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这些地区将陆续迎来雨雪 ·  昨天  
学习大国  ·  “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 ·  2 天前  
半月谈  ·  《哪吒2》,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今日雨水 | 好雨知时节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特朗普要印度“割肉”,喜欢得寸进尺的莫迪为何答应了?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15 10:57

正文



编者按 :美国当地时间2月13日,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接待了印度总理莫迪。
两人数年未见,但拥抱依旧热情,握手依旧用力,对彼此的赞扬也依旧热烈奔放——特朗普直呼莫迪是自己的“好朋友”、是“伟大的领袖”,莫迪同样情绪价值拉满,欣赏“朋友”特朗普“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示自己也要“让印度再次伟大”,还宣称“当印度和美国走到一起时,1加1等于11,而不是2”。
而当交流话题切入具体事项,谈及颇受外界关注的贸易、关税、移民、军事合作等问题时,现场的空气却难言“快活”,尤其是对莫迪而言。特朗普的施压直率明了,莫迪的表态绵里藏针。
如何看待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和莫迪的首次会晤?莫迪来访前就已向特朗普送上诸多“礼包”,一番交流下来,得失如何?双方在关税、移民等问题上的会谈“成果”,又将对印度带来哪些影响?此外,莫迪和埃隆·马斯克在过去几年间已多次见面,为何特斯拉至今仍未进入印度?围绕相关问题,观察者网连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宗义。

观察者网:在讨论特朗普2.0的美印关系时,我看到不少媒体会提到两点表现:一是印度外长苏杰生在特朗普的就职典礼上,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二是强调莫迪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接见的第四名外国领导人。您如何看待这两点信息?
刘宗义 :苏杰生之所以坐在第一排的中间,实际上是为了抢镜头。据说美方工作人员曾多次与苏杰生沟通,试图让他移到其他地方,但苏杰生坚决不肯离开,美方无奈,只能让他坐在那里。
苏杰生在特朗普就职典礼前的12月底曾访问过美国,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与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人进行交接沟通;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看到特朗普邀请习近平主席参加其就职典礼,所以希望特朗普也向莫迪发封邀请函。然而,特朗普并未邀请莫迪,按惯例,苏杰生作为印度外长就出席了就职典礼。
关于典礼的位置安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韩正副主席作为特别代表,坐在特朗普的后侧,面对观众,也就是坐在主席台上;而苏杰生是坐在台下。

红圈处为印度外长苏杰生所在位置
当然,典礼结束后,紧接着就举行了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议,这确实也显示了特朗普及鲁比奥等人对以“四方安全对话”(QUAD)为标志的印太战略的重视。
莫迪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接见的第四位国家元首,而从特朗普的外交会晤排序来看,更像是在召集美国的“打手”和“跟班”,把他们叫过来,让他们更好地听从自己的指挥。这让我想起《让子弹飞》中黄四郎的一句台词:“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特朗普对日本和印度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最后一个选项,希望它们在印太地区当好“看门狗”,发挥牵制中国的作用。
特朗普对印度的定位是非常清晰明确的,他希望加强与印度的安全和国防合作,推动印度大量购买美国的高价武器,让印度在印太地区协助美国牵制中国。
观察者网:在安全和国防合作方面,美印都想联手“遏华”,除此之外,印度还有其他诉求,比如想要加强自身国防建设。在这方面,美印怎么协调?
刘宗义 :确实,美印在军事合作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尽管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印之间有很多合作,其中合作力度最大的就是安全和国防合作,像军事演习、情报分享等方面都在稳步推进,但一些跟军事有关的高科技合作是口惠而实不至,很难推动。
这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双方战略互信并不强,印度不愿意成为美国的正式盟友,不想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排头兵”和“炮灰”,也不希望在武器装备上过度依赖美国,而是想借助美国技术实现武器的本土化生产。其次,防务合作的具体落实中面临许多技术性难题,包括两国政府之间的程序对接问题、国防技术转让的复杂性,以及印度对自身承接能力的低估,而印度也对美国武器的高昂价格以及技术转让的缓慢进度很有意见。

报道截自美国国防部官网,文章标题为:“美印迅速扩大军事合作”
观察者网:那在印太战略上,特朗普想要的和莫迪想实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您估计这方面接下来可能会有哪些走向?
刘宗义 :这次有很多媒体认为莫迪访美主要是希望和特朗普商谈贸易、关税和移民问题,但实际上,“印太战略”才是这次会晤的重中之重。在莫迪政府的第二任期内,印度的大国战略就已经逐渐成型了:通过积极推动美国的印太战略成型,形成中美战略竞争的态势;再利用这一战略机遇,遏制中国的同时吸引美欧日的跨国公司将其在中国的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向印度转移投资和技术,尤其是高科技,进而推动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印度经济的腾飞和大国崛起。
尤其在拜登政府时期,印度更是积极推动印太战略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QUAD框架下。印度不仅希望让QUAD成为一个军事合作集团,还希望让经济和金融合作也成为印太战略的支柱,为此推动成立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Quad Plus等机制。实际上,正是在印度的积极推动下,拜登政府才提出并正式推动了这些战略议题,而印太经济框架的形成,也标志着印太战略的全面成型。
不过,特朗普上台后,他更关心的可能是如何在国防和安全领域让印度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推动经济合作。拜登政府希望印度能在高科技产业和其他领域替代中国制造,而特朗普似乎对此不太感兴趣。特朗普曾在上台前宣称将对中国加征60%的关税,但截至目前,他只加征了10%,个别领域关税高一些,但都没到60%。这一点让印度非常担忧,他们担心特朗普与中国达成某种“交易”,进而形成中美(G2)共治的局面。如果真是这样,它所设想的大战略就完全废掉了。
观察者网:在供应链方面,印度希望中国的一些产能能够转移到印度,但特朗普已经注意到“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现象,而他真正想要的是让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刘宗义 :没错,所以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与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在资本流动、工业制造,尤其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方面,甚至在中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实际上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对此,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观察者网:关税是他俩这次会谈的焦点议题。实际上,在2019年特朗普和莫迪就关税问题就曾有过博弈,特朗普取消了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印度也随后推出反制措施。据您了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印度的经济会有哪些具体影响?
这里有几个近期的数据:在2024财年,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18%,其中,对美出口的前五大商品分别是药品、珍珠与宝石、石油产品、电信设备及成衣,合计占据对美出口总额的40%。
刘宗义 :尽管相较于印太战略,关税和移民问题是次要的,但对特朗普和莫迪而言,依然非常重要。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对印度实施关税压制,取消了印度的普惠制待遇,至今尚未恢复。实际上,他现在仍希望对印度加征关税。
当然,这种加税更多是一种威慑手段,旨在迫使印度主动降低关税。印度的关税水平较高,平均约为12%,在所有大型经济体中位居首位。降低关税将有助于更多美国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在莫迪访美之前,印度确实也主动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关税,特别是对来自共和党州的产品;另一方面,印度也释放出信号,表示将加大购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力度。这些举措主要是做姿态,向特朗普示好;另一方面,莫迪也希望与特朗普达成一个小型的双边贸易协议,至少在面子上实现互利、公平、平等的关系,双方都能在关税上作出让步。
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施压印度降低关税,除了能让更多美国产品进入印度市场,还有一个原因是,特朗普不接受任何国家在与美国的贸易中存在顺差。加上服务贸易,印度对美国的实际贸易顺差超过460亿美元,特朗普希望能改变这种局面。

图自:X@Potus
特朗普的要求,会对印度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印度在对外贸易中总体上处于逆差状态,像美国这种有几百亿美元以上贸易顺差的国家很少,所以特朗普的做法对印度来说相当于割肉。
印度之所以总体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能源进口。你的数据提到印度对美国出口前几大的产品类别之一是石油制品,实际上印度是在倒卖,从俄罗斯进口廉价的石油,加工后卖到美国、欧洲,它从中赚了不少钱。不过我觉得这种局面今后可能难以维系了。
此外,虽然特朗普没有专门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加税,但他最近宣布对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印度是钢铁和铝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特朗普的这些关税措施,尽管未针对印度,但对印度相关行业甚至整体经济造成了显著影响。印度股市近期本就处于下行态势,最近相关股票又大幅下挫,这也是特朗普增税措施带来的直接后果。
总体来看,在关税问题上,特朗普和莫迪正好又都是喜欢得寸进尺的人,我觉得双方在贸易方面合作的这种氛围和领域可能会缩小。
观察者网:在关税之外,移民问题也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印度裔是美国第二大移民群体,据彭博社此前的报道,印度和美国已共同确认大约1.8万名在美非法移民的身份;而就在莫迪访美的前一周多,美国刚用一架军用飞机将104名印度非法移民强制遣返,这些人戴着手铐脚镣的形象也让印度国内非常愤怒,觉得不被尊重。对于这些非法移民,莫迪政府就默默接受吗?
刘宗义 :是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在关税和移民问题上的态度基本都表现得非常顺从。这种顺从态度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印度的核心战略目标是希望维持“印太战略”,继续与美国合作,以遏制中国、助推印度崛起。
印度的非法移民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我觉得官方统计的这一数字肯定不准确,实际情况应该更多。
在莫迪访美前,104名印度非法移民被美国政府强制遣返
自从莫迪上台后,我们发现印度向海外的移民明显增多,而且不再是零散的现象,而是有组织地发生——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是“有组织”地移民。这背后倒不一定是印度政府在直接操控,可能是像RSS这样的宗教团体,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在推动。这个问题在莫迪政府时期愈加严重,因为印度国内的就业问题解决不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他们把大量人口向海外输送。此外,他们认为印度人走向海外,还可以向世界传播印度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扩展印度的软实力。
而一旦印度人聚集在某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就会越来越多,几乎不会再离开那个地方。加拿大的印度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是加拿大政府相对软弱,不像美国的特朗普那样能采取严厉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在加拿大的一些地方,有印度裔居民甚至喊出了“让加拿大人回到他们的欧洲老家”这样的话。自从莫迪上台后,印度教寺庙在美国的扩展也非常迅速,几乎所有印度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印度教的寺庙。
如果特朗普政府真在移民问题上对印度人大规模驱赶,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弹,特别是在印度国内,不仅反对党会借机生事,像RSS这样的宗教团体也会有强烈反应。
观察者网:除了非法移民,莫迪也非常关心合法移民,也就是美国的H-1B签证政策。
刘宗义 :对的。实际上,特朗普对移民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他个人几乎完全不接受移民,是因为马斯克等人的建议,才接受H-1B签证。不过,我认为这个签证配额的数量会进一步缩减,因为在其第一任期内,他就曾对H-1B签证进行过大幅削减。获得H-1B签证的70%以上是印度人,所以若缩减相关配额,将对印度造成极大的影响。
实际上,莫迪每次访问发达国家时,无论是去美国、欧洲还是日本,他都会谈及高技术移民的问题。他希望能够将印度的技术型人才送到这些国家工作。一方面,这可以带来大量的侨汇收入(印度是世界上侨汇收入最高的国家);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印度国内的就业压力,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观察者网:莫迪政府不担心人才流失问题吗?尤其是这些出去的人,不少还是高级人才。
刘宗义 :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相比于人才流失,青年找不到工作所带来的社会冲击问题更为严峻。印度每年培养出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其国内的就业机会有限。
观察者网:在中国先后出现《黑神话:悟空》和DeepSeek这两大产品时,印度国内不乏“反思”的声音,在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尤其是考虑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也是赫赫有名。这局面,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跟把自己的高级人才送出去有关系?在这次会谈中也有提及相关话题,特朗普表示美国和印度将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进行合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