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昨夜,美股经历了2025年以来最差的一天 ... ·  昨天  
e公司官微  ·  操纵市场有何特点?刚刚,证监会重磅发声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马斯克的xAI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企投家要躲掉坑,就别想着“一个人把钱都赚了” | 小巴问大头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3 08:05

正文


文/巴九灵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两天,百度百科多了一个新词——企投家,正是来源于吴老师写的一篇专栏《从今天起,有一类企业家叫做“企投家”》 【点击阅读】

吴老师认为,企投家是“企业家+投资家”的新物种。 一栖于钟爱的实体产业,让它迭代进步,永续发展;一栖于“非理性繁荣”的资本市场,让自己的财富在运动中增值。

企投家手握资本,用投资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财富再增长。 孙正义、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柳传志、雷军,是怎么从企业家变成企投家的? 企投家初期该如何避免“踩雷”?小巴采访了三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分析。







1

企投家从何而来?


王世渝: 优秀的投资家是从企业家中诞生的

其实,真正优秀的投资家应该是从企业家中诞生的。根据创业型、成长型、成熟型企业的划分,企业家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创业型企业家:刚刚开始创业;

成长型企业家:创业成功,企业正处上市前;

成熟企业家:企业已上市。

崔洪波: 比尔·盖茨通过财富管理和投资抵御风险

“企投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定义,但企投家这种人却并非前所未有。之前只是零星的一些企业家在承担着复合角色。但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企投家群体正在迅速族群化崛起,并在近些年形成新的财富效应。

还有一个重要的契机,今天企业家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实业本身的增长,更需要通过合理的财富和资产管理,去规避结构性转变的风险。

例如我们知道,最近几年微软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但比尔·盖茨通过企投家的方式,一方面努力进行微软公司的整体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财富的组合管理和投资,成功地抵御了经营上的风险,并继续成为世界首富。

因此,真正的企投家,一方面通过企业去创造和积累财富,完成财富的累积和企业价值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和合理的资产组合,实现财富的放大。这是相得益彰的两件事。

邓伟岩:“企投家用资本加入未来的行业竞争”

上世纪 80 年代,有钱人叫“万元户”,只要勤劳就能赚钱;到 90 年代,制造业开始腾飞,开工厂就能赚钱;进入 2000 年,房地产越来越发达,从事地产的企业都获得了高利润。

在过去,个人和企业所拥有的,都是行业性的机会。但 2008 年次贷危机后,没有哪个领域可以跟当年的制造业或房地产业相比,具有那么强的造富效应。

也就是说,赚钱越来越难了,为什么?人口红利在减少,资本逐渐处于饱和状态,但竞争依旧在加剧。过去人们常说“爱拼才会赢”,但现在这种机会越来越少。

当然,市场上并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尤其是 2010 年后,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利率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有机会,不代表企业家要亲自开一家公司。所以,出现“企投家”这类人群,是必然的。他们无非是换了一种方式,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社会未来的增长中。


2

成为企投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王世渝: 企投家一定要有产业背景和经验

企业家成为企投家的可能性有两种:

经营企业到一定程度后,有了闲置资产,就会产生投资行为,但投资大多跟企业、产业有关联;

经营的大型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企业转型,或不转型保持原有产业基础,企业家展开资本投资。或在企业上市之后,企业家自身进入到投资领域。

因此,真正的投资高手或企投家,一定要有产业背景、经验或经历。而不是纯粹从投资到投资,也不是纯粹在产业内投资,也不像那种交易型的投资家,只需要学数学就行了。

崔洪波: 企业家和企投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个企业家要成为企投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硬件积累,可投资资产、有投资组合的理念;

观念转变,真正意识到要成为“企业家 + 投资家”。

而且,企业家和企投家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企业,是为了长期的收益和稳定的增长;而投资就是为了投资收益,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和逻辑。

邓伟岩 成为企投家没有必须要具备的要素

企投家做投资有两种模式:

控股型投资,本身产业的延伸,通过并购等模式;

进入陌生领域,用 PE VC 等方式支持新兴企业。

我并不认为,成为企投家必须具备什么要素。只要想做这件事,谁都可以做。但他们常常面临这样一种困惑:被投资人将企业包装得特别好,但实际上企业并没有那么好,这时又该如何投资?


3

企投家如何避免“踩坑”


崔洪波: 企投家最怕的是拍脑袋决策

企业家成为企投家,在今天这一时代,必须要很好地起承转合。

企业的商业模式要进化、转变,结构要调整;

企业要意识到如何更好地经营价值,这是一个传统品牌受到强烈挑战的时代,但也是新品牌快速崛起的年代,如何进行品牌转变则成了至关重要的决策 ;

将企业价值管理的逻辑和视野重新思考,不仅仅只创造利润这一维度。

尤其,企投家最怕的是拍脑袋决策,没有判断的依据和能力,最容易产生可怕的后果。需要重构体系,在思考中系统学习、经验式交流。如果“企”和“投”都不利,就会出现破产倒闭、老板跑路等现象,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