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小帅摊上大事儿了。
日前,由侯孝贤创办但级别并不高的台北电影节发表声明:取消对王小帅导演的评审邀请。在此之前,台北电影节原本邀请王小帅导演担任“国际新导演竞赛”的评审团主席。
被取消邀请让王小帅很没面子,而他被取消邀请的原因据说源自台湾电影大V“无影无踪”的博文——该文重提王小帅曾被指控“逼死”金马奖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一事。
▲《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兼编剧胡波
“无影无踪”在文中指出“找一个被认为疑似使得新导演走上绝路的人,来出任表彰新导演的奖项的主席”,不知道
“台北电影节寻找主席的标准是什么”。
这篇文章引起海峡两岸
影迷激烈讨论,也让台北电影节倍感压力,最终不得不做取消对王小帅的邀请。
王小帅与胡波的恩恩怨怨曾经也是闹得纷纷扬扬,众说纷纭。作为当事人王小帅当然不想
背负“逼死新导演”的恶名,他在
电影节发表声明后当晚,就
发长文回应。
王小帅
对台北电影节的做法表示“虽然颇感意外但也表示尊重”,同时首度对他和胡波之间的“恩怨”进行澄清,声称“胡波去世引发的一系列对我的传闻和攻击均为不实”。
并且表示“与其他投资方共同商议一致后,决定将作品的全部版权赠与其父母。”
然而,王小帅不仅没有平息“胡波事件”的再度被热议,还得到了胡波母亲的回应。
导演范文翰以胡波生前好友的名义,代发了胡波母亲对王小帅的回应。
而在这篇回应中,胡波母亲对王小帅所发布的声明提出了质疑,并表示自己的诉求从未改变,“请您看着我的眼睛,与我直接对话。”
关于王小帅与胡波的恩恩怨怨,我们需要回到2010年,那一年22岁的胡波
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并在此后拍摄了几部短片。
2014年,胡波开始在ONE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短篇小说作品。2015年,凭借短片《远隔的父亲》获得第5届金考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同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牛蛙》。2016年,凭借中短篇小说《大裂》获得了台湾第6届世界华文电影小说奖首奖。
▲导演兼作家胡波
在2016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胡波的剧本《金羊毛》入围了创投会的电影计划,随后签约了王小帅的冬春影业。
开机时,《金羊毛》改名为《爱在樱花盛开时》由王小帅担任监制。后来,这部电影又被改名为《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海报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一个同样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并曾经为处女电影备受煎熬的“功成名就”的师兄,本应写下一段影坛佳话。
然而,
在2017年10月12日,年仅29岁的胡波却在家中自缢离世。
此前,他刚刚完成这部电影初剪版的后期制作。
而他选择自杀的原因,疑似是因为与电影出品方冬春影业及监制王小帅产生了各种纠纷。
合作之初,胡波对王小帅是非常信任的,毕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师兄弟,但是在《大象席地而坐》后期创作上,王小帅和胡波产生了重大分歧。
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的初剪版有4个小时,而监制王小帅则认为必须剪去一半,但胡波实在剪不下去,最多就只剪了10分钟。
于是两者之间的矛盾大爆发,甚至闹到要诉诸公堂。王小帅对胡波的创作非常不以为然,而且作为“投资人”,王小帅角色转化之下,已经看不到一个导演的影子。
下面这张有由胡波好友爆料出来的微信聊天截图,更是将王小帅的责骂与“冷血”展示到公众面前,引发了网友对王小帅的不满和口诛笔伐。
据说,王小帅给胡波投资了90万人民币,但是胡波想要回购版权可能需要350万,这件事让胡波绝望。
王小帅与胡波争议的结果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理想主义”的胡波竟然在2017年10月12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投资人威胁说:不剪短就取消胡波的署名权。生了个孩子,父亲竟然不是自己,也许是压垮胡波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的境遇在胡波去世后峰回路转,这部电影先是在201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
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两个奖项。
后又在同年的台湾电影金马奖荣获3个奖项和4个提名,是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这部长达230分钟的电影,终于也在2018年7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大象席地而坐》赢得了电影节也赢得了观众,目前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是8.1分,并且有20多万人参与评分。
但是在猫眼app上查询到的票房成绩却只有3.9万美元,并且未查到中国大陆的票房数字。
从这个角度看,王小帅投资显然是失败了。赔了钱还让自己口碑变坏,王小帅想必也是“悔不当初”。
其实王小帅的经历和胡波有类似的地方,他们都痴迷于电影,把电影当作生命。
王小帅的父亲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但被命运捉弄一生与戏剧有关,却最后又跟戏剧无关。他曾很多次劝告王小帅:
不要走有关戏剧或电影的路。
王小帅也在自传《薄薄的故乡》中写道:“戏剧电影本身的集体创作形态使一个作者很容易就被淹没掉个性,很多时候导演只不过是个傀儡罢了。”
即便如此认知,王小帅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本来学美术的
王小帅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年轻时的王小帅
电影学院毕业后的王小帅进入福建电影制片厂,但是在制片厂写了五六个剧本之后,王小帅被告知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想要拍电影还得等五年,这让王小帅理想“幻灭”。
他失落地回到北京和
和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同学刘小东、喻红在东四附近的一家大排档吃饭。
席间,王小帅痛下决心正式宣布,自己要辞职回北京,并且要拍第一部电影。
而这部电影叫《冬春的日子》,主演就是
刘小东和喻红,还有后来也成为导演的娄烨,那一年王小帅也是29岁。
▲《冬春的日子》剧照。(图/豆瓣)
王小帅借款5万元,聚集了一众老同学,拍了5个月。据说摄影机是从北影厂器材库里翻出来的废弃品;胶片由保定乐凯胶片厂提供,王小帅说服对方,自己的电影可以帮助振兴国产胶片。
每个周五,王小帅他们把摄影机从北影厂借出来,周六、周日拍两天,然后还回;周一,王小帅独自拎着拍好的胶片,坐火车到保定冲洗。
王小帅的故事还激励过
同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
以至于多年后,贾樟柯在参加“一刻talks”演讲时提到:“今天已经发福的王小帅,那时候一定青春年少,身手矫健。河北大地繁忙交错,呼啸而过的无数列车上,原来还搭乘过一个青年的电影梦。”
▲导演王小帅
也许正因为自己曾经“野蛮生长”,
因此,在2016年王小帅成立的公司不仅也叫“冬春影业”,而且一直想要帮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开启电影梦。
王小帅曾经表示:在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做导演这件事也变得不再神圣的时代,创作者的耐心与认知显得更为重要。
1994年《冬春的日子》
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及伦敦,希腊,南特,意大利等多个电影节,并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导演展并收藏。并获得了意大利丝米诺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希腊铁萨隆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亚力山大大奖)。1995年该片被英国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并于同年岁末在BBC播出。
王小帅从不是一个以票房取胜的电影导演,在猫眼王小帅电影作品全部票房加起来尚不过亿,但是他却获奖无数。
其中最有名的是
王小帅执导影片《十七岁的单车》,在2001年获得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2005年,王小帅执导,高圆圆主演的影片《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以及2019年王小帅执导影片《地久天长》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主演王景春、咏梅凭借《地久天长》分获影帝、影后大奖。
▲导演王小帅
在自传《薄薄的故乡》中,王小帅回忆, “市场化当然是早就该有的必然之路,但这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化?独立的思考、个性的表达、自由的创作能否在新的夹缝中得以生存以至发扬,共存于这个‘市场’?”
在资本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这个
时代,王小帅也感到困惑,他甚至在《地久天长》上映时对媒体表示“你做了很多,得到很多荣誉,心理上应该很满足,却没有挣到很多钱,你还是会缺少安全感”。
王小帅曾对媒体说:能不能拍好电影,才华只占35%
“逼死”胡波应该不是王小帅的本意,因为他们本来像是一种人,对电影执着且痴迷。
但是当一个鲜活的电影人变身投资人,一切就似乎都“变”了。
▲导演王小帅
曾经有个段子说:
问:万恶之源是什么?
答:资本。
问:资本是什么?
答:我也不知道,别人都这么说。
其实,资本是个中性词,绝非万恶之源。资本是逐利的这没错,但是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有句名言:
人的自私促进了社会发展。
“我们之所以能吃上美味的晚餐,不是因为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爱我们,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他们在通过资本创造价值的时候,不是为了增进公共福祉,而是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恰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资本对社会以及经济的推动,一直是利大于弊的。
我们不应该痛恨资本本身,资本是中性的,无关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