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大基金拟向中国电子投资200亿;
2.MCU需求太强导致ST停止接单至明年 兆易创新有望获利;
3.氮化镓有望乘5G起飞 亟需建立产业链;
4.吕光泉:攀登半导体装备制造世界之巅;
5.南方科大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有机半导体材料封面文章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
阅读原文
”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国家大基金拟向中国电子投资200亿;
集微网消息,据国资委网站报道,7月18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集基金)、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芯投资)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拟对中国电子意向投资人民币200亿元,用于支持中国电子集成电路相关业务发展。
中国电子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表示,集成电路业务是中国电子核心主业之一,业务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研发、EDA工具和封测等,构建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近年来,中国电子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组织者作用,紧紧围绕网信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积极布局集成电路领域高端核心产品,自主研发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核心芯片产品,构建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子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加大集成电路领域投资力度,加速产业振兴发展。中国电子将在国集基金和华芯投资的支持下,着力推进战略合作,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国集基金董事长王占甫和华芯投资总裁路军介绍了国集基金设立运行近三年来的总体成效,特别是对提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信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感谢中国电子等股东单位一直以来对基金工作的支持,高度评价了中国电子近年来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总体布局,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子重点实施项目表示肯定,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电子的集成电路业务,共同为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2.MCU需求太强导致ST停止接单至明年 兆易创新有望获利;
集微网消息,据外媒报道,市场传出,由于微控制器(MCU)的需求太强,使得原供应大厂意法半导体(ST)无法负荷,引爆微控制器芯片大缺货,订单正持续转向其他供应商,包括兆易创新、新唐、盛群等芯片厂商有望在此轮获利。
据悉,ST 向客户发出通知,7月底将停止接单,预计停止接单的时间将延续至明年第一季度,引爆 MCU 芯片的缺货潮。尤其是32位MCU 芯片,由于其被广泛应用在消费与工业控制领域,不论小家电、健康量测、车用,甚至物联网相关市场,在 ST 传出产能吃紧的现状下,相关订单逐渐转向其他供应商。业内人士看好新唐、盛群和兆易创新等芯片厂商将在此轮缺货潮中获利。
据集微网了解,原本意法第二季度的 MCU 供货相对稳定,其中 8 位及 32 位 MCU 的交期大约维持在 14~16 周,仅有车用微处理器交期较原本增加 3 周。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此轮 ST 产能吃紧,可能是因为被苹果 3D 传感器抢走了产能,因此 8 吋产能已全部满载,而且 ST 唯一的 12 吋晶圆厂因为失火而停产,复工程度仍有待观察。这些原因都影响到了 ST 的 MCU 供应,导致无法接单。
MCU 是电子产品的重要零组件,涵盖工业、汽车、家电等领域,业界看好新唐、盛群和兆易创新等芯片厂商的营运成长。
其中,盛群的 32 位 MCU 性价比优于意法半导体、瑞萨 (Renesas)、赛普拉斯 (Cypress) 等,让该公司的市占率逐渐提升。法人预估,今年盛群的 32 位 MCU 在小家电、工控、健康量测等三大领域,都有 10% 以上的成长空间。
新唐 6 月营收拉高到 8.57 亿元新台币,月增率 8.5%,年增率将达 15.2%,第 2 季单季营收 24 亿元新台币,创单季新高纪录,其中成长的主因就是 MCU 需求成长。
然而,兆易创新 2017 年第一季度营收达 4.52 亿元,同比增长 46.6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6948.9 万元,同比增长 94.20%。分析师指出,兆易创新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超出市场预期,淡季不淡,旺季更值得期待。目前存储器和 MCU 芯片等产品下游需求旺盛,预计其销售规模增长持续强劲。
早在2013年,兆易创新率先于2013年4月推出中国首款 ARM® Cortex®-M3 内核32位通用 MCU 产品,又相继推出了中国首个 Cortex®-M4 MCU 系列产品,整体产品规划都走在了市场的前列,更拥有广泛的行业品牌用户群。
从兆易创新的营收可见,MCU 业务在2013~201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 345%,快速增长成为该公司第二大业务。目前兆易创新已与多家世界知名晶圆厂、封装测试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创新。
此外,在今年兆易创新收购北京矽成(ISSI)之后,ISSI 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二的SRAM业务被公司收入囊中,使得兆易创新在 NOR Flash、SRAM 领域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GD32 MCU已经拥有 300 余个产品型号、19 个产品系列及 11 种不同封装类型,以完整产品线、高性价比、完善服务和具备ARM兼容的开发环境生态圈所打造的智能开发平台,给开发者提供了绝佳的创新设计体验。产品通过长期市场检验,已成为系统设计与项目开发的主流首选,在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领域均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
3.氮化镓有望乘5G起飞 亟需建立产业链;
随着氮化镓(GaN)不断应用在二极管、场效电晶体(MOSFET)等元件上,不少业内专家直言,电力电子产业即将迎来技术的大革命。氮化镓虽然在成本上仍比传统硅元件高出一大截,但其开关速度、切换损失等性能指标,也是硅元件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氮化镓广泛被应用于手机快充、电源以及5G市场,氮化镓即将引领半导体技术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有望于手机快充、5G市场起飞
当下,氮化镓的主要应用市场是手机快充、电源产业。近年来手机快充技术不断发展,已成为智能手机标配,而促进其普及的重要推手便是氮化镓组件。德州仪器(TI)电源管理应用经理萧进皇曾表示:“氮化镓材料具有低Qg、Qoss与零Qrr的特性,能为高频电源设计带来效率提升、体积缩小与提升功率密度的优势,因此在服务器、通讯电源及便携设备充电器等领域受到市场相当不错的回响,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多。”
为了缩短电池充电时间,缩小快充装置,充电器制造商必须改用氮化镓组件来实现产品设计。据了解,氮化镓制程已经吸引台积电等晶圆代工业者投入。戴乐格(Dialog)便是与台积电合作,利用台积电标准化的650V硅上氮化镓(GaN-On-Silicon)制程技术,针对消费性市场推出可大规模量产的解决方案。
此外,无线电通信也非常需要高性能的氮化镓半导体组件。在去年年底举行的MACOM媒体见面会上,MACOM无线产品中心资深总监成钢曾表示,MACOM推出的第四代的氮化镓产品峰值效率达到70%,即是说如果让中国现在所用的4G基站均采用氮化镓而不是传统的LDMOS,按照6毛钱一度电,7x24小时运营来计算,其可为运营商一年节省23亿元电费,如果是效率更低的2G、3G成本将节约更多。
而对于正在落实中的5G通信,氮化镓技术同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5G移动通信将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万物互联,预计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的连接,需求成长能力十分可观。但显然5G技术的门槛相对更高,不仅需要超带宽,更需要高速接入,低接入时延,低功耗和高可靠性以支持海量设备的互联。而氮化镓器件拥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效率和更低功耗,刚好能够满足5G通信对于半导体元器件性能的要求。
国企有心无力?亟需建立氮化镓产业链
氮化镓作为新一代元件,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虽然早在2000年我国便开始了以氮化镓和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但我国氮化镓核心材料、器件原始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目前氮化镓方面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国外企业手上。
目前国内在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在氮化镓有深入的研究,更别说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其中华为、中兴等巨头都是选择通过与MACOM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只是将硅基氮化镓产品应用于打造基站方面。相对于氮化镓的巨大潜力,国内企业似乎陷入了有心无力的僵局。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的公司,苏州纳维科技总经理徐科认为氮化镓的未来市场是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但也指出国内更需要的是建立氮化镓产业链,发展氮化镓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国内在氮化镓基底的器件研发和生产上仍然面临断层。
总的来说,在手机快充的需求带动与5G通信的落实效应下,氮化镓组件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相信经济规模很快就会出现。在这个机遇时刻,企业要加快布局,不仅要加强研发,推出相关氮化镓组件产品,更要对重要应用市场——手机快充、5G通信、电源等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起产业链,同时形成以氮化镓为依靠的半导体产业体系。 大比特商务网
4.吕光泉:攀登半导体装备制造世界之巅;
人的一生,总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沈阳拓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光泉心里,带领企业攀登半导体装备制造世界之巅,就是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这位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吕老师”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前已经拥有了耀眼的履历:国际半导体薄膜装备工艺专家,拥有14项美国专利,美国硅谷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的副总裁。
早在2005年,还在国内半导体设备刚刚起步的时候,吕光泉就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拓荆公司董事长姜谦博士一起到沈阳考察。他回国创业,在国内发展半导体薄膜设备行业,让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创建拓荆公司承载了他们的梦想。
2014年9月,一直关注着拓荆成长的吕光泉回国。而在拓荆公司,“003”这个意味着创始人之一的工号,一直等着他。
回国后,吕光泉带领拓荆开创的事业更加辉煌: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完善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填补了国内空白。
吕光泉担任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12英寸 PECVD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的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研制出的PECVD系列产品,现已累计销售34台套,合同额达2.5亿元。我国也因此跻身世界上仅有的三四个具有开发大型PECVD设备的国家之一。
2015年底,当PECVD系列产品大规模拓展市场的时候,吕光泉带领企业启动了ALD设备研发,同时申请“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3D NAND PECVD设备项目。ALD技术是居国际最前沿的原子层沉积薄膜技术,可延续PECVD在20纳米以下制程的应用。目前,公司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功销往市场。
2016年,公司获批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3D NAND PECVD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任务。当时设备及其关键工艺技术全部由国外市场垄断,完全依赖进口。为了使我国企业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作为项目负责人,吕光泉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不到一年时间,拓荆公司首台预研样机在2016年12月发往客户端进入调试阶段。
短短三年间,每项新产品从研发到达产,再到质量稳定地批量满足市场需求,每一步都是艰辛的。上亿元的原材料采购要保质、保量、保证时效;一台机器4000多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每一台、每一件都要达到精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吕光泉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企业家的开拓精神,把单纯的研发型团队带成兼具生产能力强、市场服务优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
如今,在拓荆公司,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半导体薄膜设备生产和研发基地已投入使用,全部投产后将达到年产350台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海外技术专家11人,全职外专8人(千人计划专家3人),科研人员190人。就在6月份,公司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5.4亿元,其中国家大基金看好企业的发展,选择第二次注入。
“作为整体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国半导体项目在国际上不再受制于人。”谈到企业愿景,吕光泉望着千级洁净间里正在组装的设备,语气坚定。 辽宁日报
5.南方科大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有机半导体材料封面文章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郭旭岗课题组在国际一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关于梯状(ladder-type) n-型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Ladder-type Heteroarenes: Up to 15 Rings with Five Imide Groups”。该项工作受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图 1. 梯状n-型有机半导体论文封面
梯状有机半导体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这类半导体具有刚性结构、高共面性及载流子高度离域等特性,从而有利于实现高迁移率的晶体管器件,因此梯状有机半导体对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和高性能有机半导体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梯状有机半导体材料通常富有电子,在电子器件中作为p-型半导体使用。由于合成挑战和同时拉电子基团带来的空间位阻,缺电子的梯状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非常稀缺,难以合成,相对于p-型半导体载流子迁移率要低、器件稳定性要差。酰亚胺高分子半导体是有机电子领域最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由于酰亚胺的强拉电子效应,迄今为止高性能的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通常都带有酰亚胺或酰胺基团。郭旭岗从博士期间在国际上率先并系统性地研究了各类酰亚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及其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并实现了突出的器件性能(Chem. Rev. 2014, 114, 8943-9021)。
双噻吩酰亚胺是一个重要的梯状有机半导体构建单体, 前期工作中郭旭岗以双噻吩酰亚胺为单体成功构建一系列高性能有机半导体材料(Nature Photonics, 2013, 7, 825-833;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405-1418;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8427-18439;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2565-12579; Adv. Mater. 2012, 24, 2242-2248)。 郭旭岗课题组结合梯状有机半导体的优势,对双噻吩酰亚胺进行了拓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可调控共轭长度的梯状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这一系列材料具有精确的化学结构、易溶液加工、高共面性、良好的结晶度、可调控的光电性质及半导体能级结构。当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实现优异的n-型半导体器件性能, 电子迁移率达到0.05 cm2 V-1 s-1。这一系列材料为基础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和高性能的有机半导体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