共享厨房、客厅,还有专为儿童设计的自习室等。



摄影:忧忧



作为南昌社区客厅的设计团队,onebite提到:“居民们一起参与了空间划分、命名和使用的选择,以「家一点」为主题,不同功能的空间被命名为「休息点」、厨房「滋味点」、饭厅「食多点」及儿童玩乐空间「创意点」等。”



南昌社区客厅/ 图源onebite



我们发现,这里不只是自上而下地提供服务,使用者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共建意识,去维持整个空间的正常运行。



比如在厨房中,居民们会将所有食材都写上名字和编号,及时清理自己的过期食物;有的居民也会将家里的闲置用品拿到社区客厅,供大家一起使用。



摄影:豆奶



我们鼓励大家在不打扰本地人生活的同时,有机会走进这些小小的街头客厅,跟工作人员们聊聊关于他们眼中的社区和正在做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里不只有服务日常生活的客厅,还有一批艺文和生活方式空间,正在加入这场共益社区的行动,重塑老社区的面貌。




美荷楼生活馆


从公屋到青年旅舍

香港的共居史博物馆


地址:香港九龙深水埗石硖尾邨41座




于1954年落成的美荷楼,是硕果仅存的香港第一代公营房屋。于2008年被列为「活化历史建築伙伴计划」的第一批历史建筑,由香港青年旅舍协会负责保育及发展美荷楼,并于2013年正式活化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摄影:豆奶



除了运营旅舍外,美荷楼设立了公屋博物館──美荷楼生活馆,展室的陈设布局是按照旧居民的口述历史设计,家具及摆设是通过文物征集而来,由旧居民捐赠,重现了50年代的居住情况和70年代末改建工程完成后的居室。这里还有定期的免费公众导赏团,帮助你更为深度地了解香港公屋的建筑建构发展,以及活化工程如何平衡保育和改建发展等等细节。




香港设计中心


用设计思维,“科普”一个社区


地址:香港九龙深水埗通州街280号DX设计馆




香港设计中心成立于2002年,发起了「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及「DFA 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奖项,推动了香港乃至整个亚洲艺术领域的发展;同时,还通过地方营造项目和创新论坛、活动,扩大设计领域的公众参与。


位于深水埗的DX设计馆于2024年启用,是一个三层的展览和活动空间。探访时,我们都被步入大厅的「设计图埗」地图展览吸引,这是由社区艺术家、学生及居民共同创作的深水埗大型设计地图,呈现了社区内各式手工店、画廊及设计工作室,回应着社区独有的纺织历史文化,现场也有很多材料供人们即兴创作。



「设计图埗」地图展览 / 摄影:忧忧



DX设计馆还设计了一系列以“设计”视角观察社区的活动,包括:“深水埗小店大设计”分享会、“深水埗历史建筑中的设计语言”分享会、深水埗历史建筑深度游导赏等等,将“设计无处不在”理念跟社区探索相结合。




素年Years


提供老者托管服务的纯素食堂


地址:香港深水埗汝州街132号地铺




素年是一家香港本土的素食餐厅,五年来在香港已经开出了五家分店。主打结合中式、西式、日式、泰式等多种地方风味的创意素食。


素年当季特色菜品 / 摄影:忧忧



除了提供纯素餐单外,在深水埗二店The Park By Years,还可以购买到本地制造的纯素调料、植物奶等产品。主理人希望素年不仅是一个餐厅,还可以为当地街坊提供一些较优质的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分享说,这个做法的确吸引到不少街坊每天都会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品,即使不会购物只跟他们聊天也感到非常满足。



在素年可以领取到最新的社区小报和地图,成为社区信息交流的站点。 / 摄影:忧忧

在素年,我们与香港本土的社区营造实践者们一起交流。/ 摄影:忧忧



从2023年开始,素年也开始为社区老人提供休息的空间和暂托服务,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极高的香港,素年这样的社区小店也开始合力应对「以老护老」的情况。




Colour Brown


老布行活化的咖啡艺文空间


地址:香港深水埗黄竹街13号地铺




Colour Brown是香港最历史悠久的自家烘焙精品咖啡店,始于2005年创立于西贡的微型小店,今日在香港拥有六间不同风格的咖啡艺文空间;旗下子品牌「咖啡事多」、「COFFEE DX」、「山昂制包饼厂」,都致力于以咖啡文化为核心的可持续理念产品。


Colour Brown 位于深水埗的店铺,原址为一家老布行,由一道回旋向上的楼梯连接咖啡店及艺文展览场地。店主Edwin也是一位旧物收藏迷,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二十年来所搜集的中华巴士车站牌、打字机办公台、各种怀旧玩具……



摄影:忧忧





港岛南部:

新型“村落”演化


如果说深水埗还自带一些市井烟火气息,回应着劏房的历史和现实议题,那香港岛多半是人们眼中“不食人间烟火”的飞地。港岛是香港开埠时最早发展的地区,以北部的中西区记录着香港作为亚洲金融、贸易和商业中心的辉煌历史。


从西九龙通过西区海底隧道来到今天的港岛,路过香港大学继续向南,我们走入了一整片山野,盘旋的山路两边建筑低矮稀疏,人行道上没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只有零星几个跑步锻炼的人。


而这里不仅将我们体验的步伐放慢,还将社区的居住形态直接往回倒了三百年。




薄扶林村


寸土寸金的港岛

保留下200岁的历史村落


地址:香港薄扶林道




据推测约17世纪初,一批南下逃难的内地客家人从港岛登岸来到薄扶林,建立了香港岛最早的村落之一。在1886年-1983年间,香港首家牛奶公司在薄扶林收购了大片土地用作牧场,全盛时期饲养近两千头乳牛,周边很多薄扶林村民也成为了公司职员,带动了村内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牧场的关闭,村民人数逐渐减少,许多商店相继结业。


1991年9月,香港明爱基金会开始进入薄扶林,帮助重建社区。2014年,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公布来年的监察名单,薄扶林村位列其中,成为该年度唯一入选的中国文化遗产。


我们探访时发现,今天村内仍旧保存了传统布局,分为围仔、菜园及龙仔督三部分。围仔是村中心,一排两列十八间屋是村内最古老建筑,村民称之为「十八间」。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原有的地基及墙壁,部分村屋亦保留木构瓦顶。



摄影:忧忧



在靠近马路的一旁,我们遇见了一片肥沃的菜地,明爱薄扶林工作组的成员介绍说,这里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公共菜地,由一群中年妇女成立的园艺组复耕其中的农圃,与村民共享成果。过程中她们还策划多项改造工程:重铺石路、搭建社灶、编织百家遮布。我们造访时正值白萝卜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准备一同拔萝卜并制作萝卜糕。



2014年底她们正式定名「乐根源」,意指乐意守护这三水环带、阳光到地的老村的处处生机,并决心落地生根,留住这个永续社区。/ 摄影:豆奶

薄扶林村八十七号屋是用青砖建成的传统中式村屋,建于1913年,后经过保护修复工作,如今成为了居民社区公共活动的空间。 / 摄影:忧忧



这里不仅是香港城市中仅存的村落形态,也是所剩无几的典型寮屋建筑群。寮屋是二战期间及之后大量难民涌入香港后,自行觅地搭建的临时住所。这种房屋由铁皮上盖和木板拼贴而成,没有接通水路和电路,也没有排污系统。


稀缺的土地让寮屋成为“握手屋”,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在1953年圣诞夜九龙石硖尾木屋区的火灾中,给房屋供应的“不干预”政策敲响警钟,也直接驱动了香港近几十年的公共房屋兴建历程。


那晚的大火共烧毁木屋4000余间,超5万人无家可归,在大火发生后第四天,政府就宣布要在原址上安置3.5至4万灾民,到1954年底,八座六层楼高的H型徙置大厦在石硖尾建成。根据《香港公屋设计变奏曲》和《一型徙置大厦的基因——香港公屋原型》记载,



多层徙置大厦的成本比平房贵两倍,但房间数量却多出五倍,以低成本为大量人口提供了安置居所,以此为基础的公共房屋,成为香港解决城市居住问题的基石。



1972年,港督麦理浩提出十年建屋计划,标志着70年代公共房屋进入全港扩张时期。沿着薄扶林继续向港岛南端进发,我们很快遇到了一片起伏错落的居民区,这就是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屋邨——华富邨。




华富邨


60年经久不衰的住宅和公共空间设计


地址:香港 瀑布湾华富道、 瀑布湾道





顺着一条两边布满商铺的空中廊道,我们走进了一片开阔而繁忙的广场。十几个鸟笼排成一排,几个小孩子在广场上奔跑,工作日的下午,遛鸟和遛娃的人们都在这里聚集,出门采购或用餐的居民来来往往。


摄影:忧忧



“邨”与“村”谐音,让人想起传统聚居的村落,又是以现代的房屋形制和设施出现,其中也潜藏着从传统亲缘社会到现代新型社区的转型。



华富邨由香港首位华人政务司、有“公共房屋之父”称号的建筑师廖本怀设计,配合依山面海的优势,大部分单位都成为了山顶“海景房”,甚至被称为“平民豪宅”。而作为香港首个以市镇形式出现的屋邨,这里是一个容纳街市、茶餐厅、小卖铺、文具店、薄扶林公共图书馆、学校等,让数万名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综合体。



华富邨的公共图书馆与街市 / 摄影:忧忧



屋邨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代表着建筑师在极低的人均面积下做出的极限探索。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居所设计,而是尝试解决急切社会问题的一种建筑形式。



而现阶段已经快60岁的华富邨,正在面临新的议题。2014年,华富邨宣布重建,将分三期开展长达22年的逐步搬迁。如何留住上千个家庭近60年的日常记忆?如何帮助居民过渡到新家园?



明爱香港仔社区中心督导主任阿鹏与社工阿枫两人共同运营着「华富生活馆」,这里设施简单,中间一张桌子,一个显示屏和沙发,四周的储物架上陈列着一些旧物,有街坊麻生捐出的磁碟机,有May姐捐出的荔枝木……


摄影:忧忧

「华富生活馆」中的旧物收藏 / 摄影:忧忧



我们还阅读到了最新几期「华富小店志」,每期讲述一家小店的故事,有1968年成立的银都冰室、与居民共渡柴米油盐45年的华富米行、助力几代居民接受教育的华富邨储蓄互助社……这些文字不仅分享了店主在华富邨开店的缘由、经营理念、与街坊交流的点滴,更是留下了或许会随空间重建与流动而消失的集体记忆。



摄影:忧忧



阿鹏告诉我们,在公共屋邨中其实不缺乏由各类组织运营的社区空间,但这些空间往往有准入门槛,服务于特定群体,例如老人、残障人士或青少年等,注重对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而「华富生活馆」是一个全居民友好的空间,目的是让不同的群体可以在此有所交流,特别是在重建时期,让各方诉求可以慢慢磨合。



正在聆听居民声音的不只有阿鹏的团队,onebite作为重建组的成员,正在以华富大厅为据点,激发居民对未来华富邨空间的构想。


华富大厅由onebite设计,是一个集资讯、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在大厅内部的展览中,不仅通过一块块展板、老照片、建筑模型,回顾华富邨的悠久历史,更帮助居民理解重建的过程、计划进度,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新屋邨的未来样貌。


onebite social作为专注于社区营造和参与的机构,还通过日常性调研与定期在地工作坊,研究和记录人与空间的关系,例如华富邨十大热门聚集点,有大量商铺、休憩空间的新商场和平台花园,作为重要枢纽、实现人车分隔的人行道和天桥……



研究结果也正在为重建提供切实的参考,这些过去华富邨中为居民所用的“有效设计”,都会在新屋邨重建中保留。



华富大厅/ 图源网络



走出华富邨时已是傍晚,有不少学生和中年人陆续回到这里,他们穿过作为枢纽的华富商场,有人走向楼下的街市,有人从银都冰室打包菠萝油回家作为晚餐,在几十年风云变幻中,这里的生活从未停止。


近五年,香港多个早期公共屋邨群都在面临搬迁,其中也包括网红彩虹邨等。近两代香港人的共同记忆,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不仅关心在下一个阶段,公共屋邨的设计还会如何升级,更多元、更个性化,还是变得更为高效和统一?我们也好奇,在空间的变迁中,社区形态和在地居民关系,会展现出哪些新的可能。



摄影:忧忧





上环到中环:

文物径 v.s. 商业街



今天的港岛,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殖民时期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20世纪中期以来大量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之外,还潜藏着1860年代开始至战后六十年代的百年之间,本地华人最主要的居所——唐楼。这些建筑底层多为商铺,上层为住宅,门廊设计兼具遮阳避雨的功能,形成独特的“骑楼”风格。


随着1950年代公共房屋等高层建筑兴起,唐楼逐渐被淘汰,但近年保育意识增强,例如上环永利街因电影《岁月神偷》引发关注而免于清拆;湾仔的“蓝屋”“黄屋”等彩色唐楼被活化,成为文化地标。截至2025年,全港仅存不足百栋历史唐楼,部分被改造为艺术空间或社区中心,上环和中环,正是遇见唐楼的绝佳区域。




壹合社区空间


一间免费的社区客厅


地址: 上环皇后大道西壹号




2023年夏天,onebite所主导的「壹屋计划」将皇后大道西一号「有记合」的闲置地铺打造成一个临时社区空间,七周内接待了近两千位街坊及公众,举办了过百场活动,让onebite感受到不同背景和年龄的街坊,对第三空间的热切需求。



摄影:豆奶



延续这次非常成功的实验,壹合2.0版本在重启后,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居民。例如由一批缝纫爱好者组成的车衣队,在这个转角的小空间中,这些主妇和退休人士不仅找到了平日的落脚之处和社交场所,还有机会以自己手工制作的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