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药品价格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成本价、出厂价、批发价、招标价和零售价。1996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32次整体性的强制降价。
在此次医药“回扣门”中,央视还对部分药品市场价格与医院中标价格进行了调查。如央视记者在安徽省太和县是全国最大的药品集散地调查中发现,该地可以买到国内外4000多家药厂生产的25000多种药品,但销售的药品价格远远低于一些大城市医院的中标价。
一位业内人士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其近日“买药”的经历,该业内人士患了尿结石,医生开了相关的治疗药物一盒130元,但离医院200-300米左右的药店,一盒规格、生产厂家等所有都一模一样的药20元;另一款药医院售价140多元,而药店只卖51元。
另有药企华东大区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在高药价中,药企并没有从中获利更多,而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流通环节、医院及医生回扣等。
现行的药品流通体制将药品各级代理商、经销商、医院、医生等都在同一利益链上,价格越高,药品流通过程中各方可分配的获利越多。
事实上,始于2000年的药品招标制度,旨在通过政府统一采购,降低药品进入医院时的价格,防止企业和医院之间通过商业贿赂抬高药价。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制度对药价的约束作用有所“扭曲”,大多数药品的政府招标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亦将药价高的矛头对准了现行招标体制。在顾昕看来,包括内外资在内的药品回扣成为常态的前提是药价虚高,否则根本不可能有吃回扣的空间。
“公立医院药品的进货价就虚高,而进货价是由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决定的。药品集中招标由各省的招标办主持,招标办大多是卫计委下属的机构,也有省份的招标办挂在其他政府部门之下。而评标专家大多来自各省的大医院。他们会依照一定的要求压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不少药品的价格依然虚高。” 顾昕指出。
而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贺滨则认为,在医疗体系行政化的现实下,医院和医生的收入结构难以合理化,这导致药品回扣成为“刚性需求”,只有高药价高回扣才能让医疗行业在现行制度中生存下去。
如果招标价格真的挤掉药品价格水分,医疗体系可能陷入困境,这才是药价虚高难以遏制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
另外,“以药养医”的制度也经常被认为是药价虚高的原因,所以就有了“零差率”政策。
但近日湖南湘雅医院、山东齐鲁医院相继曝出在当地医改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15%的政策性加价)后,由于财政补偿和配套改革跟不上等原因陷入亏损,并向药企施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