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etterRead  ·  瞧,这个人讲信仰 ·  昨天  
英文悦读  ·  马斯克给自家大模型取名Grok,妙在哪里? ·  3 天前  
英文悦读  ·  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口语水平? ·  4 天前  
每日英语  ·  中国文化 | 打树花(Dashuhua) ·  2 天前  
恶魔奶爸  ·  美容院,毒害了多少中国女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新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第6期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19-06-10 09:32

正文

编者按

本刊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指导,精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准确反映中国现代史学科的研究趋势。在突出党史研究的同时,兼顾经济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等专题史的研究探讨。及时反映学术热点、重点,起到扩大学术影响、推动学术研究深化、增进学术创新、加强文化积累的作用。

刊名:中国现代史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周期:月刊

总编:高自龙

页数:160页

出版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CN:CN11-4332/K

目录

1930年代统制经济思潮中的苏联计划经济形象

阎书钦

【摘 要】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人关注的中心论题。时人对苏联计划经济虽不乏反思,但推崇与宣扬占居主流。人们虽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均有深入了解,力主将此种体制引入中国,但多不主张全盘引进此种体制,所言统制经济包含大量非苏联因素。此种思想态势呈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认知的矛盾与多歧。【关 键 词】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苏联【作者简介】阎书钦(1967- ),男,河北南宫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天津 300387)。【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19.2.83~95【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舆论界苏联观研究”(15BZS082)。



“无政府”构想 ——“五四”前后“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杨念群

【摘 要】“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基本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失败而诞生,故其首先对民国初年上层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全面质疑,随后尝试在基层建立起一个能够杜绝和预防政治腐败的良好自治机制。无政府主义的出现也伴随着一战结束后欧洲劳工运动的崛起,故而其对私有制的批判与“社会主义”思潮有相通之处,但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却多采取回归传统乡村治理的策略,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具体举措。无政府主义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却对个人自由在社会中如何具体落实缺乏思考。其主旨与“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虽有不少分歧,但是其强调“社会”改造的思路又为这两种思潮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关 键 词】无政府主义;国家;自治;社会革命【作者简介】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文出处】《开放时代》(广州),2019.1.89~114



中国苏维埃政权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

耿显家

【摘 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经十年之久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执掌政权、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中国苏维埃政权的产生,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的推动因素,则来源于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发展乃至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共产国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真正代表工农劳苦群众的新型的人民政权,但共产国际也因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在指导中国苏维埃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进而使中国革命的发展遭受挫折。【关 键 词】共产国际;中国苏维埃政权;中国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作者简介】耿显家(1974- ),男,河南新县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北京100026)。【原文出处】《甘肃社会科学》(兰州),2019.2.160~16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17FDJ003)阶段性成果。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许纪霖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围绕着新旧文化与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三场论战:《新青年》与林琴南、陈独秀与杜亚泉、张东荪与傅斯年之间的辩论。前者被认为是“新派”,而后者,则是“旧派中的新派”。他们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知识上的新旧,不如说是对传统的态度不同。杜亚泉、张东荪对西方新思潮的认知,不在其对手陈独秀、傅斯年之下,只是他们不赞成全盘推倒传统。经过这三场论战,《新青年》在口岸城市中大获全胜,因为城市青年需要一个激进的文化变革方案与可供行动的简便态度,但在边缘城市的“小镇青年”那里,他们不在乎新旧两派的态度差异,更注重从两派那里吸取“新知”,对传统也保留了一份中庸的温情。【关 键 词】新文化运动;旧派中的新派;文化话语权;《新青年》;《东方杂志》【作者简介】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241)。【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沪),2019.1.24~3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项目编号:17BZS018)。



从特区到边区——陕甘宁根据地区域名称的政治博弈与生成逻辑

杨 东

【摘 要】“特区”与“边区”虽是抗战之前即已存在的区域之称,而“陕甘宁边区”无疑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政治行政存在,不过其区域名称则在“特区”与“边区”之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更名互替。个中情由既有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有中共自身的多重考量,与中共对政治体制的认知也有关系。随着根据地区域范围的不断壮大,陕甘宁边区的名实之争又成为抗战中后期国共两党政治博弈的焦点之争。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生成,自当是中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但国民党的封锁包围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中外人士络绎不绝,争相进入陕甘宁边区实地考察之后形成的大量记述,不仅大大拓展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影响,为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赢得了广阔的舆论空间,同时也为中共的发展壮大赢得了难得的政治空间。【关 键 词】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国共合作;政治博弈【作者简介】杨东,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19.3.108~1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01-1949)”(17ZDA198);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课领航学者项目(SZK20170102)。


区域集体安全的尝试:中印关系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研究(1954-1962)

高嘉懿

【摘 要】日内瓦会议后期,中国为破除美国构建东南亚防御组织的企图,从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出发,号召建立亚洲集体安全。这个设想得到印度的支持,双方在万隆会议期间共同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执行日内瓦协议上进行合作。但1959年起,作为地区安全支柱的中印两国因为西藏问题和边界冲突,关系急剧恶化,从而对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态势造成了影响。随着印支战火的再起,集体和平无法维持,建立亚洲集体安全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设想的区域集体安全未能实践主要在于其结构性困境。【关 键 词】集体安全;中印关系;印度支那;和平共处;日内瓦协议【作者简介】高嘉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周边国家研究院讲师(上海 200241)。【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2019.1.73~87【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15@zh00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2017ECNU-HLYT012)的阶段性成果



启蒙还是浪漫?——重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与过

汪荣祖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背景不是理性的启蒙精神,而是一场推动革命与救亡的浪漫主义风潮,因救亡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遗余力,此一强烈的反传统文化批判,并不基于理性,而是出于激情。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全盘西化,后来改为充分西化,全面抨击传统,高唱文学革命,宣称文言为“死文字”,以白话取代文言,类此议题莫不见到浪漫情调。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实质内容是经过中古黑暗时期的学术复苏,是欧洲文化自身的复兴,而胡适所谓“中国文艺复兴”,则是现代化(实即西化)进程的结果,从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如船舰、器械等,到采用西方政治制度,以及最后精神上的全面西化,而以文学革命为先导。胡适高唱充分西化,其有心于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固无可疑,然其无心之过,在于只见当前西方的科技文明,对整个西方文化的认识有所不足,昧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差异。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前尘,不宜一味表扬胡适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也应论其过失,始足以吸取教训,以历史的后见之明鉴往知来。【关 键 词】胡适;新文化运动;启蒙精神;浪漫主义;文学革命【作者简介】汪荣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访问讲座教授、台湾中坜“中央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荣退教授。【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19.2.5~14



基层市场结构中的乡村女性与家庭手工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考察(1940-50年代)

李德英

【摘 要】施坚雅的农村基层市场理论是解释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整合的重要理论之一。2017年,施坚雅田野调查笔记的出版,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补充和修正施氏的理论。学术界多年来关注“妇女对中国农村经济的贡献是否被低估和遮蔽”的问题,而施坚雅没有论述乡村女性在市场中的表现。成都平原乡村女性是基层市场的重要参与者,1940-50年代,成都平原的乡村女性,通过参与市场活动,以及针对市场进行的家庭手工业、副业和农业,不仅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更赢得了家人、社会和国家的尊重,实实在在的收入、口碑和荣誉,这些不是轻易可以遮蔽的。【关 键 词】基层市场;乡村女性;家庭手工业;赶场;成都平原;1940-50年代【作者简介】李德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19.1.26~39【基金项目】2016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移民·阶层·政令:成都平原土地占有情况研究(1900-1956)”(16BZS121)、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项目“明清以降中国西部乡村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2018”(2018xjhz)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