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娱乐周刊
中国娱乐第一刊、《南都娱乐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早报  ·  老板宋某偷拍他人洗澡,被行拘10日! ·  昨天  
南国早报  ·  老板宋某偷拍他人洗澡,被行拘10日! ·  昨天  
重庆晨报  ·  刘德华经纪公司紧急发声! ·  昨天  
陕西交通广播  ·  杨幂申请强制执行! ·  3 天前  
陕西交通广播  ·  杨幂申请强制执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娱乐周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紧急救场一手抓!董卿的美不止于口红,更是你需要重新认识她的部分……

南都娱乐周刊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2-11 22:47

正文

最近小编多了一位新女神,她就是董卿。



还记得春晚上她的口红引起全民大讨论,不少妹子都把该色号列入了种草单。


她涂口红的样子,让小编的小心脏骤停了一小下~


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痴于肉体,迷于声音,醉于深情。小编确实是被董卿的才华折服了。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前些日子完美收官,作为首档全民参加的诗词节目,没有网络流行语,没有花字,当真是综艺节目中一股清流。


冠军武亦姝在节目上面凭借其迷人的才华、强大的实力和好气质,圈粉无数。


亮点不止只有选手,不少观众看了主持人董卿的表现发出由衷地赞叹:没想到董卿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到底怎么个深厚法呢?小编带大家看一看。


首先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董卿必会引用不同的诗句来烘托,现场顿时诗意盎然。


第一场中,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是这么说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


第三场中,当台下专家探讨李贺的诗词,抛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她脱口而出: 月如无恨月长圆。


紧接着,又来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参赛的百人团中,还有一位只读过四年书的农民大叔,爱好却是写诗作词。


董卿是这样评价大叔的:


“一位只读过四年书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大叔,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在我们现场最美丽的一个错误。”


第六场中,百人团一位选手离家在外,为了教女儿背诗,将词谱成曲。


董卿因亲情有感而发,送上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首叶赛宁的诗《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第七场,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病重,决定回家照看母亲。董卿祝福他的话,让人温暖,甚至让人泪奔: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


第八场中,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从小父亲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诗词。 父亲自己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盲文书的习惯。


董卿由此便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经历,随口便念出了他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这一期擂主争霸赛结尾,攻擂者遗憾离场,董卿送给攻擂者一句陆游的诗: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有一期节目提到了乡愁,董卿随即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有自己的乡愁,也都有值得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


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郦波先生的闲谈也透露着自身的才学。


董卿在节目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气质美如兰,难怪选手王若兮赞美董卿,引用了张潮的《幽梦影》中的诗句:


第六场里,第一次出场的郦波老师在节目开始就送给董卿这么两句诗:


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军事评论员梁芳评价董卿:“主持人董卿的文学修养,和临场应变能力令人赞叹,瞬间秒杀其他无品味节目”。


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曾泰元,同样也难以置信,甚至忍不住在微博上询问:“董卿是真的这么厉害,还是节目组帮她准备的?”


对呀,小编也好奇这是不是台本上安排好的?面对质疑,百人团选手盛梦珂立即发微博替董卿发声,证实现场没有提词器,“所有和点评嘉宾、选手、百人团的诗词互动全部都是张口即来。”


选手还透露董卿会把选手的资料倒背如流,非常关心照顾每一位选手。


和参赛的选手相比,董卿的诗词底蕴也毫不逊色, 这和她酷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董卿曾说: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 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她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1973年出生在上海的董卿,如今已过不惑之年。董卿的父母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农村,家境穷困,父亲英年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他 是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终于考上大学。 所以他也 希望董卿能够拥有自律、顽强、拼搏的品质。


董爸爸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严厉。用董卿自己的话说,“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别特别特别严厉的父亲”。作为家里独生女儿的董卿,从来都没尝到过被视为“掌上明珠”的滋味。


董爸爸要求她7岁的时候就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父亲还不让母亲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不让女儿打扮外貌,但是爸爸十分注重董卿内在的涵养。董卿稍能识字时,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1979年,董卿带着父母的期望进入小学读书,只读到四年级就连跳两级进入初中。


早在中学时,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 每年寒暑假,母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书单, 基本都是《红楼梦》、《基督山伯爵》、 《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 有时董卿读书实在太快,母亲还会抽查一下, 找出名著中的某一章节, 让董卿罗列其中的人物关系, 以强记为特长的董卿总能对答如流。


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 每天早上天不亮, 董卿就会被父亲从床上拽起来, 拉到学校操场上跑一千米, 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董卿后来回忆说: “那时大家看我的眼神就像看阿甘一样。”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父亲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对方也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六十块钱。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学习上勤奋刻苦的她,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 可父母坚决不同意她从事文艺事业。 为了自己的梦想,她第一次反抗了父亲, 甚至和父亲动起手。 终于,董卿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编导系本科, 可是很快她就在学校里感觉到了自卑。 因为形体表演跟不上,董卿一度生活得非常灰暗。


后来她回忆起这段经历, 说在那段难捱的日子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 尤其是莫泊桑的一段话: “生活永远不可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 但也不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糟糕, 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糟糕的时候, 都一定要坚强。”


形体课不过关,董卿想牺牲读书的时间去练形体课。 可是再三自省之后,她认为自己不应该牺牲阅读的时间去练习台词、形体,相反,应该使自己书本知识更扎实。


于是董卿决定在擅长的文化课上与人一较高下。下课后,她还在宿舍里不停地看书。 她说: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 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 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董卿不仅喜欢阅读,还有摘录的习惯。


本科毕业后,董卿留在了上海工作。 这段时间,董卿很少出门,电视也不看, 就在家读古代名著、唐宋诗词。 后来,董卿又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 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班。


在这个时期她第一次与央视发生了联系——在春晚剧组做剧务,负责跑前跑后地催场子。


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 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试,顺道也考了一下,结果却被录取了。 两年后又考入了上海东方卫视。 她大气的主持风格,娴熟的英文, 让她一举夺得,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 “金话筒奖”。


2002年,有人邀请她加入央视, 当时她在上海卫视的地位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如果选择中央电视台意味着要从头再来。 经过深思熟虑后, 董卿离开了上海,加入了竞争激烈的央视, 进入了并不受重视的西部频道。


董卿在工作上非常敬业。主持青年歌手大奖赛时, 她会提前几小时 去现场和每个参赛选手聊天,方便节目的录制;节目暂停走到台下时, 为了 防止坐着把裙子弄皱, 她都是跪在椅子上等待和观看的。


董卿的才华不止体现在诗词大会上,她的救场功力更是极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