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6氪专题采访了我们,我们和36氪聊了哪些有意思的话题呢,不如来看看。
ps:八妹最近拉了一些有趣的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号:【jinrongbaguanv2017 】优先邀请已下载"金融八卦女"APP的真爱喔~
图为:《36氪》报道截图
2017年5月2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投媒体36氪围绕财经和金融新媒体“金融八卦女”发展状况、未来布局、营收结构、自媒体发展趋势以及融资情况等问题,专题采访了其负责人俞鲲,并以《金融八卦女俞鲲:每个平台都有红利期,但有趣、有料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不变的》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报道中,俞鲲表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红利期,但内容本质完全是相同的。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会一起变成这个行业升级的一个新的形态,也就是新媒体。俞鲲透露,金融八卦女已在今年4月完成了1100万元的融资,估值1.5亿元,由陈彤和高维资本等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目前金融八卦女正在洽谈新一轮的融资。
▲ 金融八卦女运营团队
以下为《36氪》报道:
近日,自媒体平台金融八卦女负责人俞鲲接受36氪的专访,介绍了金融八卦女的发展状况、未来布局、营收结构、自媒体发展趋势以及新一轮融资计划等。
在俞鲲看来,微信、微博等平台形式在不断变化,而且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红利期,但内容本质完全是相同的。
而谈及未来自媒体的发展趋势,俞鲲认为最后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会一起变成这个行业升级的一个新的形态,也就是新媒体。就像以前所说的互金一样,最后就是新金融。
据透露,金融八卦女在洽谈新一轮的融资。上个月其刚完成了1100万元的融资,投后估值1.5亿元,由陈彤和高维资本等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以下为36氪采访金融八卦女负责人俞鲲的对话实录:
36氪:微博、微信的出现,给金融八卦女带来了哪些改变?
俞鲲:平台的形式在变,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的红利期,但内容本质是相同的。每期给读者提供多少有趣、有料的内容,这种生产能力是不变的。
最开始,金融八卦女是微博起来的。后来,微信发展的红利期里,我们的公众号也随着风口成长为财经类头部账号。
从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微信一直是猛涨的速度。2016年开始视频,然后微博又火过来了,一波网红把微博带起来,做直播的网红,天天在直播间说,请您关注我的微博,跟我互动,而微博的互动性很强,结果微博又被重新带火,我们微博现在的涨粉速度,也是我们几个平台中相对比较快的。
所以,平台的形式和红利发展的形式不断在变,但是本质还是内容,现在的视频、直播、社交,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内容。我们未来业务的规划,第一,继续做优质的内容;第二,强化核心用户社群的粘性和开发相应的增值服务。
我们的号有比较突出的IP形象以及人格化的特点,读者跟我们的圈子比较近。读者分户在金融行业、互联网、创投圈,还有一部分在媒体圈。就像我们孵化的公众号“华尔街单身会”,并不仅仅针对单身人士,其实就是一个社交平台。里面的用户,很多都是行业精英。很多男性都是中高层,女性也是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很优秀。
所以,跟其他社交平台比起来,虽然说我们的人数没有特别多,但定位精准。除了像社交或交友,我们在北京和上海也做了一些线下的社群聚会、读者见面,例如“智库沙龙”、“私董会”等。这些群里会讲互联网创业、金融、P2P监管等内容。
行业内的老师可能在我们的各个群里,我们今天是讲互联网创业的,明天是讲金融的,后天是讲银行信贷风控的。再有一个专题可能是讲P2P监管的。因为我们关注整个金融、财经领域,每次做线下活动的时候,来的都是业内相对资深的人士,大家有这么一个沙龙和活动的形式。我们线上群,主要是读者圈。
最早期我们只有阅读功能这么一款产品,但是现在我们有社交、知识分享功能。将来我们在做媒体的时候,媒体发挥的作用比较多。既有本身内容生产的功能,后面我们也可以做很多商业化的东西。如果纯粹做媒体,就太简单了。
36氪:金融八卦女微信、微博、客户端的发展状况?
俞鲲:微博我们互动的比较频繁,但微博是简短的、互动的一个场景,我们有什么金融行业八卦,和读者的互动,都是在微博上开展的。
相应的财经的资讯,行业内部观察,这些东西放在客户端上比较合适。大家现在也都比较习惯于做推送。
关于移动端的应用, 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即某一个细分行业,大家的创业团队或者同质化的东西过于拥挤的时候,肯定是往下卸,用一个就够了。这是移动端的应用,它可能是在某些细分行业碰到的问题。像我们这样专注做细分的内容,关注一个行业,有一群相对比较挺你的用户,只不过我们微信、微博上对他们提供的内容有一些形式上的限制,在没有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我们做一个客户端的应用,会好点。
比如每天的快讯,我们现在发早报,还准备做一些语音、视频。这些形式在APP上比较合适。而涉及行业内部的曝料,我们的线人,会有一个匿名保护,不能让他在微博的留言区或微信的留言区,把自己的ID显示出来,我们也有一个灌水讨论区,这些都用自己的APP来做。
36氪:之前有提到融资后公司要发展一些视频、直播的内容,具体公司有什么计划?
俞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很多内容都是可以视频化的。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的新闻资讯类的内容,大家看到图片占比越来越大,视频占比越来越大,是内容视觉化的一个时代。
就像最早的媒体,我们先有日报,后来大家都去画报,《外滩画报》、《中国画报》、《精品购物指南》,都是做这种比较轻松的,大家读起来比较自在一点。包括像今日头条,他们很多内容流量都是视频化的内容,小视频特别多。所以,我们的资讯,包括轻松话题类的文章,比较容易转化成视频,有些是解说,有些是脱口秀,我们会把我们的一部分内容视频化。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录制视频内容。因为我们本身有一个IP,现在找到我们合拍电影的合作需求比较多,我们的特约作者,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创团队写的小说、以“金融八卦女”人物IP为原型去写的书等,也有跟我们谈版权合作,拍摄网剧或是网络大电影、微电影,是要有一定投入的。
36氪:直播方面呢?
俞鲲:直播方面主要是别的平台邀请我们去输出内容,我们主创团队的女生都去这种场合比较多,我们的核心还是打造这个品牌。
内容生产能力是每一个媒体都有的,至少像我们这样的还是掌握这个基础能力的。如果说比别人强的地方在哪儿?就是品牌和用户社群。说到对于这一圈人群或者是行业里的品牌,它的影响力、IP的辨识度,这一块我们还是占一些优势。
所以,比如我们做直播也是为了把品牌打出去,我们拍电影,既是商业化,也是继续巩固和加强品牌。媒体最有价值的就是品牌。对于媒体这一块业务来说,品牌完全是生产力,而品牌是能变现的,所以核心围绕这个来。
36氪:金融八卦女的竞品有哪些?
俞鲲:竞品不好说。你看我们是金融八卦女,你说财经的号有没有?有。纯粹娱乐八卦的号呢?那娱乐号太多了,我们肯定不属于这个。
有时会说我们是男性的视角、女性的立场。如果纯粹是女生的视角,可能对于纯金融方面关注的会少一点,比如二级市场、股票证券这些东西,我们也经常写这些内容。还写政治经济的八卦趣闻,也是与读者有关系,要满足各类的读者。包括金融机构里大机构的高管,包括监管机构的一部分领导,也都是我们的读者,内容上满足不同读者的口味。
36氪:目前赚钱的方法主要是广告和增值服务?
俞鲲:广告和社群的增值服务。当然还有一些内容制作,我们毕竟是内容生产团队,也会接一些别的客户委托给我们做内容。
36氪:现在广告占营收多少?
俞鲲:广告占营收50%以上,还是一半多。
36氪:金融八卦女的广告主有哪些企业?
俞鲲:大体所有媒体都差不多,银行、汽车、高端旅游定制,消费类等。但我们快消品没有那么多,比如康师傅饮料可能跟我们读者不相符。我们是相对比较精准的人群,比如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银行的平台也挺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给91去做用户推介的时候,91现在固定平台用户的固定存款大概人均20万,一个普通银行的零售业务其实是根本没这么高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就平均一两万。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余额宝可能人均就几千,但是用户特别多。我们就相对比较高端。比如一个银行的私人经营部门,跟我们的用户高度重合,找我们比较多。汽车也挺多,希望我们组织客户试驾,尝试这样一些东西。
有人说我们只是一个金融领域,把我们归到那一类,其实也不是。我们是在这群比较高净值读者的人群里,大家有共同的兴趣,调性或者共同的价值取向,大家是这么一圈人。
36氪:你觉得平台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件事是?
俞鲲:其实不止三件,八卦一点的,奶茶妹妹和刘强东恋情,当时我们曝光后不承认,结果马上证实。
行业里面的,发声乌龙指,微博上跟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员和线人,就在办公桌底下给我们发招聘,那时还是微博。
行业里面比较多,有时监管部门对哪个企业下监管函,或者内部圈子里的事,很多是我们曝出来的。
社会民生一点的,比如民生银行性骚扰事件。当时我们并不是当一个狗血曝料写的,而是因为我们本身关注社会性话题或是保护女性权益话题,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
36氪:金融八卦女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俞鲲:比如金融八卦女App , 我们早上有早报,早报的语言风格既金融有八卦,我们也有下午茶、夜读,各种特色栏目,这些栏目的文章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我们在内容生产这一块在不断加强。
比如金融八卦女微信,大家都做视频,比如街访、读者访谈、脱口秀,我们专门做了一个介绍女性的专栏“北上广深女子图鉴”。采访比较优秀的、有特点的女性。
我们每周都有这个专栏,一个礼拜采访了十几波人,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栏目。基本上是围绕着金融、财经的,女性的视角多一点。
我们常说,八卦是一种风格,代表有趣的态度,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多么多么八卦。主要是代表态度和风格,比较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
36氪:你们线人整体的机制是怎么运作的?
俞鲲:我们有社群,观察员给我们供稿,线人给我们提供线索,我们还有曝料区。
为什么我们做社群,金融行业是靠信息和人脉推动比较强的行业,当然同时它是一个高度管制行业。所以,信息很重要,人脉也很重要,我们的读者每天在这个行业里做这些事情,无论是做证券还是创投,说实话信息还是很有价值的。
大家也比较八卦,八卦是一种职业需要,因为你得了解商业信息,你得掌握这个行业的动态,包括一些投资的信息,包括一些监管的动向、国家政策的变化。所以,本身可以说我们的读者就是对信息比较敏感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做沙龙、做单身会交友也很火,大家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你得做圈子,哪个行业都这样,金融行业尤其如此,这是我们读者的特点。
36氪:粉丝曝料,有报酬吗?
俞鲲:提供线索会有线索费,提供稿件的话就是稿酬了。两者不一样,线索是线索费,稿费是稿费。
提供线索,最好是一手的。
而我们的稿费就是按阅读量来,毕竟是新媒体。比如之前我们有一个观察员写了某个女硕士3000元找工作的文章《女硕士外企工作10年被裁,求月薪3千元工作而不得:千万别等到被辞退才开始焦虑》,那是我们近期支付稿酬最高的一篇。
除了职场,时下的社会热点也会涉及。比如《人民的名义》在所有的公众号里,一个星期造就了50篇还是60篇的十万+。每有一部热门的剧或者是共同的社会话题,自媒体圈子的GDP就被拉高,大家的阅读量、关注度都是热点度。
36氪:介绍一下现在整个团队的规模?
俞鲲:传媒这边是30个人,其中内容创作团队是主体。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口我们将来的新媒体的众创空间,包括我们文化品牌IP,比如延庆那边可能有好的民宿,包括我们自己要拍电影、做网剧的时候,也在看北京市内比较好的影院,与他们合作,把它无形的资产和有形的场景,我们结合起来。
36氪:现在自媒体这么火,也有内容创业风口这样的说法,以后自媒体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您怎么看?
俞鲲:这个很有意思,就像三年前,我接受采访的时候会聊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如今两者区别在越来越小。银行开网络银行、直销银行,网络公司又去拿金融牌照,最后都是一样,只不过力量的双方,起步基点不一样的双方,共同去促成了这个行业的变革和创新。
自媒体、传统媒体都是媒体和内容的生产者,逻辑也是一样的。传统的门户网站现在也有两微一端。我们有了互联网的媒体以后,也想着要不要出本书,我们要是有个杂志刊号,是不是布局能更丰富一点?在互联网起家的这方面比较快,比较贴近于读者,互动性更好一点,或者在发展的阶段,它的爆发式的速度,因为借助了互联网就起来得快。
而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成熟的价值观,采访、原创、报道的能力,这是值得新媒体人学的。两者是相互的融合。包括现在我们团队也在找传统媒体的同事,我自己虽然是做互联网这么多年,但我最早也在杂志社也上过两年班,许泽玮许总之前在新浪门户网站,跟陈彤一起工作,都是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优势,现在很多成功的公号,干脆就是传统媒体的主编自己出来做的,例子很多。
后面肯定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最后一起变成媒体这个行业升级的一个新形态,最后就是新媒体,就像我们以前说互联网金融一样,最后就是新金融。当时91跟银行合资去做学校银行,当时说这个算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没有了,就是新金融。新金融、新零售、消费升级,这也是行业内容生产能力的一次升级。
36氪:这轮融资中,是陈彤先接触的你们,还是你们先接触他?这个过程能介绍一下吗?
俞鲲:我们最早就认识,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他一直有关注我们。
我们做财经内容的时候,从当时陈彤总编团队的管理风格里,学习和汲取了不少东西。比如最开始新浪只有十几个人的时候,就是24小时新闻播报,陈彤是门户里边的标杆,所以我们和他的交流一直没断过,我们的风格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这个项目,陈彤是很早就关注了,大家就聊起来,我们邀请他过来看一看我们的团队,既是业务上的指导,也希望他能够参与,大家在一起后,就知道更多了。就像马云见特朗普,说你们俩谁见的谁。马云说我接到一个电话,特朗普说跟我聊聊,我觉得可以聊。
36氪:下一轮的融资目标是多少?
俞鲲:目前正在谈,一家相对比较大的国有资本。
— THE END —
商务合作微信【bameihezuo】
商务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中国中产正经历三场生死赛跑,每一场都惊心动魄》
如果喜欢,不求赞赏
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