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发:用户使用产品的起点,可以是外部触发,如推送通知、好友互动。也可以是内部触发,比如孤独、无聊、好奇心等情绪驱动。当用户的情绪与产品提供的价值产生连接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打开应用。
-
行动:触发之后,用户会执行一个简单的操作,如点击、滑动、输入内容等。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行动的发生依赖于三个因素:动机、能力和触发。如果产品能让操作变得足够简单,用户就更容易完成这个行为。
-
可变奖励:用户的行为得到奖励,但这个奖励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激发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增强用户的探索欲。例如每次刷抖音,可能会看到有趣的视频,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这种“赌徒心理”会促使用户不断尝试。
-
投入:当用户在产品中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或社交关系后,会变得更难离开。这种投入不仅让用户产生“沉没成本”效应,也增加了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例如,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积累粉丝、收到点赞和评论后,就更不愿意放弃使用。
2. 真实应用案例
心理学原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被深度融入到许多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中,塑造用户习惯、提升粘性。其中,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短视频是两个典型的案例,它们通过“钩子模型”和“上瘾机制”精心打造了一套强大的用户行为驱动系统。
案例一:微信朋友圈——社交驱动的“钩子”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它就是一个典型的“钩子”设计。用户在看到好友的点赞和评论提醒时,内心产生了社交刺激,外部触发促使他们打开朋友圈。用户在浏览内容时,实际上是在执行简单的操作——滑动屏幕查看动态。而每次打开朋友圈,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强了用户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总是想“再打开一次”,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会看到什么。
-
触发:朋友圈的触发点主要来源于社交互动,比如好友的点赞、评论提醒,或者“有人@你”。这些社交信号会让用户产生好奇,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从而主动点开朋友圈。
-
行动:好奇心驱动用户打开朋友圈,浏览好友的动态。这一过程几乎是无意识的,很多人拿起手机时,手指已经习惯性地滑向朋友圈入口。
-
可变奖励:每次打开朋友圈,用户都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容:朋友的生活分享、热门话题、趣味视频等。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持续保持期待,就像拉动老虎机,每次下拉刷新都会带来新的“惊喜”,让用户难以停止。
-
投入: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他们会发朋友圈、点赞、评论,逐渐积累自己的社交关系和影响力。这种投入让用户对朋友圈产生归属感,放弃朋友圈意味着放弃已经建立的社交链接,因此用户更难离开。
朋友圈通过巧妙的社交驱动和不确定性奖励,成功让用户养成了习惯性使用的行为,实现了极高的用户粘性。
案例二:抖音——无限下滑的“上瘾机制”
抖音短视频也是一个运用了钩子模型的例子。用户接收到推送通知或看到好友分享时,就会产生使用动机,而随之而来的是快速滑动屏幕,观看短视频的行为。每个视频的内容都是新的,用户并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否更有趣,这种“随机奖励”激发了他们继续浏览下去。而随着用户对视频的点赞、评论或关注博主,他们在平台上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社交投入,形成了“沉没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留存率。
-
触发:使用抖音的触发点通常来自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外部触发可能是朋友分享的视频、社交平台的推荐,而内部触发则是无聊、碎片化时间,用户下意识地打开抖音,寻找快速的娱乐刺激。
-
行动:用户打开抖音,开始浏览短视频。不同于长篇内容,短视频的特点是“低门槛、高回报”,几秒钟就能获得快乐,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使用行为。
-
可变奖励:抖音的核心机制之一是“无限下滑”,每次滑动都会出现新的内容,可能是搞笑视频、热点新闻、精彩舞蹈…… 这种不可预测的奖励机制,让用户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期待下一个视频会带来更多乐趣。这种机制与赌场的老虎机原理类似,正是让用户难以停下的关键。
-
投入:用户在抖音上的投入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发布短视频、点赞、收藏、关注,而且系统会记录用户的喜好,不断优化推荐算法,提供越来越符合个人口味的内容。投入越多,个性化推荐就越精准,用户就越难离开这个平台。
抖音通过“无限内容流+精准推荐”的组合,让用户形成路径依赖,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设计思考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从这些应用中学习。
首先,降低行动成本是关键。让用户在触发和行动之间的路径更短,例如在朋友圈设计中,用户只需上滑即可刷新内容,避免了过多的操作步骤。
其次,增强社交投入是另一个有效策略,通过增加点赞、评论和分享等社交互动,产品能够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让用户更难离开。
最后,让奖励保持一定的随机性,这样用户每次的使用体验都会有所不同,增加了他们对产品的探索欲望。
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短视频的成功,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巧妙应用。朋友圈依靠社交驱动和不确定性奖励,让用户不断回到平台,而抖音则利用短视频的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推荐,打造了高度沉浸式的体验。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降低决策成本、利用人性的弱点(好奇心、FOMO、社交归属)、通过小的投入逐步增加用户粘性。
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用户体验,也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多巴胺反馈:如何让用户上瘾
1. 多巴胺反馈的原理机制
想象一下你在刷抖音,一条视频刚刚看完,手指轻轻一滑,下一个视频立刻跳了出来。可能是一个超级搞笑的片段,可能是一条让你感兴趣的新闻,也可能是个无聊的广告。但你不会停下来,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更有趣?” 于是,你继续滑,直到不知不觉间,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
这正是“多巴胺反馈机制” 在起作用。
多巴胺是一种让人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当我们获得奖励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感到兴奋。而有趣的是,如果这个奖励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我们的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促使我们不断重复这个行为。
这就像拉老虎机,每次拉动摇杆,你都不知道会不会中大奖,但正是这种“下一次可能更好”的心理,让人欲罢不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社交媒体、短视频和游戏,会让用户“欲罢不能”。通过精心设计的随机反馈,让用户形成路径依赖,不断重复相同的操作,甚至不自觉地花费大量时间。
2. 真实应用案例
许多游戏都会设计“每日签到奖励”,利用小投入+随机回报的机制,激励玩家每天登录。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激励机制,背后的逻辑是多巴胺的随机反馈,让用户逐渐形成每天上线的习惯,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例如:
-
玩家每天登录都会获得不同的奖励,可能是金币、经验值或道具。
-
某些特定天数的奖励会特别丰厚,比如稀有道具、限定皮肤等,这种“高价值奖励”让用户更有动力坚持签到。
-
如果玩家某天错过签到,可能会失去累计奖励,造成“损失厌恶”效应,让他们更倾向于每天上线,以避免错失可能的惊喜。
3. 设计思考
虽然“钩子模型”和“多巴胺反馈”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粘性,但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让用户沉迷,甚至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好的产品设计不是让用户被迫使用,而是让用户“愿意”使用,并且能健康地使用。
那么怎么平衡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