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过去十年,中国面板产业抢抓时间,奋起直追的十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国面板产业已突破技术瓶颈,蓄势待发,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任何一个国家做产业升级,先从下游终端品牌做起,可以获取大量税收、就业和企业利润,积累了品牌市场份额后,再扶持上游元器件厂商,再逐渐向上游扩展。目前国内终端品牌有HOV小米(智能手机)、联想(笔记本)、海信(电视机)等,自然会带动零组件面板的配套发展。
面板显示实在太重要了,面板显示占据了电视机60%左右的成本,占据了智能手机20%左右的成本。假设国内没有像京东方、深天马、信利国际这样的企业,华为、OPPO、VIVO、小米等这些国内终端厂商得给牢牢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三星、LG、夏普这些日韩企业多贡献多少营收呢?
自2011年开始,根据群智咨询数据,全球显示产业产值站上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00亿美元。但从2013年开始,产值逐年下滑,其原因在于原因是在供需失衡和新技术市场成长缓慢。而今,AMOLED在三星和苹果带动下已快速渗透,全面屏也在今年下半年兴起,需求再度加速,中国面板正在迎来黄金时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面板产业的重资产属性?折旧?政府补贴?全面屏?等各方面的问题呢。
如何看待重资产投资下的面板供需缺口?
面板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投资的行业,一条生产线动辄就需要几百亿人民币。重资产投入向来风险较大,所以各个厂商都相对谨慎,只有瞄准确定性的趋势,才会抛钱下注。一般来讲,由于面板运输途中损耗、贴合的损耗等,面板出货量高于终端需求量的10%水平,算是供需平衡状态。
面板产业具有一定的大宗商品特性,过去多年来,面板供给过剩,不少企业都得亏损,产能不扩充;接下来,需求旺盛,企业都赚得满盆饽饽,有开始投资建厂。一些企业跟不上节奏的就逐渐退出,到现在全球能提供面板的厂商也就那几家。
2016年以来,面板开始供应紧缺,第一,去年台南地震,天灾不可测,产能受到影响;第二,大尺寸化不断提升;第三,三星等厂商重拳出击OELD领域。而今,全面屏又带来需求变化,我们判断面板将持续火热。
面板需求来自哪里?
·需求来于新型应用市场(穿戴式产品、智能家居等)的增长,
·需求来于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
·……
面板产能都去哪儿了?
·产能消耗在面板大尺寸化的无底深渊,
·产能消耗在新显示技术开发的无尽征程中,
·产能消失在面板工厂稼动率的波动中,
·产能消失在自然灾害的毁灭中(例如地震等)
·……
谁在扩产?
其实看过国内的地图就知道了,中国大陆大力扩产,进一步改变行业格局,中国厂商行业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大。
图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重资产投资亦好亦坏,好的是谁先卡位谁占优,坏的是资金投入多风险大。京东方、中国电子、深天马等新扩建的产能将在2017年和2018年逐步投产,在此时点之前,面板行业供给仍较为紧缺;在此时点之后,中国厂商将率先卡位先进显示,行业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如何看待面板设备的折旧?
老产线折旧完毕后利润贡献大。
面板行业的生产线投资大部分用于购置设备,其金额巨大,因此折旧成为面板制造成本的大头。在会计上,面板设备购置后不马上产生成本,而是在投产后按折旧年限(一般是5-10年)按每年平均分摊折旧成本。
2010年之后,韩国和台湾省多条5代、6代和7代液晶面板生产的资产折旧在2010年第一季度结束。而今进入2017年,国内京东方、深天马的部分老生产线也开始折旧完毕,利润将快速体现出来。以厦门天马G6代LTPS产线为例,项目投资120亿元,大部分用于设备投资,按10年折旧算的话,每年折旧就约10亿元。
京东方:
目前京东方最老的北京G5和成都G4.5已经完成折旧,合肥G6于2017年折旧完毕,北京G8.5将于2018年折旧完毕,之后等到2021、2022年才有3条线完成折旧。
图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深天马:
上海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于2007年四季度实现量产,成都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于2010年2月份量产,武汉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于2010年12月竣工投产。目前上海光电子生产线已经这就完毕,2016年上海光电子净利润也出现了大幅增长。而上海、成都、武汉的4.5代TFT-LCD生产线也在未来几年陆续折旧完毕,利润端也能快速体现出来。
如何看待面板产业的政府补贴?
很多投资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国内面板企业利润来源经常靠政府补贴,经常性损益实在难看,对面板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有些担忧。诚然,面板显示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已毋庸赘叙,加上面板又属于重资产投资的产业,在产线投入之初,确实需要政府补贴。随着面板企业的壮大,造血功能其实无需担忧。以京东方为例,根据京东方A今年一季度财报,公司2017Q1净利润24.13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1.1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23.01亿元,已凸显了产业的赚钱效应。
那么面板企业的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呢?政府补贴是引导面板产业崛起的重要方式,不仅仅中国政府对面板产业支持力度大,国外也是如此。目前国内面板产业崛起已初见成效,但与日韩相比,仍有差距。我们判断,政府补贴的支持对于国内面板企业来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可见的未来几年,都会持续下去。政府补贴分为国家的补贴和地方政府的补贴。国家补贴往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给予补贴,规划性强。地方政府补贴根据项目投资进行补贴,一条生产线确定建设后,后面几年的补贴将逐年确认。此外,政府补贴不仅仅体现在现金的补贴,还有土地、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
图资料来源:京东方和深天马财务报告,东吴证券研究所
面板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干什么去了?
面板企业的政府补助多为科研项目补助、生产线项目补助。以京东方为例,2011年至2015年,京东方从政府获得的“科研项目补助”金额分别达5.01亿元、7.49亿元、6.53亿元、6.58亿元和8.2亿元。
如何看到全面屏对面板企业的影响?
中小尺寸面板新的机会来了。
2017年智能手机拼硬件、拼拍照、拼工艺之外还要拼屏幕,主流的1080p分辨率这几年没什么好提升了,但是16:9开始转向18:9比例,就是所谓的全面屏设计。Galaxy S8/S8+、LG G6手机上已经率先应用,iPhone8(OLED版本)预计也将采用全面屏设计。根据产业链了解,华为、小米、MOTO、魅族等厂商已经切入了全面屏项目,全面屏现在供应紧俏。
我们强调的是,全面屏不是小机会,而是带动面板、天线、指纹识别、受话器、摄像头、激光加工的升级的大机会。
全面屏的面板变化在哪里?
首先,面板需要进行异性切割。
传统切割主要是沿直线切割,异形切割是指切割出不规则形状或圆角矩形。LCD的玻璃基板硬度较高,边缘做异形切割时R角不能超过2度,且切割效率和良率都会降低。
其次,COF代替COG。
全面屏为了实现窄边框,则必须用COF替代COG。COF需要增加使用FPC,将增加手机的成本。同时COF封装的温度较高,而FPC膨胀系数较大,易受热变形,所以对bonding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全面屏需要重回双芯片控制。
全面屏采用超窄边框设计,而集成型触控显示驱动芯片(TDDI芯片)对窄边框的屏幕边缘识别较差,所以全面屏必须重回Touch IC+ Driver IC的双芯片方案。重回双芯片控制会增加手机内部的空间占用,增加FPC和bonding成本,并且需要改进技术防止噪声引起的性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